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竹新消费
是新消费领域的专业商业媒体和创投服务平台,我们秉承用有趣解读专业的原则,为你提供业界最有深度的主题特稿、最优质的研究数据,以及最专业的投融服务。
全文约2801字,阅读需5分钟。
成功需要具备诸多条件,缺一不可,但只需一个失误,便可直接宣判死刑。创业者们也许尚未具备完全成功的条件,但我们可以避开必败的雷区!
上一期我们了解到了,IDG、经纬、天图等国内著名投资机构在看消费升级项目时的关注点,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投资大咖在阅项目无数之后,揭露出的创业者容易犯的是哪些错误?
需求确实是越早期越难判断,包括在讨论项目的时候,投资人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讨论,大家都好像变成专家,很容易感觉自己想的就是对的。
“自嗨”的突出表现,一是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多数人的需求,只要有痛点就有市场机会;二是基于很难成立的前提,去想着下一步该如何设计。
很多创业者可能找到了一个假需求,没有分析到竞品或者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替代成本是什么。如果替代成本过低,那么这个项目其实就是一个假需求。
创业者甚至是投资者都容易有代入感,但消费品是最不需要有代入感的,
不要自己特别喜欢某一个产品,就一头扎进去做。
同样,我不喜欢吃榴莲,但也不代表我不可以投榴莲产品。
无论是创业者本身也好、团队也好,哪怕是身边的朋友也好,他们都是众多的消费者样本当中非常非常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样本。
因此
最大的一个弯路和风险,就是创业者不懂需求或者没有尝试。
其实不只是创业者,投资人有时候也会犯这个毛病——没有尝试过,就判断一件事物,然后把一个个需求吹到天上去了,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了解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
连IDG的投资大咖楼军也常常在想:为什么会这样?
他给出一个值得玩味的可能性:“不管是天使轮还是A轮的早期创业者,其实大多有很好的企业背景,或者是连续创业者,这时他们的格局观和个人素质已经很高了。但是他们把自己修炼到这个格局观和素质的时候,已经经历过一系列反人性的磨练过程,磨练久了,其实已经忘了什么叫顺着人性,或者说意识不到什么叫做人性的弱点、人性的贪嗔痴。”
前几年突然火了的沙拉,其实很多投资人是特别讨厌吃沙拉的,觉得没什么味道,就几片叶子浇几滴油,确实特别健康。但是这两年火的照样是小龙虾、橙汁、咖啡,永远是让人上瘾的、欲罢不能的东西,甚至是跟健康互为天敌的。
这个例子反映出,创业者做消费类项目时,其实思维是在不断反复地、矛盾地斗争的。
创业就像是创业者在干一件反人性的事儿,但是又要顺着人性去给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无论对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是一个蛮考验的过程。
时刻都要对竞争产生畏惧,无论做产品还是品牌,创业者自己要有很多假想的竞争对手
。因为消费类行业的门槛特别低,竞争是分分钟就会到来的。
经纬创投董事总经理钱坤就提到一个有趣的事情:“以前我们的办公室楼下有一个咖啡厅,方圆两公里之内没有第二家。那间咖啡厅大概有一百平米,一年有400万的利润,他认为自己经营得很好、产品好。其实不是。因为那个时候星巴克根本没有开过来,也没有别的咖啡厅在附近。如果星巴克开过来了,开在你周围50米之内,你的业绩就可能很难看了。”
同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当创业者
打造出单点成功的时候,往往有可能是因为竞争不充分。
有些产品和服务是特别容易有竞争的,比如说共享单车、迷你KTV等等,很多领域提供的都是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
当创业者在某些点成功以后,要时刻防备着竞争对手冲进来,到时
要怎么应对?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到底有没有核心竞争力?能不能在新的竞争中胜出?
这个就是竞争,是在消费领域里时刻都有可能爆发的,因为实在是没有门槛。
从开始创业的第一天就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到底在哪,然后对竞争心存敬畏,战战兢兢地去考虑:如果有类似的产品跟服务出现时,我的竞争优势到底是什么?
对于未来的竞争,创业者心里要估计得充分一些。
很多创业者一聊到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就感觉它是非常好的东西,很有信心把它做好。但是
消费行业本质的一个特点就是门槛比较低、竞争非常激烈。
并不是说大家不要鼓起勇气去做,只是面对困难时应该做好充分的预估和准备。
做一个品牌、打造一个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如果创业者有些小文艺、小理念,或者在行业里做过一段时间,他们大多数会有一个缺点——不是特别重视数据。
数据的重要性可能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里面又分为很多层面:产品的数据、渠道的数据、流量的数据等等。
许多创业者会误认为自己的增长因为产品好,有时候不一定,而是你可能进入了一个增长特别快速的渠道。例如2010-2012年,如果在淘宝上卖女装、女鞋,产品稍微好点,就能增长得特别快,那会儿每年都是两三倍的增长。但那个是渠道红利,不是因为自己的产品真的做得多好。
所以有时候
创业者会放大自己产品或者服务的能力,而忽略了很多其实是别的红利带来的数据。
一半以上的创业者都对数据不够重视,“如果碰到这样的创业者,我们会比较犹豫。”经纬创投董事总经理钱坤说道。
忽视自己的短板,可能是因为觉得自己可以凭借某一点一招制胜。很多创业者在天使或早期的时候会说:我的资源非常雄厚,我的个人股东里面,有bat的巨头,有马云爸爸、刘强东哥哥或者某某叔叔……
依赖资源,是工业时代的价值观。
互联网的价值观是:人才最值钱,凝聚创造力的产品最值钱。
就连原来被称为「山寨大王」的腾讯现在都改抄袭为收购路线了,可见资源和钱固然重要,但核心依然是产品。
其实无论对于消费品创业还是其他早期创业者来讲,过度依赖资源,或者展示自己的资源并不是一件好事。
所有的资源都是锦上添花,最重要的还是团队的实力。
如果想要在消费领域的竞争过程中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团队必须是一个相对的全能型选手。
“从我们过往的成功案例来看,凡是成功的公司,它在对需求的判断、产品服务的需求、对产品质量的打造、整个团队的执行力等等,各个方面都是非常均衡的,不能偏科,每科都要拿A!”磐霖资本管理合伙人薛孟军斩钉截铁地说。如果在某一领域有弱项,在未来的商业竞争过程中面临的可能就是被一招毙命的结果。
这个能力当然是逐步打造的结果,但是能给到创业者的时间其实不多,消费行业变化非常快,新进者也非常多,创业者会面临激烈的竞争,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去从容地做。
总结下来,消费类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最容易踩的雷区有以下几点:
1.自嗨:项目解决的是伪需求,把自己的个人喜好代入到产品和服务中;
2.高估自己:没有看到这个行业随时可能爆发的竞争,没有做好充足的应对措施;
3.忽视数据:仅凭个人感知或经验做决策,不重视各项数据的作用;
4.偏科:项目有明显的短板或不足,导致今后在竞争中很被动甚至被一招致命;
5.过度依赖资源:消费类的本质是产品或服务的好坏,而不是资源背景有多强硬。
创业犹如棋盘上的对弈,尤其在快攻的消费行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创业者们既要相信自己、肯定自己,也要怀疑自己、颠覆自我。以上,为你找出创业道路上的雷区,希望你们步步为营,早日凯旋!
- END -
#互动留言#
你踩过哪个雷?
推荐阅读
|无人便利店
|小电科技
|新消费的成功范式
|零食市场
|农产品
|新饮食
|新零售
0
青竹创始人 Jack
新消费领域的从业者
可添加青竹创始人Jack微信
和他一起畅聊新消费
商务合作
详见公众号首页合作菜单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青竹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