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女儿派
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深圳商务  ·  春节假期,深圳外贸“欣欣向荣”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女儿派

北大校花近况令人唏嘘,从和汪涵同台,到街边卖臭豆腐,网友群嘲:“一手好牌打稀烂”

女儿派  · 公众号  ·  · 2024-08-10 20:40

正文


▲家有女儿,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教育最好的摸样,是用50种方式去教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个方式教50个孩子。

唯有你给孩子探索的空间,她才能真的长成她自己。

——鹿妈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女儿派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妙懂APP” 涨价前最后一次回归!

400万小初学生提芬神器,对标课纲到章到节
用AR把知识点具像化、形象化、有趣化
帮孩子轻松搞懂初中地理+历史+物理
8月27日 上午 9:30 ,点击 预约 直播间

破价带走三科永久有效卡,6-15岁孩子必囤

▽▽

作者 | 木槿妈妈

来源 | 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则“北大校花街边卖臭豆腐”的新闻。

北大毕业的彭高唱,从小才艺双全,学业上顺风顺水,升学考试一路保送至北大,大学期间拿下朝鲜语和经济学双学位证书,作为交换生获得全额奖学金;

她除了成绩优秀,还精通舞蹈、钢琴和主持,钢琴曲曾被周杰伦点赞转发,在维亚纳金色大厅主持过音乐会、和著名主持人汪涵同台。

一毕业,她就进入全球顶尖4A公司,成为了人人羡慕的社会精英,因为过得不快乐,又投身于她所喜欢的演艺事业。

再次回归到众人眼前时,她结束了13年的北漂生活,回到家乡卖臭豆腐,火上热搜后引发网友热议。

有人不理解,觉得她是在浪费教育资源,白读那么多书。

也有人嘲讽她:真是一手好牌打的稀烂,非要和初中生抢饭碗。

她在回应争议时说道:

“我要过不被定义的人生,谁说北大一毕业就一定要去做金融,一定要去搞科研,我做我自己擅长且热爱的事情,有什么不对吗?


卖臭豆腐也是一种创业,一种生活方式,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尝试和探索的过程。”

说这些话时,她的嘴角有笑,眼里有光。

彭高唱的每一次转身都无比坚定,每一次的改变都是遵循自己的内心。

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教育最好的模样:

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个方法教育50个孩子。

正如清华水哥王昱珩所说:

“教育是让孩子拥有思考和辨别的能力,而不仅仅成为社会摩登机器上的一个钉子。”

众人眼中读名校就必须进大公司,是很多父母唯成绩论以及教育焦虑下的思想产物。

当流水线式的教育将孩子变成一个个标准化产品,失去自己的独特性和内心热爱后,他们就会变得脆弱不堪。

为人父母最大的成功,是培养一个内心富足、人格健全,永远皮实的孩子,这才是他们在任何阶段走上坡路的秘诀。

比抑郁症更严重的“四无”心理

毁掉太多优秀孩子

2021年,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联合多个科研机构,在全国若干省份调研30万中小学生后,发现了惊人的“四无”现象: 无动力、无空间、无方向、无兴趣。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

对当今孩子来说,丰厚的物质供养跟不上精神需求,导致他们出现了比以往更严峻的心理问题。

他们沉迷虚拟世界,想从虚拟世界中寻求慰藉,久而久之,孩子自然对真实世界无感。

无论是校内校外,孩子们的玩耍空间一点点被挤压,被缩小,本该在放肆撒欢的年纪却过上了三点一线的流水线生活,情绪崩溃的时候不被长辈理解。

这就是为什么有一部分孩子考上大学,完成读书进名校这个目标后,得了“空心病”,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每天都过得很痛苦,又只能沉迷游戏世界,麻痹自己。

种种积累,造成孩子出现厌学情绪,严重者只能抑郁休学在家。

樊登老师曾在演讲中提到一件事,令人心痛。

一位考上北大的学子割腕,留下遗书给父母,他说:

“我已经替你们考上了北大,请你们不要再来烦我,不要把我的遗体送回去,我讨厌那个地方。”

男孩口中的“那个地方”是家。

提到家,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家是温暖的港湾,但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家,却是冰冷的地狱。

知乎上有一个提问: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高赞回答是:

太多家长认为将孩子养大就够了,从来不注重心理教育,毁了孩子一生,遭到质问后,美曰其名还不是为了你好。

答主本人在国企工作一段时间后,因为一些原因辞职,那段时间,家里人对她狂轰滥炸,说她不懂事、没用、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以后没有好果子吃。

更为夸张的是,答主妈妈打电话直接骂了她几个小时,说她不配得到幸福,谈恋爱让她小心点别被人甩了,说她已经老了没人要了。

看完答主的描述,真是让人窒息,讽刺和可怕的是这段文字令众多网友感同身受。

香港有一项研究表明:

青少年自杀意念与很少表达爱意的专制型教养方式、母亲高控制欲和不良家庭氛围有关。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无关贫富差距,无关父母文化高低,不管你是世界名校毕业还是初中学历,他们的孩子都有同一种心路历程:

从初始的顺从,到中途的反抗,最后要么妥协要么毁灭。

孩子考上了,却疯了傻了抑郁了自杀了,堪称教育界的黑色幽默。

名校不过人生一站

学习能力远比学历更重要

生活中,太多父母总是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教育子女,如果他们的经验是成功的,多少能给孩子带来正向引导;

但如果他们自身就活得很失败,一味将孩子当做满足期待、实现自己梦想的提线木偶,这样只会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和探索欲。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说:

“我希望我所爱者,能够按照自我的意愿,依其自我的方式生长和发展,而不是服务于我的目的。”

孩子的人生从不是一场线性游戏,而是可以自由探索的竞技类游戏。

真正拥有大智慧的父母都善于鼓励孩子去冒险和挑战。

他们既是孩子前行时的底气,又是孩子遇到困难时的退路。

自媒体作家刘小念曾讲过一个真实故事。

口述者晓晓上学时,成绩稳居班级倒数第十。

她每次拿着成绩单回家,妈妈脸都气绿了,爸爸却从不在乎成绩,而是尽数列举女儿优点,比如跳高第一、性格好、朋友多、做事有条理、胆大心细,以此弥补女儿学习上的挫败感。

高中毕业后,为了不让学习透支女儿的自信心,爸爸支持她放弃专科,选择就业。

之后她经历了帮别人卖服装、合伙开服装店、去广州十三行做服装批发。

赚到钱后又想自己开工厂,结果遭遇人生中第一次套路,先是租的工厂违建拆除,再是合伙人卷钱跑路。

看着夷为平地的工厂,三十多号人变成了两个人,她一滴眼泪没掉,特别冷静地给要走的工人打了欠条。

回家散心,爸爸看女儿回家后一句没提工作上的事,想着女儿肯定遇到困难了,便在她临走前一天,拿出一本写着她名字的房产证,任她支配。

后来,她用一年时间让工厂重新走上正轨。

也正是这一年,她意识到学识有限带给自己的局限。

顶着压力,她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一边经营管理工厂,一边自学法律和财务管理。

又花了几年时间,专升本拿到学士学位。

说,爸爸惯着她,但没有惯坏她,每一次的包容、接纳和尊重反而让她成长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乐观精神、坚持梦想的人。

正如晓晓爸爸所说:

“想让孩子有一个好性格,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她保持愉快,一个人只有在开心的时候,才听得进去道理,然后做一个讲道理的人。”

想起最近教育圈流传的一个新词: “烂尾娃”

第一种“烂尾娃”是说孩子上了十几年学,参加各种竞赛考试,对社会一无所知,结果一事无成,即使考上不错的大学,要么毕业即失业回家啃老,要么碌碌无为人生从此烂尾。

第二种是中产家庭一开始花了几十上百万经费,鸡娃操作猛如虎,家道中落后,爹妈迫于现实只能放弃,孩子也就废了。

人生的起跑线固然重要,但是加速度同样重要。

如果说以名校和学历为本的所有鸡娃手段是起跑线,那么学习力和良好品格便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加速度。

学历或许能给孩子更高的平台,但学习力能够支撑孩子走得更远。

尤其是在智能化时代下,创造力、举一反三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坚毅、善良、合作、同理心、逆商等品格都是孩子终生受益的宝贵财富。

要知道,学历也会褪色,没有一本证书能保证孩子从此以后平步青云,高枕无忧。

时代在发展,终身学习能力才是孩子未来脱颖而出的关键。

大格局父母
都懂得“一陪,二尊,三放,四欣赏”

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教育,不是'一锤子买卖',重在朝夕相处,贵在潜移默化。”

父母前期在教育孩子上投入时间越多,付出更多精力,后期教育这棵大树自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有些父母可能会问了:

“我恨不得一天把自己绑在孩子身上,怎么没见孩子越来越好,反而更加叛逆了?”

这是因为每个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教养方式,了解孩子各个时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才能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否则就是刻舟求剑。

大格局父母,都能做到以下四点:

1. 小学多陪伴

好习惯是带出来的,好孩子是陪出来的。

想要孩子课前积极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下及时复习、假期自觉学习、热爱阅读,家长就要带着孩子一日一日地坚持,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日常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学会管理自己。

想要孩子为人乐观、自信、勇于担当,家长就要多向孩子输送正能量情绪,多从具体的点上夸赞孩子,鼓励他们尝试未知事物。

童年时期的温暖底色,正是来自父母的陪伴。

2. 初中重尊重

初二阶段,恰逢14岁青春敏感期,叛逆心理呼之欲出,早恋、沉迷游戏、和父母老师对着干等问题频发。

家庭压力、学业压力、同伴压力三座大山更是让孩子无所适从,若是家长没有及时疏导,孩子很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初中阶段,孩子身体长大了,心理反而脆弱。

李玫瑾说过:“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第一是平等,第二是商量。”

这就意味着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语气要温和,不要强迫孩子做事,凡事以柔化刚,多做饭少说话,多理解少苛责。

3. 高中学放手

“直升机式父母”过度干预孩子,导致孩子失去自主思考能力;

“割草机式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孩子容易被困难和挫折击垮。

高中阶段,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放手。

孩子事事喊妈,妈妈事事插手,他们永远都长不大,给孩子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他们才能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成长为独立且有韧性的个体。

4. 大学懂欣赏

董宇辉曾因找工作陷入两难境地。

当时有两家条件都很好企业同时给他发offer,他带着纠结回家询问父亲的意见。

父亲一句“人是万物的尺度,真正的工作应该是创造价值的工作”点醒了他。

于是他放弃了那两家企业,成为了一名老师,教书也育人,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阶段,大多数孩子都会远走他乡,或读书,或工作,而父母就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这个时候,家长要懂得支持孩子个人发展,不做扫兴的父母;

定期和孩子保持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受和困惑,做好倾听者;

为孩子提供实际帮助,加深与孩子情感联结,增强孩子幸福感。

点亮文末 【在看】 ,与所有父母共勉!

8月14号 上午 9:30 护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