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析政府形象
政府形象作为组织形象的一种,可被理解为公众对政府这一组织的总体评价,具体包括政府的行政行为表现、素质能力、理念业绩、精神风貌等内容在公众处形成的看法,并以政府在公众中的知晓度和美誉度为表现(刘小燕,2003) 。
本文认为应该结合政府系统内在构成、政府治理过程以及公众认知事物的心理特征,基于政府绩效、政府工作、政府官员、政府普通工作人员等政府形象构成维度,整合整体感知与具体认知两个层面对政府形象加以审视。
(二)
公众媒体接触与政府形象构建之关系
公众对政府的评价很大程度上还源自于他们通过各类信息渠道所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然而,关于公众媒体接触对政府形象构建的作用机制,学界尚未达成共识。这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对于公众媒体接触对政府形象构建能产生何种影响,中西方学者有不同的认知。多数西方学者持“媒体抑郁症”观点,认为公众在接触媒体时会浏览到许多关于政府机构、选举的负面信息,从而强化了他们对政府的不满和政治冷漠;少数西方学者做出了“良性循环”的论断,认为公众的媒体接触与政府信息获取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继而促进他们对政府的信任、好评以及积极参与政治事务。针对我国的传媒语境,国内研究者倾向于认为由于党和政府对媒体的主导型作用,能更有效地影响公众的评价、管理党和政府的形象(李冉,2012),而行政层级越高的政府对媒体的影响越大、建构的形象就越好,这最终形成了“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与公众评价“差序格局”(叶敏,彭妍,2010)。
第二,公众接触不同类型媒体分别会对政府形象的构建产生何种影响,因研究对象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出现了相异的结果。虽然许多研究者关注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型传播格局对公众评价、信任政府可能带来的影响,但是就公众对新媒体的接触是否会影响政府形象、在何种情形下构成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对于政府各个方面的认知、评价和信任如何等问题,均有待深入挖掘(牛静,2012)。这也是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
(三)
关键的中介因素:媒体信任
在探究媒体接触与政府评价、政治信任等关系的时候,亦有学者关注到媒体信任在其间发挥的中介作用。
通常研究者认
为,
如果公众接触某一媒体越多,那么人们对这一媒体的了解程度与可信度评价就会相应提升。然而,随着新媒体的持续
快速发展,与之相异的观点也不断被提出。
也有研究者基于我国当前的传播语境,认为新媒体是区别于主流媒体的“另类媒介”,继而关注到新媒体接触与官方主流媒体信任的问题(周葆华,陆晔,2008)。而公众对主流媒体及政府在主流媒体上所发布信息的信任程度,又被视作其对政府的政治信任水平的象征性特征(梅祖蓉,2009),政府形象亦因此而受到影响。基于上述梳理,我们可通过观察此时公众媒体信任的变化来评估新媒体接触对政府形象的间接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