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机构投资者评论
机构投资者评论是由行业资深人士发起的、聚焦私募股权行业信息流、资源流、资金流的专业平台。
51好读  ›  专栏  ›  机构投资者评论

投中15家上市公司 ,「红杉」前医疗合伙人「陆潇波」创立新机构后首发声 | IIR · 价值阈见

机构投资者评论  · 公众号  ·  · 2024-12-09 07:50

正文

机构投资者评论Institutional Investor Review:资本向善 专业求真 有温度 有态度



出品 | 机构投资者评论IIR

尊重原创,抵制洗稿,违者必究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等请联系后台

IIR防丢失备用公众号:IIR_Backup


业内盛传 “陆潇波”这个名字,还是2015年前后。

那时,他从医疗产业端转型医疗投资人不过5年,当上同创伟业 (以下简称“同创”) 合伙人仅仅2年。2017年,陆潇波成为红杉 (指“红杉中国”) 医疗合伙人,风光一时无两。

陆潇波转型投资人后的职业轨迹,像极了“J曲线”:加入同创从零 (投资经理) 开始,很快投出多个明星项目,三年半飞速晋升为同创医疗合伙人。或是因为他那时的业绩势头无人能出其右,2017年,陆潇波被力邀加盟红杉,5年多时间里,红杉医疗团队成建制覆盖创新药、创新器械、体外诊断、医疗服务等众多细分领域,医疗IPO不断,最辉煌时每月一起,取得丰厚的业绩回报。

事实上,从数据看,陆潇波可能是投资圈中,所投项目实现A股IPO最多的医疗行业投资人。转型投资人至今的14年里,其主导的项目中已投“中”15家上市公司,其中13家位列A股——几乎每年“命中”1个。

最近一段时间,陆潇波消失于朋友圈。 再度“归来”时,他已创立“泓创资本” (以下简称“泓创”) 首支人民币基金完成首关,5家医疗上市公司 (包括“泰格”系的泰珑投资、“九安”创始人刘毅参与发起的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以及“英诺特”、“可孚医疗”等上市公司的相关主体) 多家医疗GP (相关主体或个人) 以及天津、上海的国资系基金 (天津海河产业基金、上海松江国资系基金) 等,都成为了这支first-time fund的有限合伙人 (LP)

两次与陆潇波交流后,我们零星捕捉到这位专业“投手”的“私藏章法”,那似乎是一个伴随市场趋势不断叠加、演进的生命周期模型;是在行业的大周期下,不断扩充“管线”、先人一步挖掘“再生创新”、寻找“非共识红利”的过程。

正是这样的“先人一步”,成就了他众多的“第一股”,包括:A股创新药第一股“贝达”、基因测序第一股“华大”,港股“18A”后首批上市生物科技公司“信达”,以及科创板开板后医疗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医疗产业链上游、“卡脖子”领域的纳米微球第一股“纳微科技”等。

相较而言,陆潇波并不善表达,但一聊起项目,他似乎马上变了个人,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行业的积累尽显,天然迸发出一种“内啡肽”式的快乐。

与看人的“艺术性”不同,作为一个从产业里走出、具备一线市场营销实战经验的精准“投手”, 陆潇波十分确信的,是他独有的商业化经验所能为医疗创始人带来的价值——那是收入和利润,是创始人的底气,也将是泓创交付LP的“感谢信”。

以下为IIR对话节选 (经编辑)



产业深耕30年,人生起跳先“深蹲”


IIR: 您虽然在医疗行业切换过不同角色,但算起来已深耕近30年。 浙大毕业后在“三九”十年,当过销冠,也做过产品经理; 决定转型时放下一切,“脱产”去清华读MBA、去欧洲做交换生; 入行创投后,在同创3年半从投资经理晋升为合伙人,之后又加盟红杉这样的双币种头部机构。 这三段核心的职业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

陆潇波: 我95年大学毕业时,受小平92“南巡”的影响,一心想去深圳,就选择了三九。三九医药是当时国内首家招收重点大学毕业生,从销售代表开始培养公司骨干。 三九那些年的确给年轻人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我那时 20 来岁,很快开始管几十人的团队,四年做到销冠。 后来我转去做市场部产品经理,深度参与了一系列新品从上市前临床试验评估、注册申报,到医保准入、市场推广的全流程,也被选拔去耶鲁大学商学院交流学习,了解到了美国的创新药体系。 可以说,在三九的前半段,我积累了一线的医药市场感知和产品销售、团队管理经验;在三九做产品经理以及去美国交流的时期,又重塑了我对新药研发、技术创新、产品定位、商业化落地的全新认知框架。

人生有时候讲“缘分”,我从清华MBA毕业后,要感谢同创把我“领进门”。当然,我在同创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抓到了一批好项目,也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医疗投资队伍。

加入红杉让我有了更高的视野,也有机会看到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公司,接触、跟踪到更广泛的创业项目。在红杉我们也取得一些突破,比如第一次做了港股的基石投资人 (信达) ,有幸支持到近几年科创板医疗版块里最成功的IPO之一 (微球隐形冠军“纳微科技”,2021年6月科创板上市首日暴涨近13倍,打破科创板公司上市首日的涨幅记录) ,首次与“中国太保”达成战略合作,共同设立50亿的健康产业基金等。

当然,在同创、红杉的十几年,我收获的最宝贵财富,还是看过的成千上万个项目,以及在这些项目上的学习、积累和复盘。

IIR:如果对您过往主导的投资项目做个测算,其中回报金额最高、回报倍数最高、回报周期 (指从投资到上市的年限) 最快的项目分别是哪家?有没有特别遗憾、错过的好项目,为什么错过了?

陆潇波: 回报绝对金额最高的项目应该是“信达” ,我前后两次投资了它。2011年我就认识了俞博士 (俞德超,信达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同创成立美元基金后,我力推这个项目,这才有机会在早期与信达“结缘”。加入红杉后,2018年信达港股上市前又有了一次投资机会。那时,港股“18A”首家上市生物科技公司,发行结果并不理想,市场进入冰冻期,信达的IPO前景也不明朗。我当时坚定看好信达,因为那时我判断公司的商业化预期已经非常明晰,于是红杉最终做了信达最大的基石投资人。事实也证明,这笔重注带来了十分可观的回报。

回报倍数最高的项目应该是“天智航” ,它是我投的第一个医疗早期项目,按照现在的说法,它创立时是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公司。比较早的时候,我们看见了美国直觉外科 (Intuitive Surgical) 推出的颠覆性“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成功,也看见国内鼓励产业链前端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医疗装备自主供应能力的趋势,于是投资了天智航,那时它的估值差不多3个亿。2020年,天智航登陆科创板,首发当日市值近400亿元。

上市周期最快的项目是“纳微” (高性能纳米微球材料,陆潇波2019年投资一年半后,纳微上市) 。纳微这个项目其实也是我思考科创板定位和属性后,主动在医疗产业链上游开始先行布局的典型。纳微除了坚持研发、技术过硬之外,上市的时机也比较幸运。2021年上市前,叠加供应链安全、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等因素,国内加速实现生物医药行业产业链上游的国产替代,这期间纳微的业绩增长相当之快。不过,纳微上市当天暴涨13倍,这是我也没有预料到的,可能也与当时科创板热度空前、纳微又是行业科技龙头有关。

泓创最近投的一个CT球管自主研发的项目 (CT球管是CT整机设备的核心零部件) ,就与纳微的情况有些类似,CT球管有极高的技术门槛,现在我们国内九成以上还依赖进口。

最遗憾的项目是“百济神州” (纳斯达克(2016)、港交所(2018)、上交所科创板(2021)三地上市) ,开玩笑说,与百济可能真的是缺点“缘分”。2014年我在同创时就想投百济,那时百济的估值只有1.5亿美金。但当时同创还没有美元基金。后来我把这个项目辗转推荐给好几个知名机构的朋友,加入红杉后我仍然持续关注,但始终没“缘分”。

IIR:上一次见您时,您还在红杉。作为一个“明星投资人”,为什么选择在市场的低谷期出来创业?

陆潇波: 我从产业端转型做投资已经快15年了,有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心得。现在出来做泓创,并非年轻气盛贸然创业,也从来没有什么“明星”包袱。

投资是一个扁平化、个性化的决策过程。我还是希望做一个有特色、能发挥自己多年医疗商业化经验和优势的基金。做得简单一点,纯粹一些。

人生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我自己的每一份职场经历,也都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 人生任何一次起跳前,总要先“深蹲”下来;没有扎实的准备,就不会有厚积薄发的刹那。 现在募资算不上好时候,但整个行业的项目估值已经回归理性,甚至有些项目远被低估。这是绝佳的投资时点。

也非常感谢支持泓创第一支基金的LP们,他们中有些已经很了解我,有些相识不长却选择信任泓创,我们也会加倍敬畏和珍惜这份信任。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专注看未来


IIR:过去十几年,涌现出那么多医疗行业的创业公司,您能“抓”到13家A股 (上市公司) ,确实可谓稳、准、狠。您有没有“私藏”的投资“章法”?

陆潇波: 总结下来,我认为项目成功的前提,首先是要极度专业,把行业吃透,把握大方向;项目成功的最核心因素,是选对创始团队。

产业最终要回归规律,竞争最终要回归创新,投资最终要回归价值。 不要跟风,越是热闹的时候,越是泡沫的时候。作为专业的投资人,我们始终要努力学习,不断更新、修正自己的“框架”。

你提前去“搭”哪一辆车,是否能先人一步,很关键;只有把握得准大方向,迎上“风口”的概率才能增加。看“对”人更关键,但人是最难评估的,也没有标准。

IIR:持续“命中”好项目,肯定不能单靠运气。您到底怎么看“人”?

陆潇波: 我投过的不少好项目,创始人都比较反常规,他们有些不是海归、不是博士,甚至此前都不在医疗领域,但只要方向对,人“对”,公司同样能做得很成功。

在我们项目池追踪过的项目中,反而是那些发展不佳的项目,常常归因到一个主要问题——没有回归商业的本质。

技术壁垒固然重要,但创始人的创业精神、心态、格局,对商业化前景的预判,创始人是否能贴近市场,是否能知行合一,是否能选好人、用好人、管好人,这些恐怕都是更重要的因素。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惟手熟尔。你对市场要敏感,对人性的理解要透彻,有时这就是一门“艺术”。除此之外,我们能确定做的,就是在看“准”人之后,用一套久经考验的科学方法,在投后去帮助这些优秀的创业者。

IIR:您的新基金定位投“商业化成长早期”,怎么理解这个阶段,您又会怎样去帮助这些创业者?

陆潇波: 现阶段我们主要关注那些前期技术风险已相对释放 (如公司产品、技术有重大突破进展,已经拿“证”或即将拿“证”) 、估值合理、公司处于商业化成长早期的创新公司 (产业链上游、器械耗材、体外诊断等领域)

在投后,其实不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都会做很多深度的商业化赋能,而且这对于很多技术背景、商业化存在“短板”的医疗行业创始人来说,至关重要。

比如我投过的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几乎参与了它商业化落地和登陆资本市场的所有过程。从分析市场、研究竞争格局、做好产品定位;到协助公司制定业绩指标,优化激励机制,寻找更匹配的市场负责人;再到精细化的销售全过程管理 (甚至会参加公司每月的月度营销会议) ,以及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合规体系,优选上市辅导机构等等。可以说,我们是创始人身边最真心实意补“短板”,帮助其推进商业化的亲密股东和可靠盟友。

毕竟,公司实实在在有了收入和利润,不论是创始人还是投资人,都会更有底气,也更安心。未来,泓创也会在商业化这个层面持续帮助更多的医疗创始人。

IIR:您想怎么给目前的泓创,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

陆潇波: 世界是个复杂系统,本质是非线性的,人生也一样。

小时候,我喜欢打篮球,父亲就会教我。 打篮球不光要投篮准,有时候也讲究控制节奏。你要有合理的站位,要能抓住防守空档,通过有效的战术、节奏变化,来创造进攻机会。

现在我的心态比较从容。归根结底,财富是0,健康是1,医疗依旧是朝阳产业。

我现在唯一需要做的,是专注看未来,在最低出手的情况下,保证更高的成功率。按照A股IPO的“标准”选项目,再结合我们的商业化赋能,未来项目的退出层面可攻可守,风险更易把握。

IIR视频号:


回复关键字“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