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菁城子
如果个人自由还值得热爱,社会的繁荣与和平仍值得追求,正确的经济学观念就应该得到广泛传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菁城子

中国的药品批文太多吗?

菁城子  · 公众号  ·  · 2019-10-08 16:0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插图作者:Pascal Campion

大象公会最近发了一篇文章《在中国,如何买到最靠谱的药》,作者是徐子铭。这篇文章谈到中国药品市场的乱象:同一个品名(成分)的药品,竟有好几种甚至十几种。
徐子铭说,在药店里你能看到「一整排的罗红霉素,眼花缭乱的阿斯匹林,各种各样的布洛芬……」这些药品的药效也有差异,乱花渐欲迷人眼,消费者不知选哪种药是好。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作者将原因归结到十几年前,郑筱萸执掌药监期间,收受贿赂,玩忽职守,对药品审批极度宽松。
那是中小药企的黄金时代。企业只需花几万到几百万元不等,就能把审批拿到手。一时之间批文泛滥,同一药品有数百家企业在生产。
「比如安乃近,852家企业持有1297个批文;比如甲硝唑,804家企业持有1171个批文。还有知名的感冒药对乙酰氨基酚,637家企业持有1102个批文。」
批文一多,药品的牌子就多,好药烂药全都有,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恶性竞争」。
徐子铭说的都是事实,然而我的结论却与他相反。正常市场环境下,一种产品有许多种商品不是正常现象吗?通常而言,越是品牌众多的商品领域,竞争越激烈,能脱颖而出的,必定是佼佼者。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没错,肯定会有质量低劣的商品出现。不过随着竞争加剧,劣质商品生产者只有两条路可走:硬着头皮应对竞争,随着行业水平提高,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否则被彻底淘汰。这样看来,结果也不算差。
徐子铭的文章里其实有相关的描述。他说,很多药品有上千个批文,实际在售只有一两百个(甲硝唑)或十几个(土霉素)。药房柜台上也不会摆满一种药的全部牌子,最多只有十几种。多数药品批文实际上都处于僵尸状态,药厂拿到批文了,却不会生产。
为什么不生产?因为这种药品供应充分,竞争激烈,良药已占据市场的大份额。拿到批文的厂家即便有资格生产,却不一定能卖出去。竞争如此激烈,企业拿到批文也不足为患。
这就是市场竞争带来的净化作用想想看,如果一种药品只有三两种类,会是什么结果?药价昂贵、进步缓慢、民众买不起或买不到药,转而寻求更不靠谱的药品。垄断市场之下,民众处境只会更糟。
很多人说,药品怎么能和其他商品类比呢。别的商品质量不过关,还可以慢慢淘汰,药品质量不合格,可是要吃死人啊。药品事关生命安全,需要严格审核,这就是很多人的想法。主张药品严格审核,其实就是不信市场,转而相信官僚机构。
美国FDA是全世界药品监管机构的典范。它雇佣数千名医生和科学家,对药厂提交的新药材料进行审核。新药申请书往往厚达几万页,临床测试要求几万例,几道流程下来,需要好几年。管制最严苛的时候,FDA甚至可以无限期观察,这相当于判处新药的死刑。
特朗普总统上台后,要求 FDA 放低标准,加快审核速度。即便如此,2018年放行的新药也只有59款。可想而知,此前的 FDA 审核是有多么严格。
进入 FDA 审核程序前,还有漫长繁琐的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成本从几亿美元到几十亿美元,一般小药厂哪里承担得起。现在,美国制药领域只剩下几个巨头。
看起来 FDA 恪尽职守,为美国人民能够吃上放心药,简直是操碎了心。事实上, FDA 是美国政府争议最大的机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称, FDA 极大地提高制药成本,减少有效新药的供应,延迟了新药上市,对美国公众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FDA 诞生以来,他们到底是害人多还是救人多,真是不好说。
从这个角度再评价那位被执行死刑的中国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结论可能有所不同。
郑筱萸作为药品监管机构的负责人,在他批文下出现假药,造成生命损失,他本人受到法律制裁,合理合法。但是,假设来说,郑筱萸是一位恪尽职守、公正严明的监管者,对新上市药品实行最严厉的审批政策,会是什么后果呢?
很多新药无法上市,药品供应不足,药价也不便宜。这些都会造成民众福利损失。严格的监管者会捞到一个「民众生命守护神」的美名(正如美国 FDA 以此自诩),但因他们造成的损失,却往往被忽略。你是希望看到一个怎样的郑筱萸?
老实说,我希望是前者。被执行死刑的郑筱萸,并不是最坏的郑筱萸。
郑筱萸案被执行死刑之后,药监局在新药审批上变得非常保守。这种保守是严格执法,还是害怕出事,不负责任呢?
徐子铭在文章表达了对 FDA 式监管的向往。他说,郑筱萸时代中国的仿制药上市,几乎没有一致性评价的审批,这导致仿制药的药效差。而事实上,美国在很长时期内,对仿制药的审批都很宽松,上世纪70年代也只需申报而无需批准。仿制药成分和原研药一致,再重做一致性评价,意义能有多大?
由于郑筱萸玩忽职守,在他执掌药监局时期,中国药品审批实际上变得很宽松。据说高峰期是在2005年,当时每年下发的批文达上万。经郑筱萸之手得到批文,进而生产假药的案件,是6起。绝大多数审批通过的,其实就是仿制药。
有些仿制药确实很劣质,却并非真正意义的毒药,假药。市场供应变得充分,竞争变得激烈,不少良药也涌现出来,使老百姓获利——郑筱萸也许到死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药品领域并不特殊,不是说成分相同的药品,只需一种。不能一看药店里种类多样,就心生恐惧,觉得「劣药不配有市场」。这些想法都会指向一个危险的思路:对药品严加审核,建立垄断市场。药品如此重要,怎么能交给垄断市场呢?凡是主张自由市场的每个人,都要对这一思路心生警惕。
当然很多人会说,自由市场下,同一药品有许多种药品,观众如何辨别真正的良药?
徐子铭的文章,本身就在提供解决方案。(他的文章标题,恰好就是《在中国,如何买到最靠谱的药》)徐子铭会写这样的文章,市场上的专业机构更会提供类似服务。产品竞争之外,还有机构和舆论在起作用,这些本身就是市场的一部分。

相关文章
药品价格管制害死人
抗癌药为何会消失

转发朋友圈

或者点 在看 ↓↓ 表示支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