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扬州广播电视台  ·  扬州全市严查!举报电话公布! ·  4 天前  
扬州广播电视台  ·  扬州全市严查!举报电话公布! ·  4 天前  
新华社  ·  尹锡悦将赴法院接受审查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爱武术的中国人,并不爱打架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19 21:04

正文

刀光剑影,十八般武艺,

它是一横一竖的中国武术。

侠骨柔情,忠肝义胆,

这是铮铮的中国侠义之魂。

当中国武术遭遇“名誉危机”,

它又将何去何从?


 第一篇

《爱武术的中国人,并不爱打架》


说到传统武术,最有意思的部分是传说中的武林门派都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全真派、武当派、崆峒派、峨眉派、少林寺……


虽然在影视剧中,他们总爱扎堆出现,总是身穿统一制服,显得颇为滑稽,但是他们不仅在历史中真实存在,有些在鼎盛时期还曾对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


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全真七子身穿统一着装,和其他门派一样,他们也爱扎堆现身


据1983-1986年挖掘整理的材料,整理出来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约有129种。


这其中就包含近几年很红的咏春拳、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等等……这些拳法分布在全国各地。


《一代宗师》中叶问的咏春拳


尚武之风:为什么武林门派那么多?


初民习武是为了保家卫国,比如周朝的学生一般都要文武兼修,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和御就是当时的武。这种武术的基础是军事武艺。


春秋时期,武术受到统治者们的重视,武艺高强者会得到重赏,一来是军事兼并需要高手,各地甚至以军功来授田宅爵禄,于是许多人愿意以武技博取功名。



▲《英雄》中,李连杰饰演的荆轲正是战国末期著名的侠士荆轲


二是贵族们有爱看别人打架的癖好,《列子》中就写到子华有这种恶癖,还会奖励打赢的人,所以去他家碰运气的人比上朝的人还多。上流社会的不正之风虽然导致“国殆成俗”,却也促成了尚武之风,也让武术得到意外的发展。


这种打给贵族看的运动在古代一直存在,秦朝时被称为角抵,南北朝到宋朝时被称为相扑,在唐代流入日本。作为一种为上流社会追捧的娱乐项目,一直非常流行,尽管据史料来看,这种打斗会致对方于死命,常常会“扑而杀之”。


图为唐代的相扑


到了汉朝,习武之人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有所提高,于是尚武中掺入了“快意恩仇”的侠士精神。当时的练武之人重诺、轻财、品德高尚、绝不仗势欺人。行侠仗义没毛病,但是走火入魔之后,不分是非,一言不合就拔剑杀人,还出现了所谓的“死党主义”,可以为朋友死,为朋友杀人。虽然现在看来颇为鲁莽,但在当时却非常有魅力。


到了隋唐时期,习武之人更是潇洒非常,李白有诗“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些侠客每行十步杀一人,杀了千里那么远,一拂衣袖,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唐朝人喜爱武术,也崇拜习武之人,据说画师吴道子邀请裴旻舞剑,来了几千人围观,只见裴旻走马如飞,掷剑入云,然后以鞘承之,围观的吃瓜群众无不惊呆。而吴道子的画,李白的诗在唐朝又相当于今天的功夫片,对武术和侠士的宣传作用也是不可小觑。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经过盛唐的酝酿,武术在两宋迎来了成熟期,从“宋太祖32式长拳”开始,武术中套路,拳法、腿法、枪法都有了名字,习武变得很系统,开始有了体系和门派。


南宋时民间还出现擂台赛,就像我们今天爱坐在电视机前看歌手打比赛,南宋人爱看武林高手打比赛,称为“露台争交”,比赛项目有相扑、摔跤,后来还出现了棍棒。头号种子一般都能得奖,金银布匹自然不在话下,有时候还会奖励官职。


到了清朝,各地出现的拳种门派更为琳琅繁多,至今沿传不衰的许多传统拳种,究其渊源,大多是在这个时期内形成体系的。


由于各朝统治者的重视,加上社会风气的影响,促使传统武术不断发展,再加上传统武术向来都有地域差异,从“拳兴于齐、剑起吴越”到“南拳北腿,东枪西棍”,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拳种和门派。




尚武也重德:习武之人的自我修养


中华民族尚武,但这里的“武”却并不单指技击的武术,而是武术与侠义精神的结合体。历朝历代的习武者都在练武的同时,严格要求自己的德行。


1、有礼有节  


春秋时期出现了“儒士”,习武就和德行捆在了一起。孔子说了:“勇而无礼则乱。”有本事也要有礼貌,习武者之间也开始出现基本礼仪,比如“授人则辟刃”,把刀剑递给别人的时候,不要以刀锋向人,相信现在仍有许多人非常在意这个细节。


其次,到了秦朝就开始有了武术理论,而且武术理论已经和古代哲学关联,比如借用阴阳来指双方的“斗力”变化,这种精神境界就不是街头斗殴可比的了。



2、行侠仗义  


宋朝之后,各武术流派对徒弟都有严格的规定,防止徒弟以强凌弱、学武伤人。习武之人以“为民除害”、“为国争光”、“维护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这种价值观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


传统的武德也提倡见义勇为,除奸去恶,尤其是宋朝之后,习武之人对于社会上的好恶淫暴之徒深恶痛绝,必欲诛之而后快。这不仅是被练武之人推崇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普通老百姓都能找到共鸣的精神。


武者提倡的仁义是对好人的仁义,对邪恶之徒则施以暴力,这也是武术受尊重的原因之一。



▲动荡时期,习武之人为国争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同霍元甲一样的民族英雄,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


3、点到为止  


电影《一代宗师》里,叶问在金楼挑战各门派时,大家并没有打的你死我活,而是点到为止,这是传统武术的另一个特殊之处。


在左思的《吴都赋》中就写到越文和袁公较量,各自折了根竹子代替剑,也有记载曹丕和邓展进行剑术较量时,是“以蔗为杖”,武艺切磋都避免刀剑交锋。


于是后人就有“被毡甲,操竹”,还有枪头包着毡片,以枪杆斩杀决输赢的场面。这和现代武术比赛中,严禁打击要害,并且穿戴大面积护差不多。都是武德仁义观的体现。


此外古人爱研究穴位,点穴法的发明就是另一种仁义,点穴是为了服人,而不是取人性命。



▲《一代宗师》中,叶问和宫二比武,叶问因失控踩裂地板输了比武。这种点到为止的切磋在传统比武中时常出现。


古人习武是“闷来时造拳,忙来时种田”,放到今天就是创造工作之外的精神世界。


难能可贵的是,有武者也有德。爱练武的中国人并不恃强凌弱,必要时刻提起武器就能保家卫国,不仅对自己要求武德,传授武功时对徒弟的德行要求也很高。所以说中国武术的核心从来就不是“进攻”,而是“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正是这样的武术文化才能在历朝历代衍生出无数的以侠义精神为内核的故事,并成为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民族传统。



策划:张天健 胡睿

编辑:胡睿

资料来源:《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 王军平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转型机制》 申国卿

《传统武术流派的分类与推展策略》 邱瑞瑯

《古代武术的历史分期及其基本特征研究》 周伟良

《论武术流派的形成——中国武术史研究之二》 孟祥太、蔡宝忠

《流派武术之因 ——地域文化对传统武术影响的解读》 朱华亮 吴永杰

《从技击走向审美:中国武术套路特征分析》 张勇、马文友、李守培

《中国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策略构想》 郭志禹、郭守靖

《地域文化对武术拳种影响的研究》 郭旭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