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维小维
来源:
维小维生素
(Weixiaowei6)
前阵子,有个说要考研的同事,午饭过后,他都在乐呵呵地刷着抖音。
其他同事看不下去直接跟他说:“这样对你的考试挺不利的。”
毕竟,在此之前,他已经连续两次失败了。
我也想通过微信搜索框,寻找那篇警戒人们不要沉迷抖音娱乐的文章,激励他。
随便一搜,却是各种“被……毁掉”的信息,迎面扑来。
不得不说,现在的年轻人可真不容易:
每当喜欢上什么,都少不了各种“被毁掉”的风险。
在这截图的背后,我甚至在想:
到底是这些事物的出现,毁掉了当代年轻人,还是当代年轻人放纵了自己呢?
因为:
-
奶茶不会主动成为我们的腹中之物;
-
外卖不会主动成为我们的一日三餐;
-
抖音不会主动成为我们的娱乐对象;
-
……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承认:
并不是一些事物的存在,毁了我们,而是我们对待事物的方式,夺走了我们的时间和健康。
在 5G 时代即将来临之际,如果非得揪出“毁灭年轻人的原罪”,那我们就拿抖音来说说吧。
毁掉你的不是抖音
恰好是你自己喜欢的东西
从 16 年抖音上线以来,几乎走到哪里,都可以听见一种声音:
别刷了,它会把你毁了的。
抖音的魔力真的有这么强大吗?让周围的人,一个个都低着头,嘴角露出一丝丝笑意沉醉其中。
自制力算不错的我,也尝试了一番。
原本只想刷个 10 分钟体验一把,结果一刷就差点停不下来,最后还是因为视觉疲劳,才停了下来。
这次体验,总共超出自己的预期一个小时。
过后,我开始分析自己陷入其中的原因。
原来,抖音采用的是算法推荐机制:
它一旦抓住了我们的喜好,就会不断给我们推荐常看的视频内容,使我们不停地沉迷其中,不断刷下去。
就算,它推荐的内容,是我们不喜欢的。那可以轻触手指,往下滑动,就跳转到其他的视频内容。
中途缓冲时间也很短,还未等大脑反应过来,自己喜好的内容,又浮现眼前。
你说它有“毒”吗?
有的。
它“毒”在于:
太懂你的喜好。
更准确地说,是懂得大众的喜好。
在娱乐至上的时代,大众的口味,也都慢慢跑向趋同——朝着娱乐化发展。
而用户的喜好决定市场,市场又决定了内容趋势。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娱乐化的内容出现在抖音平台上,甚至很多平台也一样:
人们对娱乐类内容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时代讯息的关注。
例如:
林志玲宣布结婚当天,她的搜索热度,远高于华为拿到国家颁发的 5G 牌照;
景甜宣布分手当天,她的搜索热度,远高于袁隆平种植海水稻、开耕盐碱地的消息;
让人更心痛的是,许多科学家的逝去的消息,关注度远远不及明星绯闻。
所以,我们应该承认:
并不是抖音毁了我们,而是人们自己喜欢的信息,毁了自己。
在这一方面,我们一直对抖音存在着偏见,因为一般情况下,只看到它内容趋向同质化、娱乐化的那一面,却没发现:
当我们忙碌完一天之后,刷下抖音,对我们的身心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偶尔推荐的内容,也有一些有利的干货,例如:职场干货、商业战略及各种实用性的学习技能等。
这些内容,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其实是有利的,
只不过我们善于将自己喜爱的东西放大化,从而将真正有利的东西给掩盖了。
所以,如果你的工作或学习中有困惑,它也可以成为一个解惑渠道。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功能,寻找到自己喜欢的话题。
并且这些内容,都会以视频的形式,生动并茂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相比图文形式,更节约了时间成本。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出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我们爱娱乐,但适可而止。
因为,在这娱乐至上的时代,如果我们依旧只知道追随一些无意义的东西,那将会使许多真正有利于我们进步的东西渐渐褪去。
抖音之中,这一类的干货占比不算多。原因也如上所说,内容是根据需求来定的。
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将这个“工具”好好把控起来,在搜索框中,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技能知识,那系统也会逐渐自动为你推荐该类型的干货。
其实,你已经在自己的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加优秀。
消磨你时间的,不是娱乐化的抖音
而是没有时间价值感
相信你对抖音,也有这么个深刻的印象:
它就是来索取我时间的。
但实际上,我们在刷内容的时候,却是心甘情愿被它索取。
尽管知道它给自己所推的以娱乐类居多,也不例外,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你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是有价值的,也就是“时间价值感”。
当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时间,能够产生什么价值的时候,我们都会以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尽情地挥洒、浪费时间。
所以,即使没有抖音的存在,也会是其他的 app,转而代之替你消遣时间。
那该如何让自己意识到时间的价值呢?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说,是到医院走一走。因为,医院是最接近死神的地方。
当你看到许多人在濒临死亡的时候,祈求通过手术多活那么一秒的时,就会知道时间是有多么地宝贵。
但医院对我们的刺激,或许只是那么一刹那的事情,一旦感觉消失,我们又将手足无措,继续重复之前的生活。
所以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细化时间的颗粒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经历过一场 90 分钟的考试,一场考试 90 分钟。
在考试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
成绩越好的人,越在争分夺秒,将这 90 分钟,细化到每道题的用时上,不然就容易出现题目做不完的情况。
特别是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中,这每一分钟,相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分分决定命运的分数,时间的价值感就显得很沉重。
但也有些人,只填了选择题,就开始放弃了自己的答卷。
这 90 分钟,对于他们而言,只是平凡的 90 分钟,因为他们觉得这场考试,对自己没有太大的价值。
所以,在这场考试中,这时间颗粒度依旧很大, 是 90 分钟。
越优秀的人,越会将自己的时间颗粒度细化,因为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同理,当你懂得细化时间颗粒度的时候,你也在慢慢地变得优秀。
而社会是一张没有问题的答卷,不管它如何变化,时间始终是一天 24 小时,一年 365 天。
-
管理得好的人,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
管理不好的人,很可能将 365 天活成了同1天。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将自己的时间细化。
由年度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最后细化到每半个小时计划。
王健林之所以能够拥有万贯身家,就来自于对时间的管理,甚至精确到最小 15 分钟一个颗粒度。
才有底气脱口而出那句: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先赚 1 个亿!
写在最后
今天写这篇文的原因,是希望大家都能够从自己的身上寻找问题,而非在其他事物上寻找问题。
事物的存在,都有利有弊,我们更该挖掘到它存在的优点,而不是一味抨击与摒弃。
学会控制住自己喜欢的东西,不让它成为毁害自己的对象;
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时间,让自己也能意识到时间的价值。
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也挺好的。
最后,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你还记得,自己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十年后的我》吗?
或许,你那时候正读着小学;
或许,你那时候正念着初中;
时境过迁,十年已过,今天的你,是否已经成为理想中的那个人了呢?
如果没有,那你在接下来的一年、一个月、一天,乃至每小时的计划,又打算如何安排呢?
作者 | 维小维
公众号:维小维生素(Weixiaowei6)。
曾任四大、网易等知名企业管理层,10年CFO&高管,掌管过亿资产。
实战派财商教练,有料的职场达人,用干货和感悟给你一束光。
转载请到原作者公众获取授权。
今天的小福利依旧是:
我会选出一位留言最精彩的同学,
并直接加微信送你一本书籍《自卑与超越》
,我很喜欢的作者写的一本书。
(这次依然是老六精心挑选的书籍~)
(上次的书籍,幸运宝贝已经出来了,请【层析液xs】在后台联系老六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