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极圈
南极圈,深入面向全互联网的投资创业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南极圈

专访乐信CEO肖文杰:金融不是一锤子买卖,一个浪打来你就翻了|荐读

南极圈  · 公众号  · 科技投资  · 2017-06-17 16:46

正文


想要把自己关注的信息推荐给更多人看,欢迎一起来荐读!记得,加上推荐理由。

本文转自公众号:商业与生活xiaopeizhu8

推荐人:老潘

推荐理由:老朋友的创业路

同为腾讯老鹅,看着老朋友创业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感慨万千。其实很多时候创业的故事没有太多吸引眼球的东西,就是踏踏实实做事,仅此而已。




创业不打无准备的仗



2013年的7、8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刚开始。我从腾讯离职,准备出来创业。险峰李黎知道了,就从北京飞到深圳来找我。早期投资,投的都是团队,我们是腾讯的班底,对投资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我办完离职手续了,但核心团队有几个人还在离职中,李黎还担心那些人最后会不会出来。毕竟,从腾讯这样的公司出来创业,是舍弃了很大的利益。

实际上,我当时还没有想好拿不拿投资。我是拿了自己的钱做事的,原打算先把事情做出来再考虑投资的事情。我这个 人就是这样,也可以说比较专注,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最好。拿自己的钱,也是想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最后还是拿了险峰的天使。

加入腾讯前,我就想好了,以后要创业。当时给自己的规划是,在腾讯干五年就出来创业,这个想法一直都没变过。最后一年,我反复的想,应该做什么,看了至少10个方向,O2O、电商,所有创新的模式都去看了一遍,做模型分析。

我就按照三个标准去筛选:第一,要有很大的机会,至少容下一个上市公司的规模;第二,商业模式要清晰,不能一昧烧钱;第三,一定是未来可能成为热点的项目。分期乐的模式符合这三个标准,而且,线下调研和分析显示,这个模式成功率接近最高,失败率最低。

我是一个不打无准备之仗的人。有准备跟没准备,结果会有很大的差别。



选投资人就是选长跑的伙伴



对创业公司来说,融资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甚至能决定公司的生死存亡。但选投资人,也是在选长跑的合作伙伴。所以,除了财务投资,我更看重他们能对我们提供的技术支持,以及是否认可我们的团队和方向,

最好的投资人就是,发展过程中,你有什么需要,就找他们帮忙,不需要的时候,他也不会过多干涉。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B轮的时候,正好DST Global CEO尤里·米尔纳来中国。他来考察我们这个项目,夏天,又是周末,办公楼没开空调,都热得汗流浃背的。我特地准备了一个房间,装了一个冷气扇。但他就呆在我们工作区,看我们同事的作业流程,审批流程,询问一个个的细节。他看不懂中文,就不断的问这是干什么的,那是干什么的。问完了,就跟我到咖啡厅里聊。聊了大概十分钟,他就决定投了。

我说,要不要签一个DS(投资意向书)?他说,不用,你把上一轮的文件马上发给我们,我们在这上面改。改完之后就直接交割,不做尽调。他告诉我,尽调刚才已经做完了。

他跟我说了一句话,让我非常高兴。他说,“我投了那么多公司,从来没有失败过,我可以给所有我投的创业项目带来好运气,相信一定会把facebook的运气带给你们。”他投资的风格真的不一样,所有的董事会席位不要,所有的管理层职位不要,你要只要告诉我多少钱,给你就好。

其实,多投1000万美元,少投1000万美元,估值高一点,低一点没关系,因为这是过程,不是结果。最重要的是,能陪伴我们成长。

去年的时候,很多投资人都会盯着自己投的公司,问,你这个公司还能活多久,能不能融到下一轮,融到下一轮的公司能不能盈利。但我们的投资人从来不担心这些问题,因为我们从来不让他们失望,每年给他们的数据,交给他们的答案都是超过他们预期的。


创造了多少价值,心里要有数


其实,互联网金融这个风口,最鼎盛的时期(2015年上半年)其实已经过去了。当时,所有的投资人都在疯狂布局。

我们也很担心,怕市场狂热到无法区分有价值和没价值的公司了。没有价值也能拿到很多投资,就会扰乱市场,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别人融多少钱,或者是风口来不来,我并不在意。别人给我估值太高,也不一定是好事。很多高估值的公司,因为股东对他们有很大的期待,反而被资本绑架了。

我们更关心的是用户,他们是否对我们满意,我们做的事情对他们是不是有价值。我始终认为,商业的价值是取决于你对用户的价值。泡沫一破,死的最难看的,就是那些估值大于价值的公司。自己到底创造了多少价值,心里要有数。

坦白说,我并不排斥资本寒冬。只有寒冬下,真正有价值的公司才能更加稳健的成长,没有价值的公司会被淘汰。

过去几年我们增长的很快,我们确实赶上了一个创业的好时期,监管相对宽松,行业的发展也很快,市场又是一片空白的,一网下去,就可以捞到很多鱼。

但我心里却有一个担忧,觉得走的太顺不好。我知道,没有经历周期的验证,公司的免疫能力建立不起来。过去这一年,我们反而可以真正沉下心把流程梳理的更好,把体系搭的更加完善,把招进来的人培养的更好。去年也是我们成长最稳健的一年。

大家都知道,未来,互联网金融里一定有很大的机会,但你能不能吃到的肉就是另外一说。


增信是互金创业公司的第一道坎



创业以来,我唯一没有想到的挑战,就是市场的增速超过我们的想象。

2014年,我们的月销售额就从几百万涨到一个亿,导致资金供给紧张。2014年9月的分期购物节,用户购买热情很高,我们资金不够用,紧急找了所有的股东帮忙,每一个股东给我200万美元,结果拿过来两天就用完了。

从那开始,我们就寻求外部合作,给我们提供资金支持。

创业公司有一个非常短的短板,就是你没有足够的增信。没有足够的背书,没有资产,没有抵押,别人就不信你。几个人的公司,你要银行放心的给你几十个亿,这是非常难的事情。

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还是要保证货源,保证别人对你的信任,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做这些事情。比如,我们经常请金融机构的人来看我们怎么做风险管理,怎么服务用户,把所有的业务环节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去理解我们的业务,看我们的风控表现。我们也做了一些行业标杆性的事情,比如,我们是第一个在上交所发行了ABS(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es)的互金创业公司。

我们做了四年了,经过几个信贷周期的考验之后,他们发现我们的风险数据确实是一年比一年低,就开始相信我们。我们去年交易额接近300亿元,但没有出现资金供应紧张的问题。

不过,我们也知道,只有做自己的理财业务,资金供应才是可控的,所以我们也在做桔子理财。我们去年正式决定升级为乐信集团,有年轻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品牌分期乐,对互联网理财人群的桔子理财,还做了资产管理开放平台鼎盛资产。

但我不认为我们今天到了无所不能,要做这个,要做那个的时候。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我们能不能专注的服务好我们的用户,跟着这些用户获得成长,是我们最关键的挑战。


要给未来鉴定一个清晰的方向



我们去年过得很辛苦,整个互联网金融都笼罩多重危机下,这个时候,一个创业公司不但需要解决自己生存的问题,还需要给未来鉴定一个清晰的方向。

当年,我们做财付通的时候,支付转化率是所有团队工作的核心指标,我们要不断的集成支付转化率和成功率,当我们优化无数年以后发现有些指标还是上不去。到最后,我们发现这里面本质还是用户购买力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做分期乐商城的原因。

分期乐成立的时候,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都还没有出来。我有次参加一个会议,别人问我我在做什么的时候,我告诉他,我说我们不是开创了一个商业模式,我们是开创了一个行业。

我们第一个产品是给用户分期买手机。我自己做了一个调研,找了十个用户,我说借给他们5000块钱,他们都很疑惑,为什么平白无故借我5000块,是不是有什么陷阱。我换了一个说法,问他们,要不要买手机,每个月240块,可以去官方平台查看对账金额。结果,10个人里有7、8个人都明确表示了有兴趣。

电商可以获取相对真实的用户,是一个流量入口,基于真实消费需求而注册,也更加安全,资金去向也明确。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京东投资的重要原因,他可以帮助我们补充电商端不足的地方。

当初创业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不看好我们,觉得做(单笔)那么小额能赚到钱吗?但他们忽略了一点,我们所服务的这些年轻人,他是会成长的,他的明天会比今天更好。

我们跟随这些用户一起成长,服务于他未来整个生命周期。当他毕业以后,可能需要借钱去做培训,也可能去买车。说实话,我们一开始也是有一点儿担心的,但是,我们的数据试验显示的结果都很健康。

我们去年还开始盈利了。有了规模后,盈利就是一个自然的事情了。从战略性的亏损,到实现月度盈利,我们只花了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这一个我们的投入并没有减少,也不是把什么费用砍掉或者怎么样。

我们也不做盲目的创新,凡事都要一点点的通过试验去验证。盲目的创新就有风险,有风险的事情我们都不会去做。


金融不是一锤子买卖



今天,我们看互联网金融,做的比较好的,确实是当年做风控比较出色的那些人。大家有一个概念,至少对风险有敬畏之心。

我们的风险团队,大多数是从银行出来的,我们心里其实都清楚,金融既不是一锤子的买卖,也不像是单纯的电商业务,要是不能控制好节奏,一个浪打过来你就翻船了。

把控风险,是一门精确的统计学,我们在这里面是非常科学和严谨的。我们有用户的整个移动端的数据,用户购物行为的数据。一个正常用户的购买行为和一个异常用户的行为是不一样的。

把钱分期放出去,能不能收回来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一个用户还不还款,是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一是偿还意愿,二是偿还能力。当这两个都存在的时候,他基本上就不会不还款。

我们希望做年轻人的第一个信用卡,假如有10个用户,每个人一开始都给1000元的额度,里面可能有不确定的甚至是有一定风险的用户,但我们还是会让用户先去用。

在用的过程中,可能有2个用户不还钱,或者有逾期记录,这两个人就会被平台自然的规则淘汰。剩余的8个人,可能给他们把额度涨到2000元,他们会有更多的表现,表现好的用户,额度就会再提上来。我们会跟踪用户整个数据,优质的用户到我们这里会成长起来,继续留下来,同时平台的风险也越来越低。

我们每天的商品,比如一台iphone手机在一个地区能卖多少,数据其实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内部有很多监督和报警的系统,只要数据异常波动,他触发到这些系统,自动报警。

有一次,在东北,单反相机的销量突然上涨,比日常值高了很多,系统检测到后就把这一批订单全部拦截下来,等待工作人员去筛查。结果是,订单来自一个摄影协会,会长鼓励在我们这买,说又便宜,服务也很好。这一批订单我们就很放心的全部通过了。

还有一次在上海,笔记本电脑订单突然上涨,筛查发现背后是一个欺诈团伙,唆使用户帮他代购,承诺一个用户买一台电脑给他1000块钱,他帮用户还款。我们发现以后,全部都拦了下来。

所以,大规模的欺诈在我们平台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但在小范围的,一单两单的欺诈是不可避免的。

这个行业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每天都在和欺诈黑产做斗争。我们每天交易上亿的资金,出任何一个小的漏洞,都可能导致系统性风险。所以,我们保持时刻对风险的敬畏之心,相信科学的数据,而不会跟着感觉走。

至于政策风险,是我们不能控制的,但是必须要积极面对。我相信长期做一些正确的事情总是对的。


CEO不能成为公司的瓶颈



我们算是标准腾讯系的,几个高管没有来之前,都是我自己管理。我们现在是接近3000人的团队,很多是线下的人员,研发有400多人,客服也有几百人,金融团队也有几百人。

跟很多创业公司不一样的地方是,我们大部分人来自腾讯,知道一个几万的公司是怎么管理的。没有吃过猪肉,至少见过猪怎么跑了。

管理的问题,我明显的感觉到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当突破300人的时候,很多东西就不一样了。

因为团队都是从腾讯出来的,我们的工作模式和语言系统都是一模一样,只要延续就好了。所以,公司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连规章制度都没有。

但随着更多的人加入,我们原来的工作习惯就开始被稀释了。如何能让新进来的人,按照一样的工作方式来一起工作,这是很大的挑战。我们花了很大的时间梳理内部的规则和体系。

等到几千人规模的时候,又完全不一样了。这时候,公司里面就开始要有层级。没有层级,你根本管理不了。团队是不是成长起来了,有没有足够多的人能到这些位置上来,也很关键。

像我们这样高速成长的公司,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团队的人学习和成长,所以,我们就要引入更强的高管的人,包括微信支付前总经理吴毅(乐信总裁)、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前市场部总经理乐露萍(乐信COO)都是这样进来的。

吴毅是我在腾讯时的领导,我也是他招进腾讯的。我们在腾讯共事六年,把财付通从一个很小的支付工具,做成我们离开的时那个规模,虽然没有阿里大,但至少在支付市场里有很好的地位,我们之间的信任是毋庸置疑的。

创建分期乐后,我每个月都会跟吴毅见面吃饭,让他看到公司一步一步的发展。我一直在邀请他加入,他这一路也算是半参与的进来。

我们整个团队的心态是非常开放的,要引进足够强的人来这个公司里做蛋糕,而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抓在自己手里。腾讯教给我们的,就是要学会授权。

我们选人,有两个坚持的标准,一是他是否认同我们的业务行业,二是他的价值观是否跟公司一样。因为如果他不认同公司价值观,很容易就会离开了,公司就会陷入被动。就像当年团购火爆的时期,一个城市经理被挖走了,一个城市就沦陷了,我们见了太多这样的案例了。

作为CEO,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当你整天很忙碌,但很多事情都没有特别好进展的时候,你可能就会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公司的瓶颈了。能不能打开这种格局,找到好的人,是核心问题。

大家嘴里都挂着,一个创始人找钱、找人、找方向。但是能在不同的阶段里,真正把这几个事情做到的人很少。

互联网这十几年,一波一波很有趣。单看任何一个行业,对我的帮助都很大。上了(创业)这艘船就不要想下去了,我们这些在路上的,只能拼命干,想太多,没有意义。



乐信简介:

乐信CEO肖文杰曾担任腾讯财付通产品总监,2013年8月创立分期乐,后升级为乐信集团。管理团队汇聚了一批知名互联网公司与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包括吴毅(乐信总裁,曾任微信支付总经理),曾岩(乐信CFO,曾任微软大中华区的财务负责人),乐露萍(乐信COO、曾任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前市场部总经理),刘华年(乐信CRO,曾任平安银行私人银行浙江省总经理),乔迁(乐信首席金融官,曾在汇添富基金负责现金宝产品)等。2016年6月,乐信获得华晟资本、共建创投等领投的D轮亿级融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