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史研究中制度史继续拓展,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科举制度均有深入。
政治制度研究。王开玺和李文杰分别撰文,对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制度做了新的考察。王文在对咸同之际两宫太后的理政、听政与垂帘进行考证后认为,学界所谓慈禧太后三次垂帘听政的说法不准确,严格说来,慈禧共有三次听政或训政,其中只有第一次是垂帘。李文考察了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训政、归政三个阶段奏折的不同处理方式:在垂帘听政阶段,内外奏折由两宫皇太后先阅,再授意议政王军机大臣拟批。同治帝亲政后,政务与文书程序“归复旧制”。光绪帝登基,垂帘听政再次举行。待到光绪帝成年,先是创造了一种皇帝亲政同时皇太后训政的特殊体制,光绪帝完全处于文书和政务“训练”之中;后来又创造一种有限度的皇太后“归政”模式,光绪帝的奏折处理、上谕拟定之权大打折扣,无限期接受慈禧太后监督。这种扭曲成法先例、不按祖制的制度设计,导致后来高层权力和施政的扭曲以及宫廷争权,影响了晚清的政局走向。关晓红从长时段考察清代正途、异途官员在铨选、任职等方面的差别,以及历代清帝为疏通正途、控制异途而采取的诸多措施,认为因清代铨选多途并进、满汉复职的特点,导致“首重正途”即使在康、雍、乾三代也困难重重;嘉、道以降,变局导致用人突破旧制,异途与正途此升彼降、交错缠绕;咸同光宣四朝候补候选官员大量壅积,素质低下成为吏治痼疾。甲午战后,西方分科之学逐渐成为正统,学堂取代科举成为新正途,选任官员时重视其专门知识和技能,与传统选官规则迥异,并影响此后百年中国的历史。李振武对预备立宪时期督抚对立宪的认识及态度做了考察,认为地方督抚对宪政筹备存在三种态度:热心宪政改革、消极抵制及态度复杂而无法明确归类,这些态度影响了预备立宪的实施成效,包括督抚在内的清朝统治者看中的是宪政外在的所谓“强国”功能,对宪政的本质缺乏正确的认知。
军事制度研究。王宏斌考察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内外洋面海患情况及其对原有水师巡洋制度的冲击,认为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试图恢复水师巡洋制度,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的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中英海军联合镇压海匪的做法,尤其是英国海军在中国洋面参与的缉匪行动和护商活动,不仅破坏了清代前期建立的巡洋制度,同时也损害了中国的近海行政和司法管辖主权,导致中国内洋与外洋的管辖观念日渐模糊。陈先松通过研究海军衙门的经费后认为,海军衙门除负责南北洋海防建设之外,还负责东北练兵、修建铁路、修建颐和园等,海军衙门进款非海防专款一项,支款非海防建设一途,将海军衙门经费混同于海防经费,没有依据。海军衙门的过失,更多的在于对周边国际关系、海防形势的误判及对海军建设的紧迫感不足等方面。彭贺超以新军会操为研究对象,具体考察了清末新军从西方引入近代军演并对之发展完善的过程。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张之洞编练的小站新军、南洋自强军以及湖北护军营,在编制、武器、战术及军事学术方面发生了系统性的质变,其军事训练方式和内容也相应变化。新军会操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训练功能,带有一定的战略指向性,代表着中国近代军演早期阶段的最高水平,在提高军队战斗力、检验武器性能、增设新兵种及改良战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新军的现代化进程。
科举制度研究。曹南屏认为清末新政时期的出版市场深度介入科举考试,影响了科举改制在选拔人才上的实际效果,放大了士子在购取书籍上的地域和贫富差距,消解了科举制度在兴学育才上的有效性及其存续的正当性。学堂这一带有“公共”色彩的机制成为一个平抑个体“知识”来源差距、调节教育公平的上佳选项。贾琳对“科举改章”导致考官、媒体和士子对科场书籍态度的变化做了考察和分析,认为清廷颁布“改试策论”谕旨后,绝大多数省份出现了“房官录用不敷”情形,不同层级的考官普遍更新和选购一些新式书籍以应对知识短缺与职位需要;报人则采取招股印书、刊登广告等方式应对科举改制后考试书籍变更带来的商机;士子在科举改制后对于传教士的科场赠书由拒斥到接纳;清廷则通过厘定文体、查禁书刊的方式,对科举改制后的书籍歧变与知识“乱象”进行政治管控,体现了科举改制的复合效应及其内在张力。张瑞龙对晚清捐输乡试广额导致各省乡试中额出现重大调整和变化的现象做了考察和分析,指出晚清平均每届乡试取中捐输广额179名,增幅达14.3%,不仅抵消了乾隆九年定制各省乡试中额时削减的额数,且使实际乡试中额超过清初制定的清代最高乡试解额标准。同时,它为清廷筹集军费1.5亿两,占咸同年间军费总支出的1/4。此中透露出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中,中央主动放权给地方的一面,而非既有研究强调的中央对地方扩权的被动承认和接受。
政治事件史研究。2018年恰逢戊戌变法120周年,但关于戊戌变法,并未出现大量成果。崔志海利用美国外交文件并结合相关中文档案文献,考察了美国驻华公使对维新运动的观察和分析,认为康有为和梁启超引起美国驻华公使和其他国家外交官的关注和重视,主要是在戊戌政变发生之后;美国驻华公使对清朝官员守旧还是改革的判断不是以派论人,而更倾向于根据这些官员对外国人是否友好;他们从本国利益出发,对戊戌政变始终持默认和旁观态度。美国驻华公使与公使团一道就戊戌政变后北京两起排外事件向清政府交涉、施压,甚至调派军队进京保护使馆,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年之后庚子事变的预演或序幕。冯志阳对庚子国变期间东南各省官绅商民、朝廷重臣及疆吏领袖,如李鸿章、奕劻、张之洞、刘坤一、袁世凯等,对滞留北方险境之中的东南各省官绅商民展开的救援行动做了考察,揭示救援过程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与角力,以及浮现出的“省籍”意识,认为这一救援行动深刻影响了新政时期的社会和政局,直接影响了清朝的覆亡,间接造就了北洋时代的社会和政局。
教育改革研究。朱贞对新式学堂之外由张之洞首先奏请另设的存古学堂在晚清的命运做了考察,指出存古学堂的教学内容与普通学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遭遇办学困境,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张之洞去世后,学部参照学制章程对存古学堂进行调整规划,使其尽量与学制中各层级普通学堂的程度和毕业生奖励等衔接,最终被纳入学制体系内,折射出了清末社会变局中中西学异位的整体趋势。张亮以四川保宁府为个案,研究当地的童试经费摊派与办考赔累情况。作者认为晚清社会急剧变动,在保宁府童试办考受经费掣肘、举步维艰之时,新政学堂却发展迅猛、筹款顺利。这一矛盾现象,暴露了缺少固定经费来源的童试制度的脆弱,也反映出科举制度的没落及学堂、铁路等新政事业的经费筹集给传统摊派带来的压力和困扰。张海荣通过对清末三次教育统计图表的研究,考证了1907—1909年间全国新式学堂、学生的数量,为准确探究清末中国的教育结构和教育状况,提供了评判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