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商引资内参导言
】
近日,江苏相当于网上“机关报”的“交汇点”客户端连发三篇专稿文章,三问南京的新兴产业为何落后杭州,题目分别是“
DeepSeek
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
DeepSeek
,南京有什么?”本省主流媒体如此反思本省省会与杭州创业氛围等方面的差距,这在当下非常罕见,它让这些标题有了更多力道,冲击感扑面而来。招商引资内参(微信号
zsyznc
)一次性为大家集齐了江苏交汇点传媒这
3
篇文章供参考。
【招商引资内参正文】
01
《新华日报》首篇文章《
DeepSeek
为什么会出现在杭州?——解码大模型时代的技术原乡》
当互联网浪潮初起时,杭州这座城市展现出惊人的产业适配能力:浙大系的技术储备、浙商群体的市场嗅觉、民营经济的活跃基因,共同孕育出阿里巴巴这个改变中国商业形态的超级平台。
当移动互联网红利见顶时,杭州率先开启
"
硬核创新
"
转向。
2017
年之江实验室成立,
2020
年阿里达摩院发布中文大模型,
2022
年余杭区规划千亩
AI
产业园,形成
"
算力基建
-
算法研发
-
场景落地
"
的新三角。
DeepSeek
的崛起正得益于这种产业土壤:其创始团队依托阿里云算力底座在大模型时代,杭州的产业土壤已进化出新的养分层级。底层是阿里云构建的算力基座,中间层是海康威视、新华三等企业沉淀的视觉识别与边缘计算能力,应用层则有钉钉这样的亿级用户入口。这样便形成有利土壤。
杭州的创业环境如同西溪湿地的生态体系,既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新苗。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行
"
双聘制
"
,允许科研人员保留体制身份参与创业的宽松政策,催生出梦想小镇等
53
个创新孵化器;
"
人才码
"
整合的
287
项服务,让创业者真正实现
"
一码走杭城
"
。这种
"
放水养鱼
"
的策略,使杭州连续
6
年人才净流入率全国第一。
当程序员们在西溪湿地头脑风暴时,他们继承的是苏轼治理西湖时的系统思维;当宇树工程师调试机器人步态时,暗合的是胡庆余堂
"
戒欺
"
的匠人精神。
杭州创新文化将工程师思维与商人智慧熔铸成独特的技术商业哲学。浙大玉泉校区夜不熄灯的实验室,与四季青凌晨四点的直播基地,共同构成这座城市的创新节拍。
DeepSeek
创始人在算法优化中融入
"
浙商成本控制术
"
,将模型训练成本降低
40%
;宇树科技工程师从西湖园林造景中获取灵感的仿生关节设计,正是这种跨界融合的产物。
这种将技术创新与人文思考相结合的特质,使杭州的
AI
发展始终保持着人本主义温度。正如
DeepSeek
强调
"
让
AGI
成为人类思维的延伸而非替代
"
,这种价值取向与城市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杭州的创新生态给出了时代启示:真正的创新策源地,既需要产业链的代谢共生而非简单集聚,又需要政策环境的湿润空气而非定向灌溉,更需要文化基因的持续进化而非路径依赖。
02
《新华日报》《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
关心城市发展的南京人不禁会想,提到高校、科研、人才、科技人口,南京远超杭州。产业导向,南京很多年前就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很多区都有布局,咋最后还是
Deep Seek
拓圈?成为杭州新兴产业的代表企业?杭州的科技创新怎么一波一波源源不断?
南京怎么没有诞生出一个轰动世界的市场化地面对老百姓的
AI
巨头呢?或新兴产业巨头呢?
这个问题与
10
多年前的“南京为什么没有发展出互联网巨头”一样,“南京为什么错过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电商”“南京为什么没有诞生出新能源汽车品牌或整车巨头”等类似。
可以统称为一个问题,即,中国新兴产业发展不断迭代,南京为什么很少诞生本土新兴产业巨头?
南京虽然没有诞生新兴产业巨头,不代表南京没有从产业发展中吃到红利,也不代表南京就没有企业参与。诚然,巨头虽然没有,但供应链、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以及中小企业倒是有很多。
不管是新能源汽车、给用户和大众使用的人工智能、互联网、电商平台,说到底的本质是给大众用的,面对的客户是大多数老百姓,这种
To C
属性,才意味着巨头的诞生,国外亚马逊、微软、
Google
、脸书、特斯拉等都是如此,国内字节、腾讯、阿里、拼多多、京东还是华为、小米、比亚迪、蔚来、理想,也是如此。
南京这个城市的氛围、人才结构、产业导向性质,确实不怎么
To C
,这是面对政府、行业、甲方,是
To B
或
To G
,为不是面对老百姓,这不是说南京不好,而是城市特质与氛围。
南京的
To C
巨头没培养出来,没有打造出“感知市场”的系统能力,失去了良机,这不仅错过一个行业,也会错过一个又一个行业。之前错过互联网,错过移动互联网,错过电商,错过直播行业,错过新能源汽车品牌与政策,这次可能又错过
AI
巨头,这意味着步步滑。
而大热的哪吒
2
,刚刚创造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公司总部在成都,而南京的原力、叠影视觉、旭光冠影是其动画的制作外包之一。
习惯于做
To B
、
To G
的好处是,不需要接触和关注老百姓的情绪、体感,这很麻烦,很累,甘心做供应链就行了。弊端就是,既然舍弃“面向大众和老百姓”,就等于放弃了成为的巨头可能性。而且行业风险大,只要一个变化,就只能被动成为“时代的眼泪”。
我们希望南京发展更好,成为一个有自己骄傲、有行业主导性、有自主能力、有带动辐射能力的城市。
不然的话,在城市的市场化竞争中,只能成为研发中心分部、江苏分公司、南京办事处、软件外包、动画外包、新媒体外包、活动外包的城市,沦为一个被决定而不是命运自我主宰的城市(客观来说,能做供应链和外包的很不容易了,也只有少数城市可以)。
有人暗示:其实市场化不那么重要,南京负责做好实验室研究就行了,经不经济的,老百姓的感知无所谓。
老百姓的幸福感知包括城市发展、经济和收入以及城市尊严、自豪感。
从南京、杭州两个城市的发展、产业和氛围来看,“城市土壤”是不同的。
南京注重综合发展,创新名城,科研比较强,从汽车到软件,从钢铁石化到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都有布局。其底层逻辑是国之重器;而杭州很明确“数字经济”,全力发展,非常聚焦,而且产业不断迭代衍生,其底层逻辑是面向市场化、消费端的体系化能力。
南京这些年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从逻辑上看,感觉没什么遗漏的,当然门槛比较高,比如人才认定等,确实偏体制;杭州的营商环境一直在全国有口碑,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和创业,吸引了大量市场化的创新企业和资本;
南京
53
所高校,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在内的
13
所双一流高校,以及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紫金山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平台,基础研究能力全国前
3
。但确实,“国家队”和体制主导,偏重基础研究多(物理、化学、材料)、大国重器的技术(
5G/6G
通信),像
14
所(亚洲最大雷达研发中心),南大在固体微结构领域,南瑞集团的智能电力等,都是一等一的强。
而杭州围绕浙江大学,虽然仅仅一个浙大,但浙大是超级大学——尤其最近
20
年发展迅速,从预算上看,仅次于清华,高于南京的“东南大学
+
南京大学”。
和南京相比较,杭州市场化、国际化、应用性比较强,从科技创新到市场创新再到企业创新,形成了闭环,一个很好的良性发展态势。因此,杭州,很多东西能商业落地。而南京,一个是科技偏向于体制科研、国家队科研,市场化程度不高,与市场、资本、国际前沿结合不算那么紧。
南京的科技成果很多在实验室,而缺乏像阿里、海康、华三等市场化企业的转化,南京更偏向于体制、国企,灵活性和效率没有民营企业那么高。
当然,这次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在南京首次落地,样板示范意义重大,我们也希望大量科技成果能在南京落地开花结果。
我们去年在杭州参观很多高新企业和中小企业,很敏感地发觉,杭州的企业非常擅长
To C
,擅长从消费端需求切入(如电商、移动支付、直播),快速将技术转化为商业场景。
再加上
3
点:政策灵活性
+
浙商企业家文化
+
互联网基础发展红利。这样的话,杭州的创新就很有落地性,很有针对性。
杭州聚集了全国重量级的市场导向的私募基金,很市场。而南京的资本更多为政府、体制、国企资本,更注重风险控制。
杭州的容错率较高,也比较能容忍一定的创投失败,年轻人敢闯敢做。
南京出不出
DeepSeek
、宇树科技,也不是说绝对重要。
即便南京不发展出任何巨头,但南京可以参与到任何新兴行业的生态圈中,并能找到自己的合理位置。
南京出不了本土新能源汽车的品牌,但南京的众多企业和科研力量可以给新能源汽车做供应链和研发。
所以,不必太担心“南京总是错过新兴行业”,不管怎么发展,南京的下限是很高的,基础产业和科研人才、实力摆在这里。
现在各个城市都注重招商引资,南京也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招商——什么时候,这些城市很重视到南京招商呢?
从参与到顶级城市的狩猎场竞争环境中,未来到底谁坐餐桌?谁成为菜单?
一个城市的最终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个城市绝大多数企业、绝大多数工作人口、绝大多数老百姓的经济收入、幸福感。
我们希望南京可以发挥自己的长板优势,并能迅速弥补自己的短板,让自己的城市氛围更宽容、更包容民营力量的生长(而不是漠视或打压)、更注重小微企业。
那么,一个更好更强更活力的南京,势必大概率可以坐餐桌上。
03
《新华日报》《杭州有
DeepSeek
,南京有什么?》
秦淮河畔的霓虹与紫金山麓的实验室灯光交相辉映,南京正经历着新经济时代的身份焦虑。
当杭州凭借
DeepSeek
的爆火和“
AI
六小龙”的概念,在人工智能赛道高歌猛进,苏州生物医药产值突破
2500
亿元大关,这座
GDP
常年徘徊在全国前十门槛的六朝古都,正陷入特色产业定位的深层困惑。
2024
年长三角城市经济数据显示,南京以
1.85
万亿元
GDP
总量位列第十,与杭州的差距扩大至
3360
亿元。
但在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产业竞速中,南京需要的不是对“风口缺席”的焦虑,而是对“长坡厚雪”的坚守。
从民国时期金陵机器局的钢铁轰鸣,到新世纪软件谷的代码跃动,这座城市始终在传统工业与数字经济间寻找平衡支点。
2023
年南京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
1.5
万亿元,其中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
42%
,但产业结构仍带有鲜明的历史印记——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贡献了
38%
的税收,这种“新旧共生”的格局既构成转型包袱,也蕴藏升级势能。
在人工智能领域,南京并非缺乏技术积淀,而是呈现出“学术强磁场”与“产业弱转化”的悖论。
东南大学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学术成果、南京大学在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研究积累,都在国际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但产学研转化链条中始终存在“最后一公里”的断裂,高校实验室里的算法突破往往止步于论文发表,未能形成类似
DeepSeek
的产业级应用。
数据显示,东南大学计算机视觉团队近五年斩获
16
项国际顶会最佳论文,南京大学
LAMDA
研究所的机器学习成果被引量突破
10
万次,但技术转化率仅为
28%
(江苏省科技厅
2023
年数据),远低于杭州的
45%
。
这种“学术强、产业弱”的格局,恰似明代宝船厂遗址与现代造船基地的时空错位,映射出知识转化机制的深层梗阻。
当各地争抢
AI
大模型风口时,南京某种程度上选择了差异化的突围路径。
在智能电网领域,南瑞集团主导制定
54
项国际标准,其继电保护设备守护着全国
60%
的超高压电网;生物医药赛道,正大天晴的
PD-1
单抗年销售额突破
50
亿元,江宁药谷聚集了全国
12%
的
CAR-T
研发管线。
这种“垂直深耕”的战略,虽难以催生现象级科技企业,却构筑起抵御产业泡沫的护城河。
另一方面,南京的营商环境如同修复明代古建,在保留历史肌理与植入现代功能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