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中央提出楼市“去库存”,尽管强调了区域分化的基本面和分类施策的新导向,市场却仍快速失控——不少大中城市房价飙升,逼得国庆前后9天22城祭出调控猛药,几天前,天津、上海、济南又继续加码。
但猛药去急症,去不了病根,房地产市场亟待深层次的改革。前三季度6.7%的经济增长率,房地产功不可没,但站在这一时间窗口,我们应达成共识,没有健康的房地产就没有健康的经济,反之亦然。其中,供需矛盾是主因——人口不断流入大中城市,地方政府却大搞土地“饥饿营销”;市场缺位是病灶——哪儿有短缺,流动性就容易在哪儿堆积;深化改革是出路——只有用改革为经济赋能,才能避免脱实向虚、催生资产泡沫、甚至造成资金外逃。
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连续三天推出央广系列时评《稳房价,还是要靠改革》。
故事看来简单——过去两三年,哪儿收缩了土地供给,最近一轮暴涨中,哪儿就首当其冲。
应对也看似对症——十一月,北京、福州、郑州等热点城市陆续启动或加速供地。但风口浪尖上,谁也不想出“地王”,于是,限地价成了标配,进而限房价、竞房价、竞自持率、竞配建……各显神通。
北京市“限房价、竞地价”试点地块进行现场竞价(11月16日摄)
结果,在北京,开发商们宁愿100%自持,也要拿下四宗地——多了一堆租赁房,却没多一套能卖的住宅。其它地方的效果也有待观察。比如,房价限了,未来会不会转嫁到车位、装修上?需求还在,一旦未来售价明显低于市价,又会不会催生“找关系买房”的潜规则、助长恐慌?
值得关注的是,经过10月的短暂沉寂,11月,广州、长沙、武汉等地接连产生新地王。显而易见,调控挡不住市场的饥渴。
更重要的是,在经济仍在寻找新动能的背景下,一旦下行压力加剧,难免还得刺激房地产——放松调控、释放流动性,上演“越调越高”的历史周期律。
调控就像麻药,如果迟迟不做手术,药劲过去只会更疼。要想走出周期律,必须变需求侧调控为供给侧改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在我国现行土地制度下,地方政府低价垄断农地转用,高价批租土地收益,虽有二级市场,却没有真正的市场配置。这虽然支撑了中国经济、尤其城市基础设施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但负面效应也愈发凸显——征地制度造成城乡土地“剪刀差”,激化社会矛盾;房价周期性暴涨加剧贫富分化、阶层固化,抽血实体经济。
在高房价面前,习惯了限套数、限首付、限价格的地方政府,如何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是一个早晚要解决的课题,晚解决不如早解决,千万别因为忙着调控忘记了改革,用调控取代了改革。
去年底,中央提出楼市“去库存”,主要针对三四线城市。但随着信贷和限购的全面放松,一二线城市“涨价去库存”的速度之快让人始料未及,三四线城市却愈发陷入“房多没人买”的窘境。
反思这一过程,我们首先要问:“库存”到底是什么?
有的说是施工面积、有的说是已建成未销售面积,还有的说应该考虑开发商的合理自持……口径不一、众说纷纭。有学者呼吁,该搞清楚中国究竟有多少房子了!但供需本就瞬息万变,更何况,房子早已成为政府的融资工具、居民的投资品,“去库存”大旗一挥,哪儿会涨、哪儿会跌,更加难以捉摸。
因此,为了避免误判,有关部门亟需找到更加精准、动态的参考坐标。
原本,土地市场应该是一个好的先行指标。但现状是:中央政府分发建设用地指标、地方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价格信号被大大扭曲了。
今年年中,国土部出台《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将建设用地指标总体调高了65%。但地方政府各有各的“小九九”——发展乏力的城市倾向于多卖地多融资,库存越来越高;有吸引力的城市相对不差钱,倾向于少卖地,搞“饥饿营销”……
这是上海市普陀区一处住宅区(10月12日摄)。 新华社记者 裴鑫 摄
如此复杂的情况,如何才能避免误判?有学者建议,在现有的33个县市区土改试点中选择若干封闭区域,全面放开土地价格,从而真正让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只有通过市场形成相对合理的土地比价,政府才能根据土地市场价格及时调节不同领域土地的供给——对土地供不应求、导致地价房价过高的地区和行业,增加土地的供给;对土地供过于求乃至出现大量土地闲置、流拍、房地产库存增加、空城鬼城频现的地区和行业,减少土地的供给。
建议或许大胆,改革势在必行。
不过,要强调的是,改革进入深水区,房地产无法独善其身。没有一项改革可以轻而易举,也没有一项改革可以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