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微博每当我没发文的时候就有朋友关心在想,我是不是已经生啦,哈哈,还木有啦~
37周之前总是担心弟弟会提前出来,所以各种老实躺,终于熬过37周后,正常节奏生活了,就感觉醒着的时候各种闲不下来。
前两天赵老师跟我反馈玛谷农场灰枣的各种进度时,也说咱们店庆开团的梳子、最长70天预售的都已经全部到货,发完货了,正好上次他们跟品牌订货的时候定的有一些富余,从数量上来说也可以支持咱们返团一次,咱们要不要再团。
说实在的,咱们店庆上架的时候,这款梳子现货+预售过万的销量数据,让我欢喜的同时也还是有一些担心的,担心大家期望过高,收到之后反而没有那么惊喜,于是这几天我一直在让小助手收集大家的反馈,总的来说大家都觉得还很不错,有要求返团,那我就想着,在生之前,抓紧时间给上次没有买到或者还想买的罗汉果再来一次~
老实讲我现在想要坐着在电脑前敲字基本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窝着坐太难受,顶得慌,但是小助手给我总结了一些评论里有几个点算是大家反馈比较集中的点,虽然只有很少的人反馈,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跟大家再说一下,所以就在手机上敲了出来,让她帮再放到后台编辑了
(是不是可以求表扬~~~)
。
大家在下单之前也可以再看一下,然后再做决定。
静电
我头发细软,对静电算比较敏感的,正常使用时也特别留意静电问题,这款梳子我在用的时候没有留意到,所以在我的感知里我觉得它的静电是正常偏少水平的,包括当时北京团队的小伙伴和郑州的小伙伴们几十个人试过也都没有反馈过静电这个点。
但是这个问题我也有问过赵老师,他跟我说从原理上讲,只要是空气干燥,特别是秋冬时期,遇到头发缺水的时候,哪怕用木头梳子都有可能通过摩擦产生静电,
梳子只能是减少静电的发生可能,但是不可能做到“防”静电的。
尤其现在在北方,屋里的暖气都开了起来,空气比较干燥,所以产生静电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如果静电这个点特别在意的话,那就谨慎考虑一下~
梳齿细、太硬/太软
每个人对软硬的感知和接受程度还是会不一样的,可能别人认为的硬,在我看来就还好;
我感觉比较软的,换做别人就觉得还挺合适了。
这把梳子梳齿触摸头皮的触感是我在盲测时候就非常喜欢的,当时赵老师去韩国工厂探厂的时候品牌方也有介绍到目前的这种硬度是她们的重点设计。
他们认为梳齿的材质一定要软硬适中,太软的话有没有办法起到梳头的效果,会有头发多了没法梳开的状况出现;
如果太硬就容易折断,并且头皮的触感不好,所以梳齿的选择是综合了功能性和使用舒适度各方考虑并且通过实验择优选取的。
我是属于发质细软、发量比较少的,头发的长度也就刚刚过肩,所以我在用的过程中觉得它能够直接接触、按摩到我的头皮,包括洗头发的时候它也能直接把我的头发梳通。
后来童品会小姑娘说她一个朋友也买了这个梳子,但她朋友发量比较多、发质也偏硬,并且头发长度到了胸部以下,所以她在洗头用这把梳子的时候,湿发状态下头发比较厚,梳齿不一定能完全深入到头皮,以她头发的长度相对没有那么容易把头发一下直接梳通,需要用力一点慢点梳。
在微博也有位朋友给了我类似的反馈。
我们当时在北京和郑州加起来是差不多三十多个人都试过这个梳子,虽然这个样本数量其实已经不算少了,但可能我们的发量都不属于特别多那种类型的,所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没有感受到有这个问题。
她给我反馈这个问题后,我就又让赵老师去问了一下总代,总代给的答复是梳齿遇到热水之后可能会变得更软一点,力度相对就没有那么大了。
有朋友也反馈梳齿软到怕它快断了,这个应该是不至于的。
在我看来,这把梳子她的功能主打是一把功能型的按摩梳,如果用它来梳顺头发、按摩头皮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它的梳齿也比较细、散,这也会使得这种梳子对于头发聚拢得到力度没有那么大,所以如果想用这把梳子把头发全部梳到整齐的聚拢起来扎马尾,我觉得它是不适合的。
咱们开团的是两种样式的梳子,椭圆款的比方形款的要小一些,同样的力度下,椭圆款梳齿头产生的压强就大,力度的作用效果就更明显,所以我觉得椭圆款的按摩性更强;
方形款的面积更大,它能包裹的头皮范围就会大一些,但是相对来说,它的按摩效果,包括与头皮的接触程度可能就不如椭圆型的。
所以如果喜欢梳头大一些、梳子力道轻一点的可能方形的更适合,如果想要力度大一些、按摩的效果明显些,那么椭圆形的会更好。
但是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发量比较多的人,在洗头或者是全湿发状态下就不建议使用了,但平时把它当做一款按摩的梳子来使用是完全没问题的,使用感受也会很不错
。
塑料材质木纹色
咱们在梳子的开团文里有写到过品牌方给赵老师展示了为了制作这款梳子基座而研发的原材料,但因为有和材料公司的保密协议,所以不能告知具体配比,用品牌方介绍的话说,这个材料是热塑性弹性体,通俗点就是塑料的一种,这款梳子是木纹色,但是不是木质的,这就和现在有些铝制材料的东西做的也是木质纹路的效果一样。
没有那么惊艳
在第一次开团文的最后我有写过,这毕竟是一把梳子,我不敢保证它一定是最好用的,也许在我没有买过到或者接触到的梳子中,有比这个更好用的,但至少在我看来,在这三年间我的体验中,这一把梳子确实是给了我一些惊喜。
但它也只是我自己感受好的东西,只不过确保了它的质量和来源,所以愿意推荐给大家。
当时把写的开团文预览到群里让大家看我有没有说清楚时,小助手忧心忡忡的提了一个意见:
再强调一下啊,这梳子是日用品,并没有太多可直观去对比的数据,因此感受的东西就一定有相对的主观性。
希望每一个看到我文章的读者,首先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如果你现在用的梳子已经让你非常满意,那也确实不需要换。
毕竟梳子就是一把梳子,千万不要因为罗罗的推荐而对它有过高的期望,我只能说,如果你需要一把好的梳子,那么我觉得它是一把价格合适,质量合格且舒服的梳子。
下面的是店庆上架时关于这把梳子详细的介绍,
不了解的朋友可以看看,已经看过的朋友就可以划到文末点击链接购买啦。
为找把好梳子,花不少冤枉钱
梳子本不在咱开团产品的计划中。因为不管是孩子的,还是大人的,我这七年来两次研究梳子,都以没找到满意的产品而告终。
在六六很小的时候,我用过一段时间微博,所以买的样品还多少留下点儿记录。
试过不少,可能用起来都不太舒服,所以六六一直很不喜欢梳头发,导致她多热的天,只要不强制,她都自愿选择披头散发,我也被各位六姨批为懒妈。
而我是17年觉得自己产后掉发实在太严重了,意识到梳子对头发以及头皮的养护作用,于是就很执着地想找把好用的梳子,从单价100多到单价700多,只要看到各种平台有人推荐,都会买来体验。由于一些在国内不好买,还是刷脸找人国外带的,所以没考虑开团,就想找到好用的写进咱好物清单系列文。结果买了二三十把,从气垫梳到鬃毛梳到按摩梳到离子梳试一遍,没有遇到一个喜欢的,然后那些梳子或分给客服或遗忘或被我几次搬家不知道丢哪里了,总之丢的七七八八,我也差不多放弃推荐梳子这件事了。
(搬到现在这个学区房后,还能找到仅存的几把)
我研究梳子这事儿,在17年双十一购物车文买一个鬃毛梳样品时提过几句,只有身边的朋友知道我对各种梳子体验感上的吐槽。没顺手的梳子,所以我也不太喜欢梳头,于是偷懒时就是乱糟糟的头发上直接带帽子。
在最初调研阶段,这把梳子被淘汰了
今年咱公号有了团队,但基本也是在帮我分担商务工作的
(以前是六舅舅负责公号商务,但今年他和赵老师独立运营天使之梦童品会去了)
,细致负责的小助手负责部分调研工作和跑各种工厂,律师出身的Danny负责和品牌沟通,我负责最终的选品和写开团文。每周都会有很多品牌找到Danny,她总会先问我大类做不做,比如奶粉做不做,我说不做后给她个理由,以后同类找来她就直接拒了。她来问我梳子做不做时,我没直接拒绝也没报希望的跟她说,啥牌子啊,我应该都买过了,她说,是个韩国的新牌子,你要不要看看介绍。出于对新品的好奇,就要过来PDF看了一眼。
那是中国总代做的产品介绍,感觉很浮夸,用一些截图证明是韩国某女团
(但真的不认识)
代言且推荐过的方式,咋都觉得不靠谱。
还有轻轻一磕头发就能掉下来的描述,咋看咋像伪科学。
还有说镂空背板是专利设计的,而我在淘宝一搜,看起来很像的数字从几十元的三无产品到100多的英国品牌都有。
但这种梳子,我之前确实没买过,所以没直接拒绝,而是兵分两路的调研:一是找懂韩文的公号志愿者,帮我们查这个牌子在韩国的销售情况,以及那个女团的情况,以及所谓女团推荐到底是在哪个节目上;二是买来品牌样品,及淘宝类似造型的样品进行比较,想知道是不是只要是这类的设计,可能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结果,调研的关于品牌的情况并不乐观。18年的新牌子,在韩国只有线上售卖,且销量也不怎么好;
(我们找到的线上销售截图)
那个18线女团,连资料都很难查到,而品牌方资料上提到的她们参加的那个节目,我们艰难地在bilibili上找到了视频,看完发现还算不上什么推荐和代言,只是拿着图片露了一下面。
(节目里提到的梳子视频截图)
但另外一方面,关于梳子的体验感倒是普遍不错。小助理在北京办公室把买回的类似产品搞了一个盲测,虽然人很少,但能被选上只有yao和一个英国品牌C,而某宝那几个百元以下的产品,基本上一瞬间就能被pass
(看来不是造型模仿了,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做工、材质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
(参加盲测的几把梳子)
虽然除了一个人选英国品牌C,其他人都选了yao,觉得这个梳子用起来最舒服,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品牌总代所强调的头发一磕就掉的点,我们却试了很多次都做不到。
(品牌演示效果)
(办公室实拍效果)
所以,
即使北京的小伙伴反馈说这个梳子使用感不错,我也觉得是她们梳子对比过的少,太容易满足才说好。
鉴于她们反馈说头发磕不出资料效果,以及总代在韩国女团这个点的夸大宣传,我就让Danny把这个产品给拒了。
(如果北京的小伙伴都说好的东西,会给我寄郑州来,我带着郑州童品会的同事们再讨论一圈,最后我来决定是团还是拒。)
亲自使用时的惊艳
那些样品梳子都是买回来的,于是就在北京办公室扔着。淘汰梳子后的有一天,我去北京出差,在办公室溜达着扫一眼各种被淘汰以及她们在对比的产品时,看到了这个梳子,就随手拿起来梳了几下。
第一感受是,真的比我之前买的那一大堆的体验感要舒服。。。为了避免是错觉,我又认真的梳了半天,慢慢的仔细感受。
我发现它的舒适触感,
首先是来自于它的包裹性。
这种浅凹形状,可以完整的包裹头皮,只要一上头就能感觉到每一根梳齿都轻轻的触摸到了头皮,就会比平的,或者气垫凸出的要舒服。
(左图acca kappa,右
图:yao
)
其次,来源于梳体恰当的弹力。
单纯凹状梳齿的梳子我倒也是买过,却没有这么贴合的感觉。于是我又仔细的研究了一下,发现应该是这把梳子背部镂空和弹力的设计,提升了这种包裹性的触感,不管你的头型是什么样子,在你接触头皮的一瞬间,这个弹力的设计都会让每一个梳齿按照你头型调整到适合的弧度,而且每一寸头皮的受力都非常均匀,不会出现某些部分接触到,某些部分接触不到的情况。
第三,梳齿的软硬度恰到好处。
类似的梳子办公室有好几把,为了舒适把梳齿做的比这个软,但都会导致有些头发厚的地方压不下去使不上力。同时它的齿尖按摩球圆润光滑,接触头皮时非常舒服,软硬适中,但又有一定的力度,所以有刺激头皮按摩的感觉。
而且,同品牌梳子的梳齿软硬度都稍有不同,这个牌子我们买了几个样品。
这些里面只有椭圆的这把从大小到梳齿都最舒服;便携装梳头时很不好拿;鬃毛梳用起来不舒服,直接淘汰了;方形的太大,虽然比英国品牌C硬一点儿,但还是觉得有些软,按摩时使不上劲,湿发时不太容易梳。不过在方梳子到办公室后,唯一一个选英国C牌的小伙伴,也放弃C选择了yao的方形,说yao更贴合头皮,自己头发少又软,而且洗头时不梳头发,还是喜欢稍软一些的梳齿。
第四、虽然不能一磕就掉干净,但确实比较好清洗。
我很少有哪把梳子能用很久,所以对清洗这点感受倒不明显,但办公室小伙伴都说更好清洗,两个朋友也都反馈了这点。
所以我还特意对比了一下,发现气垫梳尽管每一把我用的次数都不算太多,但仔细看起来里面却是都堆积了不少头发和毛毛。
总之,这款椭圆形镂空梳子,第一次上手使用后,我的体验感受是挺惊艳的。
而且我去出差那次非常巧,一个好朋友,也是见过很多产品的买买买狂,正好去办公室找我聊天。我们的聊天基本就是最近又发现啥啥啥好东西了,哪个东西哪里哪里不好了诸如此类,然后我就拿出那把梳子让她试,她试完知道
这梳子团价才100出头
的时候,直接问我,你货源搞定了么?我也要卖!
回郑州后,把梳子放家用,随手拿着给六六梳头时,几下后,六六回头说,这个梳子好舒服啊!等我去上海展会想带走时,她还要求我把梳子留家里,搞的我只好再买一把。
这几个月我对梳子的使用习惯都有些改变。
之前我不爱梳头,按摩头皮宁可买专门的头皮按摩器,但确实梳子更轻便嘛,出门就带着,洗澡、做头发、甚至是写文疲惫了放松按摩头皮,都是用它。而六六,现在大家会发现她经常扎小辫了,那是因为她喜欢扎之前梳子给她梳头皮的过程,虽然人小,会享受着呢!
(我们试的在最小孩子也是三岁+啊,更小宝宝梳头是更喜欢梳齿型还是用毛刷型,家长要自己根据孩子反馈去判断)
本来使用对象我的体会是大人和孩子,结果昨晚和在成都试过梳子的朋友聊,她说老人也非常适合啊,老人喜欢用梳子梳头按摩头皮,所以她跟我一起试完后,就给她妈买了一把,她妈也很喜欢。
所以,买把梳子孝敬老人,应该也是蛮不错的。
两个疑虑
虽然这个产品在使用感上基本过关了,但对于这个品牌,我还是保持之前对他们营销资料上的疑虑。
倒不是纠结它是否是韩国品牌,甚至我也不纠结它到底是否韩国生产。毕竟在咱开团的这些年,见过太多国外的大牌其实工厂都在中国,咱们并不是没有能力生产好产品,只要有能力的工厂,有想做好产品的品牌,我其实是非常愿意推荐并且支持的。所以让Danny跟品牌说,把品牌的真实情况告诉我们,哪怕是中国工厂生产贴的韩国牌子,只要东西好,大家也会认的,哪怕贴一中国品牌也没问题,但一定要跟我们说实话。因为我相信读者跟我一样,更在意产品好坏,是哪国的并无所谓。
总之我当时的态度很明确,虽然他们品牌宣传PDF中有夸大成分,但就产品使用上而言,并不算造假。
如果他们是足够坦诚的沟通,那么即使是中国产的产品贴牌,只要真的梳子好用,我也不介意,但是他们故意欺瞒我,希望我为了卖货去传递他们给的假信息,那就不用再谈了。
而且,我还有一个产品上的问题没想清楚,虽然办公室同事测评时绝大多数选择了yao,但毕竟有一个选英国品牌C,导致我会疑惑“梳齿软硬度到底怎么才是更好的设计”。
于是,在Danny和品牌继续沟通的时候,我也在收集着更多体验感上的反馈。去上海展和成都红人节时能见到我好几个朋友,所以就把几个品牌镂空按摩梳都带去了,想多找人评测,收集信息越全面心里会越有谱。那几天,每当有老朋友去屋找我,我就掏出一堆梳子让人挨个试。好在大家试下来感受让我更放心了,
选择yao椭圆款的基本占到绝大多数,
但最让我把在产品上没想清楚的点,在小晖老公给反馈后豁然开朗。
因为小晖老公的头发是偏硬的发质且非常浓密,当我给他这一堆梳子全部体验一遍之后,他非常果断的拿出了yao这把椭圆梳,就说这个是最好的。我当时还挺惊讶,因为之前很多男士试用,包括六爸和六舅舅啥的,都是非常直男地拿出两三个说差不多,六爸还会补刀说,我从来不用梳子,这些东西感觉都一样。像小晖老公这么明确喜好的男士,还是第一位。于是我赶紧好奇的问他为啥。
他解释说,因为自己头发比较硬且多,所以平时很多梳子都不太容易一梳到底,尤其是梳到后脑勺这个发量最厚的部位时,很多梳子就卡在这里,或者浮于表面,接触不到头皮了。而他刚用yao这把梳子,并没有太使劲的情况下,可以匀速的从头顶梳到后脑勺,且梳齿一直贴合他的头皮,几乎没有卡住或者浮起来的情况。所以他这种硬且多的头发,能一下子就能感受出来这几把梳子明显的差距。
听他说完后,我仔细回忆了一下,我虽然和小晖老公发质不一样,是细软发质且发量少,但因为我喜欢头皮被按摩的力度,所以第一感觉,也喜欢yao椭圆形这种有些硬度但圆头又很舒服的梳齿。而且我洗澡的时候是一定要把头发梳通的,
梳齿相对较软的英国那把,当我湿发时就会很难梳开,而yao的梳齿在穿越湿发时,可以顺利的将头发梳开。
所以,只要使用习惯和使用场景匹配,yao的优势在不同发质上都会有体现。
后续:
在我那里试完梳子后
(yao的我只带了椭圆款)
,小晖老公就直接去淘宝买了两把,椭圆的168
(比团价贵40元)
,方形的180多
(他目测方形更像男士)
,结果用完后跟我反馈说,方形虽然比C的梳齿硬一些,但还是觉得比椭圆形的软,感觉椭圆的梳起来更舒服,跟我们当时感受也是吻合的。
对产品的适用人群使用场景想清楚之后,我就更加迫切的要解决自己的疑虑,于是明确跟总代要求我们要去韩国探厂,总代和工厂沟通后也答应了。但在赵老师去韩国之前,我也依然在8月份发的《
关系到每个人的重要信息||近期开团总预告+非常重要的一个调研
》中把它定位在有可能开团的产品。
赵老师韩国探厂
由于对方工厂的时间,以及赵老师忙着咱们店庆的事,直到咱们开团前一周,此次韩国行才落实,好在赵老师这个靠谱的理工男,代替我这个孕妇去探厂之后,把我心里有疑虑的种种问题都沟通清楚,并带回来很多详细的资料,我前面很多主观感受的东西,赵老师也帮我找到了答案,下面我拿着赵老师带回来的资料,从生产和设计的角度再详细介绍一下这把梳子吧。
(这次我人没去韩国,这部分是赵老师给我资料初稿,我编辑的,所以和自己敲的部分文风会不同)
关于工厂和品牌
这是我从第一次接触这把梳子以来就一直存在心里的疑问。不过在这次赵老师探厂之后这个疑虑可以彻底打消了,他们的的确确是一个原装的韩国品牌,整个设计、生产、包装都在韩国本土完成,虽然在我现在的观念里,韩国生产也不意味着就优于中国制造,但起码证明从一接触开始,他们就没有说谎,诚信在我看来是合作非常非常重要的基础。
赵老师这次去的是他们位于京畿道龙仁市的品牌母公司总部。品牌的母公司叫E.I Corporation,从很远就可以看到公司大楼外侧有很大的“yao”的logo,然后居然发现和另一个品牌mother’s corn一起,都是属于这个母公司,而mother’s corn早几年就找过我们想要开团,这也跟我们此前通过网络查阅地址时的信息是一致的。
这次接待赵老师一行人的是他们公司的CEO金美珍女士,同行的还有E.I公司负责海外业务的朴姝衍女士负责翻译工作,之后不管是探厂还是讲解这把梳子的相关细节,都是由金代表亲自接待,也让我们感受到对方的诚意。
解决了我最大的疑虑,接下来赵老师就发挥他理工男的优势,对梳子的做工、设计、原理以及材料刨根问了个底,那些复杂的东西我就不多说了,总的来说其实很多细节是印证了我前面的感受的,所以就针对我感受到的几个梳子的优点,跟大家简单聊一聊。
第一点就是一上头的那种贴合头皮的触感
,这个是我第一次使用时最直观的感受,但在得到专业的回答之后,确实这种无缝贴合、恰到好处的触感是经过很多细节设计去实现的。
因为为了更好的贴合头皮,光有弧度是不够的,市面上很多梳子都设计了贴合头皮的弧度,但是每个人头型不一样,要让梳子和每一个梳头的人的头皮都贴合就需要让底座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度,这样可以让梳子来适应人头部的形状,而不是让人的头型去适应梳子设计的形状。金代表也在现场给赵老师展示和讲解了这个特点。
而为了实现这个弹力,却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它是一个整体的设计,几个因素加起来才能达到相对理想的弹力和回弹之间的平衡。比如最直观的镂空设计,这样可以减小整体梳子背部的刚度。其次,虽然同是镂空设计,但yao这款又增加了一个细节,可以看下面这张照片。
(上:yao;下:
小米有品
)
看起来都是镂空设计,但细节就在于yao的圆圈中间部分是断开的,而另一品牌中间是连接的。
断开的设计会使得梳子左右两边受力之后可以分别调节弧度,而不会被彼此牵制,灵活性更大。
但是这一点的设计,就会对梳子的回弹力有更高的要求,因为越散越灵活的设计,要贴合头皮,就必须保证梳子的底部有足够的弹力往回拉。
如果只是单纯满足弹性并不难,难点在于梳子的基座材质还必须满足好的韧性
(不容易断)
并且要能做成想要的质感
(比方说我们这款木纹的)
。市面上是没有这样现成的材质的,所以需要专门研发。这次赵老师在工厂,品牌方也给他展示了为了制作这款梳子基座而研发的原材料
(图示中瓶子里面这些是高分子材料颗粒)
不过品牌方说因为她们和材料公司签了保密协议,这些材料的具体选择和配比是不能透露的,所以我们也就只能给大家说一个大概了,不过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我们知道这个背后其实真的是用了心思去研发的就可以了,
毕竟到底什么配比不重要,梳起来舒服才是我们消费者能切身感受到的。
而我上面盲测时非常喜欢的,梳齿触摸头皮的触感,在这次赵老师的探厂中,也得到了一些答案。品牌方确实在不知道我感受的情况下,强调了这个是他们设计的重点。
第一点就是他们认为梳齿的材质一定要软硬适中,
如果太硬就容易折断,并且头皮的触感不好;太软的话有没有办法起到梳头的效果,会有头发多了没法梳开的状况出现。而Yao的梳子专门考虑了这一点,梳齿的选择是综合了功能性和使用舒适度各方考虑并且通过实验择优选取的。
这就印证了为什么最后在yao和英国品牌C中,最后选择yao的更多,因为如果只是细软发质可能感受不到太大的区别,而发量比较多,或者发质硬的人用起来,像英国品牌C用来了就会有种梳不通的感觉。
而第二点就是这个不起眼的梳齿头的部位。
(图示中是安装了梳齿,但梳齿还没有上头时的状态)
原来梳齿头的安装也是有讲究的,梳齿头不能用着用着就脱落,这个听起来对一把梳子来说应该是一个基本的需求,但是很多梳子其实做不到这一点。而Yao梳子在制作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之一——
添加梳齿头都是有几十年工作经历的老工匠来完成的。
用品牌方的原话来说,是奔着一把梳子可以用一辈子来做的。不过至于真的这把梳子能用那么久,我现在是肯定不敢说的,不过他们的自信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对产品品质的信心吧。
在总部跟品牌方聊完之后,赵老师他们也去了该品牌位于仁川工业区的生产工厂,这个工厂是植梳齿和加梳齿头的工厂,去的时候刚好是生产我们看上的这款梳子,所以很幸运地可以看到梳齿生产的全过程。
其实到这里关于梳子从品牌背景,到使用感受,到产品设计,我要说的都已经介绍完了。但因为赵老师去的这一趟,还捕捉到一些细节,这是我从最开始没有想到的地方,虽然不是我认为这些对把梳子的使用感受有什么作用,但也确实能从侧面说明这个品牌在这个产品上的用心,这个态度是我比较欣赏的。
细节一:
安全性。
一把梳子能有什么安全性?其实日常使用可能我们不太会去想这个问题,但品牌却注意到了这个细节,所以
他们在韩国送检时都使用的婴幼儿的标准和规范
(这个本身在梳子行业里是不要求的)
,但是她们认为还是有必要通过这样检测的方式来确保梳子的安全性,想要去通过不断提升的产品质量去维护市场和口碑。
(图中是韩国的检测报告)
报告比较复杂,翻译文件赵老师看过了,简而言之就是这把梳子通过韩国认证检测机构KOLAS
(Korea Laboratory Accreditation Scheme)
,做了36个月以下的儿童群体的标准检测,产品符合韩国的“儿童产品通用安全标准”。其中检测包括了零件、边沿、锐利等的测验,符合要求;把手塑料、梳子梳齿、梳子涂层塑料等部位,做了包含铅、镉等在内的十几种有害物质的测试,均未检测出。总之这个报告可能不能说明其他梳子就不能3岁以下儿童使用,但至少可以说明它们在产品细节上确实做的比较到位,所以认真和敬畏产品的态度是会打动我的。
细节二:
在参观总部仓库时,赵老师他们正好看到了我们想要订货的这款产品,所以当时负责仓库的小哥也过来跟我们介绍了一下,说仓库的温湿度常年都几乎保持一致的,虽然不是硬性的规定或者说有什么规范,但是总觉得让产品少一些出问题的风险
(比方说潮湿发霉之类的)
这样也会对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更好一些。
(左一:仓库的产品;右一:仓库的温度和湿度)
再强调一下啊,毕竟梳子就是一把梳子,千万不要因为罗罗的推荐而对它有过高的期望,我只能说,如果你需要一把好的梳子,那么我觉得它是一把价格合适,质量合格且舒服的梳子。
团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