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公众号“芝麻匠通讯社”(微信ID:ZhimajiangNews)授权转载。
爱吃零食应该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不管在什么年代,几颗糖果、几根冰棍都能让小孩子念念不忘。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有一些独具特色的零食,每次回忆起来,都十分怀念自己欢乐的童年时光。赶紧来看看,是否吃过这些“好吃的”呢?全中的国历君先去哭一会儿……
小时候在胡同口玩,总能看到摆摊崩爆米花的。一般都是一个老爷爷,身穿深蓝色的长围裙、手戴一副白手套,一边拉着风箱,一边看着那架在炉火上长长的爆米花机,没过多久听见“嘭”的一声巨响,这米花就算是崩好了。
这时候,小孩子会拿着自家的竹筛子,上前盛那香喷喷的爆米花。
北晚新视觉供图
一般人家都是自带食材,大米、玉米,甚至粉条都可以爆。那会儿的爆米花,就是简单地加点糖,也没有什么奶油、黄油,却是真心好吃。
三十年前,普通家庭不富裕,市场上的水果摊也没现在这么多品种,因此吃上一瓶水果罐头成了很多小孩子特别期待的事情。只有逢年过节才有机会美滋滋地独享一整瓶罐头。比较常见的就是梨罐头、橘子罐头、黄桃罐头,如果哪次遇上了什锦罐头,都能偷乐好久。
1985年购买水果罐头的顾客 北京日报资料图
现在超市里销售的罐头 京报网图
不像其他零食,可以趁家长不在的时候偷偷享用,一般吃罐头必须请大人帮忙才能打开。那时候觉得他们特别厉害,一拍、一拧,“啪”一声罐头就开了。然后自己就抱着那玻璃瓶子一勺勺舀着吃,最后再咕咚咕咚把那甜水给喝了。一抹嘴巴,爽啊!
和罐头一样,麦乳精也是八十年代走亲访友常带的礼品。它是一种以牛奶、奶油、麦精等为主要成分制成的速溶性饮品,有不同口味,好喝又有营养。
小时候最过瘾的事情就是干吃麦乳精,舀一勺倒嘴里,嚼一嚼,有点黏牙,却比用水冲的更香甜。
麦乳精
想必每个北京孩子都对这个品牌印象深刻,北冰洋的橙子汽水是炎炎夏日的必备饮品。
那时候没有移动冰柜,有的商贩就在小车上铺一层冰块,把汽水摆在上面,您别说这“冷藏”效果还真不错,拿起瓶子来都觉着冰手。一瓶北冰洋卖两毛钱,喝完了还得把瓶子留给人家。
如今人们仍然喜爱北冰洋 北晚新视觉供图
摩奇呢,算是果汁饮料的祖先了。它的包装有点像现在酸酸乳的样子,吸管也是贴在盒子上的,大概八毛钱一盒。小时候最爱喝桃子口味的,买回来往冰箱里一搁,又甜又凉。
北冰洋和摩奇都是那个年代的“畅销品”,曾被评为“首都十佳饮料”。
说完了饮料,怎么能忘了冰棍和雪糕呢?
小时候过夏天,看到卖冰棍的小推车就特别兴奋,央求着家长给些零花钱买一根冰棍回来。红果冰棍5分钱,小豆冰棍1毛钱,都装在一个白色的箱子里,上面铺一层厚厚的棉被用来隔热,拿出来都能看见上面的白霜。当时还不理解,盖被子不是会发热吗?冰棍化了怎么办?
1981年6月29日 北京人民食品厂工人正在包装冰棍 北京日报资料图
冰棍车间用牛奶小豆、蜜枣制成两色冰棍 北京日报资料图
后来条件好一点,奶制的雪糕就成了新宠,不知多少人会对那个小雪人模样的雪糕念念不忘,每年夏天都要囤一些慢慢吃。只是,再也没有当时的“批发价”了。
看到这个好想哭有没有!京报网图
八十年代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种蛋卷雪糕,类似于后来的“火炬”。那时候蛋卷可是个新鲜东西,不像现在做得越来越香脆,那会儿的蛋卷都不太好咬,好多人刚开始接触甚至还怀疑它到底能不能吃!
1982年,北京第二食品厂工人们正在生产新产品蛋卷雪糕 北京日报资料图
老北京的孩子还喜欢吃袋儿淋,一块钱一袋,是那个年代老北京街头的著名冷饮,据说今年夏天它将正式回归。
矮墩墩的白色瓷罐,头顶盖着蓝色的纸盖,里面装着醇厚香甜的老北京酸奶,吸一口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1985年7月8日 冷钦食品厂工人给酸奶装瓶 北京日报资料图
CFP供图
八十年代,瓷瓶酸奶也就卖一块钱,每次都迫不及待地用吸管捅破纸盖,慢慢享受,直到瓶子发出“轰轰”的闷响,确认它已经被吸干净了,才心满意足地放下瓶子回家。有些小卖部瓷瓶“丢失”情况严重,就立下规矩,先交一块钱押金,有人真心喜欢瓶子,也不在乎那一块钱,将瓷瓶带回家,刷干净了做笔筒或是花瓶用。
现在的孩子们都喜欢吃薯片,八九十年代也风靡一种类似于薯片的零食,叫“虾片”,用虾汁加淀粉制成,小圆片状,质感有点像粉条,下油锅一炸马上像一朵花似地“绽放”开来。
咬一口松脆鲜香,美味极了。每次家里炸虾片,还没等端上桌就被偷吃殆尽了。
京报网图
后来还有一种小螃蟹、小花形状的虾片,炸出来更好看。
小时候不知道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只觉得很洋气,后来才发现原来是“Mylikes”的中文谐音。那会儿一块钱就能买上一袋,把它当成巧克力来吃,含在嘴里等表面的一层慢慢化开,随之咬开充满奶味的饼干。一袋能吃好长时间。
京报网图
长大后看很多影视作品,都觉得里面的“仙丹”“解药”就是当年吃的麦丽素。
很多人都是吃着果丹皮长大的。这是一种山楂制品,酸酸甜甜、很有嚼劲,一毛钱一根。有时候会把它展开慢慢吃,要是家长买了很多,就果断拆开包装纸几口咬尽了。
1980年延庆县大庄科公社果脯厂工人们正在包装果丹皮
小时候生病,都要喝中药,每次闻见那股气味儿就跑老远,家长就拿着果丹皮把我“引诱”过去,捏着鼻子灌了药,立马给我吃一根。可能就是那种强烈的“苦和甜”的对比,让我至今都对果丹皮的味道记忆犹新。
小孩子都喜欢吃糖,更喜欢吃这种“神奇”的糖。
1989年“大大”泡泡糖在中国推出,一经面世就受到小朋友的热爱和追捧。多少人都记得那句经典的广告词:大大,好吃又好玩。
那时候很多孩子比赛吹泡泡,看谁吹得大。后来又有了装在盒子里的“大大卷”,每次都撕一块吃,嚼到不甜了再换下一块。还有装在小塑料桶里面卖的球状泡泡糖,一毛钱两个。
CFP供图
当时吃泡泡糖,家长总会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把它给吞了,以至于有孩子不小心真给咽了急得哇哇大哭,担心自己的胃被“粘住”了。
相比之下,跳跳糖就没那么“危险”了,吃的时候还能让舌尖享受“噼里啪啦”的刺激。当时觉得它特别神秘,长大后终于明白,不过就是加了碳酸气的小糖果颗粒。
京报网图
九十年代风靡校园的零食非小浣熊干脆面莫属了。无数学子为它疯狂,不仅因为它好吃,更因为里面有水浒卡。
为了集齐这108将,有的朋友真是费劲心思呀,那劲头比今天集五福的时候可足多了。先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换,到后期直接买一整箱干脆面回去,一包包拆开看卡;更有甚者,拆了包装取走卡就把面给别人。
京报网图
这时候,喜欢吃面的就享福了,取出调料包,束紧袋口,把面捏碎了再将调料撒进去,上下摇动,待两者完美融合,就能美美地享用了。等把大块的面吃完了,还得把袋口对准嘴巴,一仰头,将那碎渣倒入口中,袋子干净了才算完事儿。
一眨眼,自己也告别童年几十年了。有些零食已和岁月一同消逝,有些现在还有销售,可吃起来却总觉得差点什么。或许是它真的变了,但想来更多的原因,可能是自己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小孩了。那时候,天天盼着吃零食,有点“好吃的”就觉得特别珍贵。就是因为这种稀缺,记忆里的味道才格外美好。
张献忠稀世宝藏被发现:“杀人魔王”沉银与屠杀两大传说浮出水面
2017年3月20日,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两个多月后取得了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0000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至此,“大西王”张献忠的稀世宝藏之谜终于被揭开。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