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最高领奖台上,冠军的光辉并非只属于名校生、世界级选手。
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19岁的中专生鲁静怡,她仅凭一项技能,就一路走向世界舞台,站上了最高领奖台。
赛后,她激动地说:“我拿到了一个金牌,我也能为国增光,这个是我送给自己最好的19岁生日礼物。”
回顾她的历程,才发现她的成功不是运气的眷顾,而是无数个日日夜夜坚持和努力的结晶。
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平凡的起点并不妨碍卓越的成就。
2024年,法国里昂迎来了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全球职业技能的顶尖选手齐聚一堂。
世界技能大赛(World Skills Competition)是最高层级的世界性职业技能赛事,由世界技能组织举办,每两年举办一次,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和交流职业技能的重要平台。
世界技能大赛比赛项目共分为6个大类,分别为结构与建筑技术、创意艺术和时尚、信息与通信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社会与个人服务、运输与物流,共计46个竞赛项目。
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属于制造与工程技术类,主要分析物质以确定其化学成分,以进行研究或开发产品
在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中,来自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鲁静怡凭借出色表现,击败众多对手,一举夺得冠军,成功为中国实现了这一项目的金牌蝉联。
鲁静怡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20年,鲁静怡遭遇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她的中考成绩不理想,无缘重点高中,这一沉重的打击让她深感迷茫。
在种种压力之下,她选择进入中专就读。
然而现实比她想象中更为艰难。新环境带来的陌生感与对未来的困惑,曾让她动过退学的念头。
“就是为了能找到一份好点的工作,但是太难了,差点刚开学就退学。”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时,一位冠军学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
她就是姜雨荷,这位普通的打工妹出身的女孩,凭借坚持和努力,逆袭成为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
学姐的经历就像一束光,照亮了鲁静怡迷茫的心,让她看到了希望。
上一届冠军姜雨荷
在学姐的鼓励下,鲁静怡重新燃起信心,开始将精力投入到技能学习中,主动参加各类培训和比赛,不断挑战自我,逐步提升专业水平。
说到同辈,我们常常会和同辈压力联系起来,将自己和同龄人置身于一个竞争环境下,就像是沙丁鱼和鲶鱼之间的生存斗争。
同辈之间不仅存在竞争压力,更有积极的相互激励。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两间装满镜子的房间里,分别放了一只活泼、温顺的猩猩和一只悲观、经常哀叹的猩猩。
经过三天观察,性格悲观的猩猩在活泼猩猩的影响下,变得活跃起来,甚至主动与同伴拥抱。
这说明了,同辈的积极态度可以带来深刻的正面影响。
《教养的迷思》一书中也提到:一个人长期的人格发展=50%基因+40%同辈环境+10%家庭教养。
同辈环境在人的成长中的影响仅次于基因的影响,而且相较于男生,女生相对更易受同伴的影响。
因为女生更容易受到社会暗示(social cueing)的影响,对来自父母、社会、同伴的压力更敏感。
同样地,来自同伴的正向影响,往往能在关键时刻为她们提供力量。
而且同辈间的影响力,是教师和家长难以替代的。
与师生或长辈的交流相比,同辈间的沟通更加直接、频繁而广泛。
同龄人之间的良性竞争,兴趣上的探讨和切磋,都能引导青少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在美国著名社会学家Kenneth I. Spenner的研究中,同辈群体被认为存在“榜样效应”,同伴为个体提供了可学习和模仿的榜样,从而改变个体的行为、价值观等。
同辈群体的友好交往和相互信任,让他们更易接受彼此的意见,因此在设定生活目标和价值观时,同伴的观点逐渐影响着他们,甚至超越了父母的态度。
鲁静怡的故事,就是同辈榜样的真实写照。在学姐的指引下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也在坚持不懈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2023年,鲁静怡凭借出色的成绩赢得了参加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资格。
这既是她的荣耀,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聚集了全球顶尖选手。
要在这样的舞台上脱颖而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卓越的应变能力。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迎接这场艰巨的挑战,鲁静怡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
每天的课程学习之外,她还坚持数小时的专业训练,反复推敲每一个细节,通过实战演练磨炼抗压和应变能力。
经过一年半的刻苦训练,她成长为一位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闪耀的选手。
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中,鲁静怡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她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战胜了多位顶尖选手,站上了冠军的领奖台。
我们常羡慕天才轻而易举地成功,但鲁静怡的成就,是日复一日、踏踏实实打磨技能的成果。
事实上,哪里有什么“天才”?
正如《天才假象》的作者、英国乒乓球名将马修·萨伊德所揭示的,“天才”往往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萨伊德在书中列举了几个例子。
泰格·伍兹在还不会走路时,就开始在父亲的指导下练习高尔夫。
不到两岁,他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场高尔夫球赛,四岁开始接受专业训练,十五岁前已累积超过一万小时的练习时间。
巴西之所以成为足球天才的摇篮,并非因天生的基因或桑巴舞文化,而是因为从小踢5人制足球。
5人制足球增加了球员的触球机会和控球技巧的要求,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球技。
匈牙利教育心理学家拉斯洛·波尔加甚至用自己的女儿们做“天才实验”,来驳斥当时教育界盛行的“天资论”。
他从幼年起便引导大女儿对国际象棋产生兴趣,到了四岁,她已经进行了数百小时的练习,并在不久后击败年龄远超她的对手赢得了布达佩斯女子11岁组冠军。
波尔加将同样的方法应用于其他女儿,最终三姐妹均在国际象棋上崭露头角。
人们都以为,波尔加三姐妹是棋坛的天才奇迹,却不知道,她们实际上是一场最大胆的人类实验的“成果”。
青春期前,她们在国际象棋上的练习时间都已超过一万小时,她们的成功就是刻意练习的典范,也是“天资论”的有力反驳。
人们口中的“天才”,往往只是将技能积累、打磨到极致的普通人。鲁静怡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通过不懈的坚持和日积月累的努力,她在技能的舞台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在当今社会,学历与技能的重要性时常引发讨论,尤其在一个文凭贬值的时代,二者的价值与作用不断被重新审视。
学历是知识的象征,通常被认为是个人智力与潜力的证明;而技能则是实践的体现,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在某一领域的实际表现。
那么,在现实中,学历和技能究竟孰轻孰重?
首先,学历确实是进入社会的敲门砖。在某些领域,学历不仅代表着基础知识的储备,还意味着系统化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多公司在招聘时,学历是筛选简历的重要标准,尤其是高端岗位。
学历也通常意味着一个人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这些是日后提升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基础。
对于从事学术研究、工程技术等要求高度理论知识的领域,学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关注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许多岗位要求具体的技能,特别是在工匠精神和实践经验备受推崇的技术领域。
比如在信息技术、制造业、艺术设计等行业,企业可能更看重候选人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具备独特的技能。
很多职场中表现出色的人,不一定有高学历,但往往在技能上有独到的见解或丰富的经验。
他们依靠多年的积累和对行业的敏锐洞察,创造出超出预期的价值。
鲁静怡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出身于中专,但凭借一门技能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夺得了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的金牌。
她的成功说明技能可以成为一个人打破“学历天花板”的重要因素,也让人们看到了技能型人才的价值。
从长远来看,学历和技能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对于新时代年轻人而言,不仅需要提升学历,更需掌握一技之长。在文凭贬值的信息化社会,或许才能长久地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