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在阿拉斯加进行高层战略对话之后,美国务卿布林肯接连访问北约和欧盟领导人。中国这边也没闲着,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将于3月22日至23日对中国进行访问,并高调评价中国对于俄罗斯来说是真正的战略伙伴,两国志同道合,俄中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对话应为其他国家树立榜样。而在阿拉斯加对话之前,
布林肯和国防部长奥斯汀接连出访日本、韩国,奥斯汀访问印度。
这是拜登政府执政之后美政府高级官员首轮外事出访,其目的显而易见是拉拢盟友对付中国。
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说,“
中俄关系的发展,不针对任何特定的国家,我们的关系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不像个别国家拉帮结派,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阴谋甚至阳谋
。
”但很显然,中俄之间的互动也不是无的放矢,正是针对美方行动的反应。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连横”。分处东西的齐秦两国最为强大,互相争取盟国支持以图击败对方。其他五国也不甘示弱,与齐、秦两国时而对抗,时而联合。大国间冲突加剧,外交活动也更为频繁,出现了合纵和连横的斗争。
最初,合纵与连横变化无常。公孙衍、张仪、苏秦等纵横家游说于各国,合纵既可以对齐,又可以对秦;连横既可以联秦,也可以联楚,这就是所谓“朝秦暮楚”。随着秦国势力不断强大,成为东方六国的共同威胁,于是合纵成为六国合力抵抗强秦,连横则是六国分别与秦国联盟,以求苟安。秦国的连横活动,目的是破坏六国间的合纵,以便孤立各国,各个击破。
在《
当今世界重演春秋战国
》中,我们曾经对当今世界形势与春秋战国的情况进行了简单对比,发现两者虽然处于不同时空,但具有内在一致性。我们今天就来进一步分析,当代的合纵连横到底有什么门道。
与战国时期各国领土相接,共处一块大陆不同,当今世界主要是连为一体的欧亚大陆和外围岛屿,前者又被地缘政治家麦金德称为“世界岛”,后者被称为“外新月地区”。
麦金德的理论又被称为陆权论,是建立在铁路网络大规模建设的现实基础之上。铁路极大加强了单一政权控制陆地区域的范围,当欧亚大陆被密集的铁路网覆盖时,一个强大的大陆国家将主宰这片自东欧门户开始的的广袤土地。而这将是这个国家主宰世界的前奏:
陆权论的核心是:
"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
谁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
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根据陆权论,一旦德国或俄国控制了东欧,这将是这两大强国主宰世界的前奏。这也成为英美海洋霸权极力避免出现的情况。
与此相对的,则是美国军官马汉提出的“海权论”。海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通往四面八方的交通媒介和各大陆相互交往的交通要道。任何时候海上贸易都能致富,而财富是国家的生命活力、物质和思想的具体表现。
海权论的核心是:谁控制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贸易,并进而控制世界财富。
英美外交政策一言以蔽之,就是自己成为海权的主导者,同时极力避免出现一个能够整合欧亚的强有力陆权。这一战略正是导致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直接原因,也是美苏冷战爆发的根源,当然也是美国肢解大英帝国的理论基础。
其中最后一条往往被世人所忽略,但实际上肢解大英帝国才是美国政治家长久以来的谋划,真正体现了美国精英的处心积虑,阴险狡诈。
美俄争霸还可以理解为两个不同生态位玩家的较量,某些情况下还有可能和平共处;英美之间完全是同一个生态位的
同质化竞争
。
在所有竞争中,同质化竞争才是最凶残最激烈的。
正如历史上,手上沾了最多基督徒鲜血的人不是异教徒,而是另一派基督徒。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处于同一个生态位,彼此之间是同质化的零和博弈,于是表现为激烈的土地兼并。这就与海陆争霸中,彼此谋求分裂、削弱对方,但不谋求兼并的战略目标并不相同。
战略目标的差异,本质上是产业结构的差异。
从古到今,战争从来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围绕生存资源的争夺而展开。而随着产业分工不断深化,导致战争的原因和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都是
产业结构的竞争
。
农业时代,各国产业分工都不发达,主要产业都是依附于农业,而农业生产的核心是土地和人口,于是产业竞争就直接表现为土地兼并和人口掠夺。
农业强国的扩张性和侵略性,才是史上最强。往往要把视野范围内所有适合耕种的土地都要抢到手里才会罢休。
那怎么解释中国?哎…哎…中国当然不一样,中国人自古热爱和平,都是别人侵略我们,不得不反击才变得这么大。
关于这个问题就此打住,再问就是充话费送的。
工业时代形成了复杂的产业分工,于是产业竞争表现为围绕原材料,产业链和市场的竞争,对于直接占有土地的欲望反而没那么强了。
工业化战争往往不谋求土地的兼并,而是削弱对方的产业基础,维护自身的产业优势。等金融发达了,连生产都不需要,直接通过金融掠夺就ok了。
战争形态变得多元化,复杂化,舆论战、心理战、文化战、经济战、金融战层出不穷。
导向一战爆发的关键因素,确实是如麦金德所说的铁路,但起因并不是军事而是产业。具体来说,有两条关键铁路成为导向大战的关键:
一是西伯利亚铁路的开通,使得俄罗斯有机会整合远东地区的富饶资源,英国担心再也无法遏制俄国这头巨兽。而另一个因素则是从柏林到巴格达的3B铁路的动工,使得德国这个缺乏原材料的后发工业国,可以方便地获取中东石油和矿产资源,必将爆发巨大的能量。英国担心日后强大的德国必然挑战自己的地位,因此要先下手为强。
德国3b铁路计划
如今美国遏制中国,正如当年英国遏制德国一样,将中国关键产业作为着力点,主要就是
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
。
如果数据是数字化时代的石油,那么半导体芯片就是数字石油的油田,任何产业都离不开数字智能,离不开芯片。扼住芯片,就扼住中国所有产业的咽喉。
与此相对,中国反制美国的关键着力点则是
新能源汽车
。通过打造新能源发电,超高压输电网和智能电网以及全电动汽车的全产业链,大幅削减石油消费,实现世界贸易与美元的脱钩,是对美国金融霸权根基的“石油美元”釜底抽薪。
由于地缘博弈的战略焦点发生变化,因此关键行为也就完全不同。今天的合纵连横,归根结底是围绕产业结构大做文章。
从中国视角看,战略目标非常清晰
,一是维护资源特别是能源的安全,二是发力建设产业链,避免被卡脖子,三是保证市场。
目前中国仍然相当依赖中东的石油资源,印度洋关键通道马六甲又控制在美国人手上,存在被海上封锁的危险,因此拓展多种石油来源就成了重中之重。俄罗斯正好油气资源极为丰富,成为有力互补。
产业卡脖子这块非常微妙。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难度不断加强,高端芯片制造能力,放眼全球也只剩下韩国三星和台湾台积电,而且三星还有掉队趋势,台积电一骑绝尘。中国本身芯片设计能力并不差,而且中低端芯片制造技术也基本追上来。原本台湾是用来牵制中国的一枚棋子,但如果台湾被中国收回,那么中美之间芯片优势将立即逆转。因此台湾的战略作用被放大。
市场这块,中国去年签订的TCEP和中欧投资协定如同两记重拳,直击美国软肋。但是这两个协议能不能从文件变成现实,还需要一系列具体工作,而且充满变数。大家充满疑虑的是,如果跟着中国混了,那边美国大棒挥过来,中国是否有能力也有魄力挡回去。
从这个角度,
台湾又成了考验中国的试金石
。如果连家门口的台湾都搞不定,那么一带一路那么广大的区域,中国又如何有能力维护众人利益?
由于上述两方面原因,台湾成为中美战略的关键着力点。由于台海局势的高度敏感性,双方都很谨慎,生怕一不小心擦枪走火,直接导致不可预料的情况。因此双方反而都在外围做动作,台湾反而显得无事。
反过来,美国要遏制中国,防止其他国家站队中国,就要首先在中国的边疆地区新疆、西藏、香港进一步制造麻烦,造成中国自顾不暇的假象,更添第三方的疑虑。
上述只是美国的虚招,真正实招则是两条:
一是继续将欧洲绑定在自己的战车上;
二是建立亚洲版北约,即建在美、日、印、澳四国同盟基础上的反中国军事同盟。
由于中国并不存在咄咄逼人的军事进攻态势,那么上述同盟的基础,还是回到产业结构竞争之上。
中俄为什么能够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因为中俄的产业结构是互补的,俄罗斯产业空心化,中国则缺乏资源,双方高度互补,一拍即合。
美国的这两大同盟都是困难重重。
首先,欧美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优势产业高度重合,都是航空、汽车、高端制造以及农产品。美欧自由贸易很难真正做起来,因为竞争大于协作,市场基本饱和,动不动就要相互进行农产品汽车制裁,飞机更是打得死去活来,拿什么合作?同理美日之间也是如此。
更何况如今全球汽车市场的希望就在中国,美国要是真跟中国产业隔离,德国日本做梦都要笑醒。如果日本还有历史和地缘因素不能跟中国走近,德国跟中国八竿子打不着,谁也不会跟钱过不去。
从德国自身考虑,德国依托欧盟实现希特勒拼了老命都没实现的目标,已经基本上快通过经济手段统一欧洲,但是德国产业因为互联网时代掉队,产生了巨大隐患,这缺失的一环恰好可以通过中国补齐,因此德国从各方面来说都没有跟中国翻脸的可能,最起码也是夹在中间左右逢源。
至于澳洲,就是个标准的矿山+牧场,而且也不存在不可替代,一边反华一边要跟中国做生意,完全是精神分裂。
绕了一圈,美国反华包围圈真正着力点,唯有印度。
这个人力资源丰富的欠发达国家,跟美国产业具有巨大互补性。而且印度在莫迪的带领下,逐渐显现出崛起的势头。
如今的印度正如建国初期的中国,夹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通过朝鲜战争交上投名状,换来苏联的全面工业建设的支持,开启了工业化之路。
当然,印度自身有一大堆问题,咱先不讨论它能不能搞定工业化过程中的各种难关,至少它目前既有这个想法,又有外部机会,很有可能会放手一搏。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落地成熟,在中国之后,可能再也不会出现因为人力成本提升,导致产业向国外大规模转移的可能性了。特别是中国这个基建狂魔,又要丧心病狂地搞一波“新基建”。在各种发达基础设施加持下,产业链聚集反而综合成本更低,根本没必要大规模向外跑。
也就是说,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持续两百年的全球工业化转移浪潮时间窗口即将历史性关闭,印度如不放手一搏,过这村就没这店。
效仿朝鲜战争?印度有这心没这胆。而且前阵子在加勒万河谷操练过了,证明自己确实出过力了,要想接着卖力,老美还得打钱。
许诺对付中国,大敲特敲美国竹杠?让美国支持印度搞工业化?美国自己还一大堆白人失业,吵吵着要工业回流呢,拿什么产业转移给印度?
孟子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产业竞争视角,掌握产业链优势就是“道”,美国已经“失道”,再怎么折腾也搞不出什么花样,中国却也没完全得道,还得加紧修炼,突破瓶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