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传统酒馆重服务、重装修的堂食模式不同,优布劳有超过一半的销售来自于外送。
在我们走访武汉、川渝、北京等主要城市的时候,发现经营不错的优布劳门店,选址都选在了各种餐饮街和综合社区。
很多吃饭的顾客在路过优布劳时,都会选择买一袋酒,顺道带去餐厅。虽然也有部分堂食场景,但盘点下来,更多优布劳的酒,都去到了城市的烧烤店、火锅店等各式各样的聚会。
细看优布劳门店模式,因为销售以外卖为主,天然比传统酒吧多一个场景。主流门店选址,也避开了高租金的传统酒吧街,整体门店规模十分精简,人员也通常只有一两个。
而啤酒作为一个标品,制作甚至比奶茶、咖啡还要简单,无论从原料,还是人员培训上,都极具成本优势。这种小投资、小人力的成本模式,让优布劳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区别于传统酒吧大单店的逻辑,走出了一条做门店规模的路线,得以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
顾客为什么要点一袋优布劳到餐厅喝呢?
经过走访调研,我们把优布劳的产品价值,按照小马宋的品牌价值模型,分三类来理解:
功能价值层面
优布劳最大的价值来自于精酿产品本身的属性。
传统工业啤酒由玉米、淀粉等低成本原料酿造,发酵时间短,整体口感寡淡、口味单一、麦香不足。
而精酿啤酒,则全都是麦芽酿造,发酵时间是工业啤酒的三到五倍,加之优布劳优秀的研发能力,好喝的同时又解决了工业化生产、运输的问题,这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喝到香气浓郁、口感新鲜、品质稳定的啤酒。
在我们的调研中,很多用户都是都是过去喝传统啤酒的用户,问他们以前喝啥,回答都是几个传统啤酒品牌,问他为啥喝优布劳了,都纷纷回答,喝朋友聚会喝过一次、路过买过一次,就再也不愿意回去和那个寡淡瓶装啤酒了,太淡了。这是一个典型的转化路径。
产品口感成了用户购买优布劳的第一大要素。
体验价值层面
优布劳门店主要销售的产品,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瓶装形式,而是一个现打袋装:
每当顾客下单,店员就会打开酒头,放掉管道里的常温啤酒,从冰镇酒桶中抽出新鲜精酿,装到保温袋里给顾客配送。
这样的形式,
不但保证了新鲜口感,多元风味选择,袋装的半透明酒袋,也让顾客收到货后印象深刻,更让同桌喝酒的朋友觉得新鲜惊喜,让聚会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话题。
这种形式和产品的双重独特体验,成为很多新用户第一次猎奇购买,后续持续复购的重要理由。
象征价值层面
精酿和啤酒这两个名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消费情怀。
在城市调研中,仔细盘点优布劳餐桌饮食类型,我们发现更多优布劳啤酒,没有出现在会所包间,商务正餐,更多地出现在了烧烤摊、大排档。而喝酒的人呢,放眼望去,也都是熟人朋友,没有那么多的商务招待。
这便是啤酒的独特性。
陪领导喝白酒,陪兄弟喝啤酒,根深蒂固的啤酒文化,让优布劳成为一个朋友聚会的不二选择。在这个维度上,亲切交流、兄弟情义,给好哥们显摆点新喝法、新啤酒、新服务是典型消费心理。
另一个群体,消费心理略有不同,他们是一群更专业的精酿用户。
我们调研中发现,优布劳相当一部分用户,都有留学和国外生活经历,精酿是他们的生活日常。
优布劳作为一个获得过国际金奖的中国精酿品牌,更多专业用户也对他给予了好评,日常能喝到一个不错啤酒,吃饭也能和朋友聊聊精酿和过去生活,是他们主要的购买理由,他们在产品选择时,也更多会进阶到优布劳的专业线产品,探索更多元、更重口的风味,和朋友们交流精酿文化。
总的来说,精酿啤酒的整体价值更像咖啡,主流用户喝个开心,喝个体验,喝个氛围,专业用户也会关心产地、豆种、咖啡师等更多文化内涵。
说了那么多,优布劳的模式和独特价值好像都很清晰了,那它找我们做什么呢?
其实上述三种价值,都是走访了很多门店以后,才逐渐定义清晰,在我们合作阶段,优布劳的门店现状大致是这样的:
有的店叫精酿啤酒,有的店叫精酿酒馆;有的店是橘色品牌色,有的门店是黑色品牌色;有的门店口号是鲜扎闪送,有的干脆就只有名字和英文门头。
总结来说,在长久的成功经营中,优布劳在水下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生存之道,但是在品牌传播端,他的模式、场景和价值都没有有效的传递出来。
路过优布劳门店,很多用户并不知道他和传统酒吧有什么区别,而过去决定优布劳成功的,能外送到餐桌的关键模式,在传递上也很不清晰。
按照我们对行业阶段的调研判断,
无论是精酿啤酒本身,还是优布劳模式,都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东西,而在这样一个市场的初期阶段,讲明白核心价值和场景,拓展更多用户,统一品牌体系,就显得迫在眉睫。
这是一个全新的场景和产品,大量的顾客不是不想喝更好的啤酒,而是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新模式带来了利润,但是最大的难点,在于用户认知不足,过去他们没有这样的消费习惯和意识。
在我们湖北的加盟商调研中,一个生意最好的加盟商案例,是他把门店开在了餐饮街的停车场门口,而且整个门店做成了全开放式的集装箱形态,门头上也写上了“可以外送的鲜打啤酒”的口号。很多顾客准备去餐饮街吃饭时,就会顺手带一袋子,良好的传播意识,天然解决了启动的问题,而因为产品质量不错,门店获得了长期的复购用户。
最大的问题,是品类识别,场景教育的问题!
标杆案例就在那里,产品足够好,怎么让顾客尝到第一口,怎么在一个需求旺盛的场景里,告诉顾客还有更好的选择,怎么把过去已经成功的发展经验搬过来,为优布劳全国门店带来增长,成了优布劳品牌工作最重要的课题。
优布劳过去的口号有很多版本——“啤酒鲜打才好喝”、“鲜打现喝,新鲜送达”、“纯粹精酿,优鲜送达”,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听不懂,有歧义。
优布劳最大的价值,一是产品,更好喝的“鲜打啤酒”;二是服务,可以“送”是门店获客占比最高的场景。
陌生顾客不认识优布劳,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来提炼就是:
“鲜打”是区别工业水啤最大的特征,配合“啤酒”指明品类,帮助大众快速识别品类,也具有“鲜打的啤酒=更好的啤酒”心理暗示;外送是优布劳自创的服务体验,我们再具体指出两个核心场景“家”和“餐厅”,帮助陌生顾客对这项服务体验成像,唤起潜在用户的消费意识。
一句话将产品特性、品类、特色服务、场景,一次性解释清楚。
有了口号传达品类价值还不够,识别效率最高的还得是图形。
过去优布劳一共迭代过4次品牌形象,多是以文字组合为主,而“优布劳”这个名字是由德语汉化而来,属于生造词,没有群众认知,不利于被用户记住。
在构思符号过程,我们有想过用原有的“
鹿
”ip重新设计一个logo,或者用打酒袋来做logo。但是对全新品类的优布劳而言,两者都无法解决品类识别的问题,鹿和啤酒没有关联性,没喝过优布劳的人又看不懂打酒袋是什么,于是我们回到精酿啤酒的本质寻找答案。
在精酿文化中,不同风格的酒会使用不同形状的杯子来喝,有的是为了突出酒体色泽,有的是为了突显香气...
LOGO设计尝试中...
最终,我们选取了广谱性最强,最经典的“小麦啤酒杯”作为主方向。用的是一个刚盛满啤酒,泡沫丰盈的啤酒杯,传递新鲜可口的食欲感;酒杯中间有个大大的“U”,延续“U bro”的英文名,让啤酒杯私有化,成为专属于优布劳的啤酒杯。
同时,我们增加圆形边框来配合识别,更有符号性,和任何信息放在一起时,不会影响啤酒杯的识别效率。
过去优布劳使用过的vi,比较常规,少了些个性。但精酿啤酒它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特征。为了提升优布劳的品牌价值,我们需要为其注入独特的调性。
在探寻品牌特色时,我们发现优布劳已经沉淀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始人的个性魅力。创始人李总不仅是国家级品酒师,还是个专业的摩托车骑手,就像港片中极为爽快的“大哥”。这些特质也渗透到了他的精酿事业中。过去优布劳的产品名和包装设计,融入了很多机车元素,在业内是很明显的差异点,过去的宣传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将品牌与生俱来的风格进一步放大,选择了机车文化和美式版画风格。线条边缘是拙拙的颗粒感,也是了解到工业化生产之前,精酿最早是手工啤酒,讲究手作,我们想用这种线条体现专业、品质、复古的质感。
对“鹿”ip做了全新诠释,穿着皮衣,戴个护目镜,是一头很酷很有范儿的“机车鹿”。
基于机车风格,我们还创作了更多公路路牌元素装饰,不仅把信息做了规划,也丰富了我们的品牌视觉,突显企业独特的机车文化。
在品牌色的选择上,我们沿用了品牌原来的橙色,做了细微调整,以啤酒泡沫的浅米色作为辅助色,更加明快、鲜亮。
而且精酿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口味多,酒体颜色丰富,辅助色把精酿独特的色彩特点也纳入识别元素中。
优布劳凭借创新脱颖而出,但面临大量的模仿者跟进,尤其是很多地方小品牌,服务品质参差,消费者难辨真伪,为了巩固优布劳的品牌优势,我们必须提炼更多品牌背书。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品牌的规模和实力,是判断其可靠性最直接且有效的依据,加盟商在介绍时,常提及我们拥有全国2000家门店,这成为了消费者信任我们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提出把“全国门店2000家”上门头,2000家意味着你是大品牌,你更值得信赖,你的产品有保障。而且在短期内,这项优势无法被模仿,是一种强壁垒的表述。
重塑优布劳品牌战略后,我们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品牌框架,但这仅是起点。为全面提升竞争力,我们深入细节,对门店物料进行了精心地新增与优化。
聚焦于消费者场景与购买体验,下面分享3个核心物料的改善策略:
主视觉海报:快速且精准地向陌客介绍门店特色
很多门店都有一块发光屏或kt板,如何通过画面,表现“鲜打好啤酒,送家送餐厅”的价值呢?
高访时李总的一句话给了我们启发,
“从酒头里打出来,这个动作,大家就觉得更好喝”。
为此我们制作了一张打酒海报,画面要有酒头、流动的酒体、绵密的泡沫,让人看着就新鲜,看着就爽口。
有多新鲜呢?“现打锁鲜2小时,啤酒要喝鲜打的”。
针对外送,我们运用机车鹿的形象,用3个画面点明高频场景,一目了然。
打酒袋:1亿袋 = 1亿次的核心场景触达
这个造型的打酒袋,最早是优布劳所开创,是优布劳与用户链结最标志性的物料。包装作为品牌最有力的自媒体,每卖出1袋都应该是1次品牌露出的机会,但是过去的袋子没有被充分利用,品牌辨识度不足、信息层级和产品价值没体现。
加盟商还告诉我们,
很多竞品学我们用一样的袋子,颜值还更高,导致用户被竞品截流。
很多人看不出差别,看到袋装就以为是一个品牌而去购买了竞品。
特别是在餐厅场景中,同餐厅来吃饭的人,都是我们最精准、最易转化的潜在用户。其他桌的客人看到这桌在喝一种特别的饮品,会好奇袋子里是什么,常常有人拦住配送员询问两句。
重新设计后的打酒袋,正面是一个巨大的啤酒杯,不仅突出了品牌符号,也更快让人识别品类。宣传和裂变一举两得,无形中提高获客效率。
除了同餐厅的客人,还有一个更聚焦的场景值得开发。
聚餐是一个点酒的人以及他的朋友们,这就是个高价值的裂变场景。优布劳的酒又好喝,这些朋友们已经喝过了酒,是转化几率最高的人。
于是在酒袋背后,我们设置了一个裂变新客的活动——首次下单免费送1瓶精酿啤酒。
还放了口号、2000家门店、国际啤酒大赛的奖章做背书,让产品自己会说话。让聚餐的朋友们在倒酒时注意到我们。不断刺激他加入我们的私域,完成首次下单。
利用一个打酒袋,向全餐厅的顾客宣传品牌,
帮助加盟商高效转化私域
。
卡片:基于场景设计“社交货币”
爱喝精酿的朋友,肯定都有过和人分享啤酒文化的经历。当时高访和李总一起吃饭的间隙,李总邀请我们尝了一款酒,倒出来后泡沫非常细腻,他拿起酒杯跟我们介绍到“这周边有一圈泡沫留下的白色花边,很漂亮,我们叫它‘比利时花边’,这个工业水啤是没有的,它的泡沫很快就没了”。我们看了下酒杯还真是,觉得特别有意思,以后跟人喝酒都多了些话题。
像这样有趣的小知识还有很多,精酿文化往往会成为饭局的谈资之一。那么我们就想如何把这种“谈资”做到极致,让喝酒的人更有面子?
鉴于聚餐场景的社交属性,我们设计了一组卡片。与其他酒馆里的“品鉴卡”不同,我们不说过于专业的内容,我们面向聚餐的大众,而大众只能尝出好不好喝,品不出来更细致的香味、苦度等等,市场远远没到传播专业精酿的阶段。所以我们设计的小卡片是用“社交货币”的思路,给足喝酒的人面子和谈资,同时教育初期市场。
用更趣味的口吻,正面分享一个简单的精酿特色,背面用来展示品牌实力。作为一个小彩蛋,让大家边喝边聊。
围绕消费者体验的三大流程:进店前、到店中、购买后。我们对门店引流系统、导购系统、品牌系统一共做了超过30项改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