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是地产界非常热门的话题。大家对此意见不一。有非常看好这个模式的,也有认为这个模式就是个拿地噱头的。
不过,包括你在内的大多数地产人可能都认为:做小镇的房企基本都还在摸索。
而明源君最近了解到:其实绿地早在14年前,就开始做小镇,已经探索出了一套完整的做小镇的模式。而且,绿地的各种产业资源等,都可以和小镇模式无缝结合。
也就是说,绿地在小镇方面已经有了很强的“先行优势”。所以国家提出“特色小镇”概念后,特色小镇已经成为绿地2017年集团层面重点发展的战略。
日前,明源君在上海对话了绿地事业一部总经理助理谢雨,详细了解了以下2方面的干货:
❶ 为什么要做小镇?绿地为什么认为小镇有前途?
❷ 怎样才能把小镇做好?什么样的房企有优势?绿地怎么发挥优势?
下面是详细的分享,很多观点让人醍醐灌顶……
为什么说小镇模式一定会有前途?
▿
小镇模式大有前途,是因为产业企业、个人、政府、房企都对这种模式有刚性需求,而且最终能够实现四方共赢。
一、产业企业需要发展空间,一二线土地稀缺又太贵,周边小镇成为新选择
现在一二线城市很多企业发展很快,发展空间则受到制约。他们不想再呆在过去的园区或者办公楼,希望能有更大的空间,乃至有自己的独立园区或独立办公楼。
但是一二线城市显然无法满足大部分企业的空间需求。一二线地价太贵,也超出了许多企业的承受能力。
而如果这些企业搬迁到一二线周边的小镇,一方面扩大空间的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地价比较便宜,第三还可以享受到一些优惠政策。
更重要的一点是,在物流行业、信息通讯已经很发达的情况下,企业可以继续从旁边的一二线城市获取自己想要的资源,发展不受影响。
二、个人在小镇,可以获得另一种生活,幸福程度会提高
对于个人来说,在一二线买房成本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而三四线的家乡又回不去,因为家乡没有合适的工作机会,和教育、医疗等优势资源。
一二线周边的小镇,则会有更低的生活成本、更好的的环境,规划得好的话,也可以从一线导入最好的医疗、教育资源。
某些比较难导入的资源,比如扎堆的时尚名品店、艺术展览、表演等,从小镇开车一个多小时到一二线市中心就可以获得,也不是什么难事。
最重要的是,之前那些并非人工规划的“外溢”区域,是刚需自由集结形成的,功能会比较单一,要么全是住宅“睡城”,要么就是工业园区。“睡城”上班要一二个小时,很多年轻人逐渐接受不了,他们希望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
而这些人工规划的产业小镇同时规划了产业、住宅,同一群人在这里住、也在这里工作,上班时间不用之前那么久,还能保持原来的高收入和众多的发展机会。
如果再透彻点说,以前自然形成的“睡城”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而现在的小镇解决的是“好不好”的问题。
▲绿地事业一部总经理助理谢雨(右)与王恒嘉主编对话后合影
三、对小镇所在地政府来说,商住产一体化的特色小镇,让收入可持续
以前的“睡城”小镇,当地政府只在卖地的时候有一笔收入,后续不但没有税收,还要不断支出管理成本。
而特色小镇有产业有商业,后续会一直贡献税收。以绿地深耕14年的花桥产业小镇为例,2016年为花桥GDP贡献37个亿,年纳税额近6个亿,创造就业岗位2万余个。
四、对做小镇的房企来说,拿地不那么困难,盈利也有了新模式
现在一二线纯住宅用地的获取是很困难的。而因为政府限价等调控措施,住宅用地想有好的盈利也越来越难。而通过特色小镇拿地,在房企有实力的情况下,相对容易获得批准。
绿地过去一直努力从开发商转型为大型城市运营商。特色小镇,是其产业地产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如下图所示:
另外,特色小镇的盈利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盈利模式,虽然没有暴利,但其模式可持续可复制。特色小镇的盈利模式有4个独特的方面:
❶ 一起获取的土地有产业部分、也有商品房部分,部分是需要持有的。现在看来3/7,5/5,8/2等比例都有。房企后期通过运营,逐渐提升项目价值后,通过资产证券化、基金导入等可以逐渐退出变现。
❷ 许多地方的政府会进行一定的税收返还,有一次性的,也有逐年返还的。
❸ 开发商可以针对自己小镇里的优秀企业,进行一些跟投,从而获得回报。
❹ 因为整个小镇的开发节奏和顺序都是房企自己可以控制的,就好像在一个区域有了规划权,可以按计划充分挖掘所有土地的价值。
绿地一般的小镇经营计划是:小镇土地获取前做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同时启动项目预招商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项目建成后招商完成60%,第四年产生税收,形成小镇雏形。如下图所示:
小镇是四方得利的好事,但要把好事办好,还是需要专业。绿地总结的做小镇的经验有以下一些……
怎样才能把小镇做好?
▿
绿地认为,特色小镇不是个标准化产品,所以一定要结合天时地利人和来做。
具体来说,要把小镇做好,关键是做好5件事情:
➊选好地址;➋定好主题;➌做好配套;➍导入产业资源;➎搞好后期服务。
这5件事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每件事情都很难,特别是第4件,没有资源的房企根本不可能做到……
一、小镇选址:要看是否有交通资源、景观资源、文化资源
上面已经说了,小镇一般在一二线周边,因为这样可以利用一二线的一些资源。所以,交通就变得非常重要,一般来说,到城市1个多小时是一个比较适合的时间。
以前后已经建设了14年的绿地花桥产业小镇为例,其位于昆山市的最东端,上海和江苏交界处,是“江苏东大门、上海后花园”。周边公路交通有沪宁高速G2和上海的绕城公路,距离上海虹桥机场20公里,距离上海市中心30公里。上海地铁11号线与苏州轨道交通S1线接入小镇。
其交通资源非常优越,如下图所示。所以成功承接了上海人口外溢、产业外溢:
交通资源之外,还应该重视景观资源。因为大家离开大都市,就是想要不一样的生活,有交通和景观资源,才能够吸引到足够的人才,才能实现产业和人口的导入。
有景观资源又有文化资源的,就可以做文化旅游小镇、康养小镇等等。即使做的是别的主题的小镇,文化也会为其加分,比如杭州的运河财富小镇,主要是承接基金、金融等产业,但运河、富义仓、香积寺等古迹文化,提升了小镇的品位和吸引力。
土地缺乏特点、交通不便,或者土地不完整、政府对产业认知度不高的地方,千万不要去做小镇。
那么,小镇的主题,一般应该怎么确定呢?
二、确定小镇主题:首先要和当地政府达成一致,其次要考虑当地产业资源
确定小镇的主题。首先要很好地匹配政府的资源。
当地政府有其整体的产业规划、人口规划、城市规划,如果能与政府一起努力,在其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增添新的活力、做一些补充,这是最优的模式。千万不能颠覆政府的规划。
一般来说,大部分政府只有一些产业设想,没有很成熟的产业资源。这个时候绿地就需要做一个产业规划。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当地原来的产业资源很好,那么如果当地政府有导入新的产业的需求,绿地就会拿自己的产业思路去和政府去碰撞,达成共识。
当然,如果原有产业资源比较好,也可以导入和当地原来的产业相同、相关的产业资源,因为当地的人才和行业资源都会有一定集聚,新导入的相关产业企业就能活得非常好,尽早输出产能、产生税收。
小镇主题的确定说起来简单,但其实是一个很长的过程,除了文旅只要确认自然资源不错就能就水到渠成之外,其他都要反复寻找行业的空白和政府的导向。
这种空白有区域层面来看的空白。比如国家强调大健康。市场上出现了这种空白,绿地就到杭州湾做康养主题的小镇。
小镇的主题产业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2个甚至更多,这个主要看小镇的体量和产业本身的辐射能力。
一般来说,没有3000-5000亩,谈不上特色小镇。3000亩左右的特色小镇,一个主导产业就够了。而5000亩的特色小镇,如果引入的是新兴的产业,后续发展前景很广阔,产业链足够长,辐射规模就会很大,一个产业也够了。而产业如果相对成熟,或者产业链没那么长,5000亩以上就可以考虑引入2个以上的产业。
绿地花桥产业小镇里就形成了以江苏地区区域总部基地、金融服务外包基地,物流基地三大产业基地为主的多项优质产业基地。
当然,可以先有地再有主题,也可以先有主题再找地。比如绿地有自己的资源和想法,有时也会带着很明确的产业方向和产业方案,去寻找合适的土地。
绿地的产业小镇主题聚焦在健康医疗、体育足球、金融科创、文化旅游、跨贸物流5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三、小镇要做好配套:教育资源、医疗资源都很重要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回家乡三四线,当地没有工作机会之外,没有好的教育、医疗资源也是重要原因。所以特色小镇的生活配套必须跟上,否则无法吸引人才。
绿地现在的模式,其内部总结为:“以特色产业为引擎的泛产业聚集结构”,以3+3+3的模式进行开发,同步建设当地产业与住宅生活配套。
具体来说:小镇功能配比1/3产业、1/3住宅、1/3配套;小镇产业运营模式为1/3自持运营、1/3进入战略产业方、1/3对外招商;小镇居住群体1/3本地人口、1/3产业人口、1/3旅游度假人口。如下图所示:
配套最终的目的,是让在小镇工作生活的居民不出小镇,就能享受到最好的服务,比如哪怕离主城很远,消费的商品也是与全球最好的,这就解决了生活的不舒适不便利。
绿地花桥项目的人口和产业导入,就是同时进行的,如下图所示:
当然,资源的引进和配套,一般都是需要和当地政府合作的。比如绿地在杭州湾的项目,当地管委会就会引进各类学校和国际医院。
而绿地花桥产业小镇里,绿地引进中福会一起合办了中福会绿地幼儿园,满足了对教育高质量有要求的客群的需求,同时,也为当地政府无偿投资建造了公立的昆山花桥绿地幼儿园、绿地小学,解决了当地片区的就学问题。
医疗方面,绿地与东方肝胆医院、中国肝病研究中心、吴孟超基金会联合投资了昆山东方绿地医院,于2013年投入使用,是昆山唯一一个三级医院。绿地导入资源、配套完善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导入产业资源:关键看房企产业资源积累的多少和后期的整合能力
既然是产业小镇,最关键的资源还是产业本身。如果只做住宅和商品房,大部分小镇都显得太大了,很难有那么大的人口迁徙。没有产业辅助的话,人是呆不住的。
以绿地花桥产业小镇为例,花桥在地理上有环上海的独特优势,依托大上海,吸引各类优质项目纷纷投入花桥,提升了花桥的产业水平,促使其产生了“虹吸效应”。花桥定位为“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其中仅江苏地区区域总部基地周边的就业人口就达到10000多人。
而像绿地这类房企,因为达到了一定规模,在全国乃至世界布局,其整合资源的能力是非常强的,资源也喜欢向绿地靠拢。所以,绿地在导入产业资源方面,具有很多先天优势:
➊许多在海外孵化的产业企业,与绿地联系主动要求进入中国
目前全球最大的市场是中国,所以许多企业在海外孵化成功后,倾向于在中国建设研发基地和生产基地。
比如绿地就旧金山收购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有医疗、生化等,本身是个孵化基地。里面很多企业想来中国。
绿地自己孵化的之外,别家孵化的企业主动找到绿地,想进入中国的也很多。
➋基金、创投等投的项目,亟待整合
绿地内部也有创投基金,会和小镇项目方内部对接,看基金投过的项目适合哪个小镇。而外部的基金公司、创投公司也会和绿地合作。这些基金、创投投资的都是新兴产业,急需进入生产流程,产生回报。
➌和高校等各种组织合作,获得大量资源
绿地集团会跟一些高校签战略协议,引入资源,比如复旦、交大、同济等等。
而类似于全经联这样的全国组织,也是绿地合作方,会定期在内部发布绿地的信息,导入一些企业。
绿地整合、导入产品、配套等资源的渠道,如下图所示:
当然,有了好的小镇、有了好的产业资源,要留住资源,还要做好服务……
五、做好服务,关键在于个性化
服务包括3个方面。
一是各种优惠政策。比如与当地政府商议,出台税收返还优惠,人才落户补贴等政策。再比如,绿地自己早期也会给一些优惠,比如一定时间的免租等等。
另一方面则是各种方便措施。小企业自身的功能是不足的,绿地会帮他们报批报建,申请营业执照等证件,还有培训人才、招人等服务。
而最吸引客户的,可能还是个性化服务。比如绿地的产业地产项目都是定制的,不像之前一水的标准厂房、写字楼。而是有许多一小栋一小栋的、800-3000平的总部小楼。
在建设初期的方案阶段,绿地就会和定制方反复沟通,把功能需求、装修标准对接好。比如某服装类进出口加工企业的总部,就有展示、走秀等需求,对空间高度、面积的要求和普通企业完全不同。
绿地认为,小镇会吸引一部分一二线市区的产业迁出。但长远来看,小镇的产业和一二线市中心的产业,还是会形成差异化。而房企现在要做的,就是吸引那些有意迁出的产业,完成“第一次集结”。
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主编 王恒嘉 李春恒对此文亦有贡献,作者微信 binghetianfeng
个人职业发展遭遇瓶颈,不知道该去哪?房企发展速度放缓,利润越来越低?都是因为你没有搞懂地产,点击“阅读原文”,一天搞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