然而不得不说,在真正从事人工智能的那几年里,我接触到了到目前为止看来最严谨、最具学者风范的几位良师和益友。比如我第一任的老板,BellLabs来的资深科学家宋謌平老师、第二任的老板,原港大教授霍强老师、以及多年的好友,现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等。这些人工智能专家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思维深邃又有独立见解,长期甘守寂寞,在人工智能的低潮期从未放弃探索与研究。
那么事情是什么时候发生转折的呢?2010年前后,我以前微软的同事俞栋老师、邓力老师等,将深度学习在图像领域的突破移植到语音识别领域,一下子把识别错误率降低了20%以上,这让原来感觉总是差点儿火候的语音识别突然看到了在某些场景下实用的希望。从图像、语音等领域的突破开始,人工智能的一个新春天又悄然来临,同时也火了“深度学习”这个词。
“深度学习”这个词儿,实在是太美妙了,不是有邓丽君的一句歌词么?“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我爱你八公分!”深,就意味着莫测,意味着正常人的智商大概难以企及。正常人不明白的事儿从我嘴里说出来,那我不牛逼谁牛逼?就是因为这样一个逼格甚高的词儿(有点儿像广告领域的“程序化交易”),再加上若干人工智能应用确实有了一定的突破,在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替代大数据、O2O,成为互联网各位卖野药的、开秀场的、搞劫持的、做流氓软件的诸企业家们最好的春药。
在春药的加持下,大佬们纷纷把自己满肚子的互联网思维呕吐出来,摆出一副智能仁波切的嘴脸,像念“嗡嘛呢叭咪吽”那样把“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机器人、无人驾驶”等词汇摆在嘴边,并且具备了时刻达到高潮的能力。我曾经有幸听过几位大佬有关人工智能的论述和演讲,据说他们都已经成为人工智能先驱者一个多礼拜了。就内容而言,有一种郭德纲做政府工作报告的莫名喜感,只不过没有那么密集的包袱罢了。
在智商不够的人看来,一切都是智能的。于是乎,一些充满了邪教气息的论断,在互联网界开始甚嚣尘上,例如:
“机器学习模型依靠左右互搏,可以迅速达到很高的智能水准。”(说他们智商低,是因为这一点他们真信了。)
“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奇点即将来到!”(我认为机器早就能毁灭人类了,不过这跟人工智能并没有关系。)
“只有人工智能才能拯救人类!”(潜台词是:只有我这样人工智能的使者才能拯救你们!)
“我们的产品融合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其实多数情况下不过是用hadoop跑了个脚本。)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是不太擅长骂人的。咱们还是先讲讲道理,看看深度学习到底解决了什么,还有哪些挑战。
实际上,到今天为止,无论什么样的机器学习,本质上都是在统计数据,从中归纳出模型。实际上,很早以前大家就认识到,深层的神经网络比起浅层的模型,在参数数量相同的情形下,深层模型具有更强的表达能力。这个概念说起来也好理解:用同样的面积的铁皮,做个桶比做个盘子盛的水要多一些。对此,马三立大师早有论述:碗比盘深,盆比碗深,缸比盆深,最浅的是碟子,最深的是缸。而盘子或桶里的水,则类比于模型可以接纳并总结的数据:太浅层的模型,其实很容易自满,即使有大量的数据灌进去,也并没有什么卵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