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很多人把开飞机当成一个不太可能实现的愿望时,在美国工作的湖南人李湘宏,已在自家车库造出了一架两座飞机。据南都近日报道,7月2日,他开着这架飞机完成了从美国飞到加拿大的跨国飞行。制造和驾驶飞机即便在今天已经成为人类的成熟技术,但也依然是一门高精尖的技术。
一是飞机制造需要翻越非常复杂的技术门槛,而且这些技术每年都在升级换代;二是制造飞机并非凭一己之力甚至几人几十人之力就能完成,而是需要大集团“作战”,并且要紧密和有效合作。
尽管造飞机和开飞机有许多高昂门槛,但在李湘宏面前,似乎都不是门槛,他不仅能迈进门槛,而且能登堂入室,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也提出几个问题,业余发明人或民科转化为职业发明人或官科,获得世人承认的距离有多远,以及民间发明创造的意义何在。
李湘宏的经历说明,无论是否有身份,只要潜心于一项事情,总会获得一定成果,也能获得认可,只要发明创造的产品足够专业和实用。
对于专业的航空公司而言,李湘宏的身份就是一位民科,或业余发明人。对于民科,人们的印象是,对科学具有狂热而近乎执拗的热情,但不曾接受过基本的专业训练,往往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并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不能与专业人员进行基本的学术交流。
但是,李湘宏并非一般的民科,而是有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他造飞机和开飞机还有一个较好的大环境。他身处飞机和汽车之国———美国,该国有近百年的飞行文化积淀,民间有大量的飞行爱好者,也拥有全世界最完备的通用航空环境。同时,在美国造飞机还有技术上的支持,就像是在中国组装电脑一样,只要遵循严格和通用的程序和技术,就可以完成。例如,确定飞机架构、型号,安装仪表盘、电子设备和安装发动机、油路、燃油管道等零件等,都有现成的技术、零部件和安装技术支持。
所以,凭借一人之力,可以以长时间的单兵作战来弥补大兵团作战的效率,李湘宏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用了两万多个铆钉,阅读几百千克的图纸和材料,花9万美元,完成了一架小飞机的组装,并通过了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适航检查,拿到了适航证,获得了“户口”和飞上蓝天的资格。
像李湘宏这样的业余发明人在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也有很多。媒体屡屡报道的中国很多农民发明家不仅能造汽车、拖拉机,还能造潜艇、直升机和简单的飞机。但是,从技术含量和创造的产品来看,似乎还没有李湘宏的成果大,因为中国农民发明的种种产品既需要专业机构和管理部门的认证与批准,还需要实践的检验,以证明是否实用。
业余人搞发明创造更令人深思的是,这样的作为有什么意义。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如果一项发明创造的成果或产品被证明有实用价值,这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所有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对科学研发的弥补。如果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经费)能拿出一部分对有实用价值的民间科研进行资助,则对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和经济增长无疑可以起到补充和增进的作用。而且,说不定其中的一些项目还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即便民间或业余的科研和发明创造没有实用价值,进行这些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意义,至少从人生和哲学层面显示,如果一个人坚持某种追求,如发明和创新和执着于做某项事情,其所作所为就是在赋予人生一种意义。李湘宏和许多中国民间发明创造者正是这样让人生有意义的人。
张田勘专栏,作者系北京学者
专注于机器人、无人机/车,工程师都关注的“机器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