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关注。本报告旨在梳理绿色经济的基本概念、典型的绿色经济形式、国内政策规划及实践、绿色经济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展望。
绿色经济概念,伴随着人类认识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问题而出现,通过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的过程而形成。2012年“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呼吁经济范式变革的意义上提出了绿色经济新理念。而典型的绿色经济形式,可以划分为三类: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
在我国与绿色经济相关的宏观战略及具体政策方面,党中央自十六大以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2007年我国出台《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之后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战略均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规划了方向。《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系列文件,则为我国明确了实施路径。并且,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均已经开展了绿色经济核算等绿色经济方面的实践。
中国转型到绿色经济发展形式,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包括(1)传统粗放的经济形式比重仍较大,传统发展的思维惯性仍很强烈;(2)不同形式的绿色经济盈利模式需要开发和完善,市场需要拓展和培育,对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成熟需求迫切;(3)传统产业从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问题仍将存在;(4)社会全体消费者亟需建立起绿色消费模式。
绿色经济的未来发展,可重点关注:(1)通过绿色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引导实施绿色基础设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带动包括各类型绿色实体经济的全面发展;(2)建立绿色GDP核算与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完善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使用制度;(3)抓住新兴产业技术发展的契机,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4)推动全社会的绿色消费。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于1972年6月5日至16日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通过了将每年的6月5日作为“世界环境日”的建议,要求联合国系统和各国政府在这一天开展各种活动来强调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重要性,今年我国环境日的主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旨在动员、引导社会各界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共同建设美丽中国。中债资信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强调了自然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而实现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这一愿景,则需要变革当前仍存在的粗放增长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技进步以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日渐突出。自从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时,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均开始探讨如何能在减少对环境破坏的前提下,有序地发展社会经济,提高人类生活水平,保护以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传统工业时代的高污染、高耗能、高资源消耗的经济形式,即通常意义上的褐色经济,虽然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供了众多的工业产品,但其伴生的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及其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逐渐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和评判。
(一)绿色经济概念形成的背景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以鼓舞和指导世界各国人民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同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成立,这标志着环境保护被提上人类发展的议事日程;也是同年,罗马俱乐部出版了《增长的极限》,超前性地提出用强可持续性的模式替代无限增长的褐色经济模式。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确立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核心概念。
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DavidPierce)等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到“绿色经济”一词,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首次主张从社会及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不过书中并没有对绿色经济进行明确定义,仅对于其蓝图进行了模糊的阐释。
200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全球绿色新政政策纲要》(GlobalGreen New Deal Policy Brief),倡议世界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变。2011年,第64届联大第236号决议提出将“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穷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列为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的主题之一。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了《绿色经济报告:发展中国家成功的故事》(GreenEconomy: Developing Countries Success Stories),将绿色经济定义为可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同年,环境规划署在北京首次发布了绿色经济综合报告《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Towardsa Green Economy: Pathway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overty Eradication)提出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而且还会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并呼吁加大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积极绿化10大核心经济部门。
到2012年,即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20周年之际,“里约+20”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呼吁经济范式变革的意义上提出了绿色经济新理念。绿色经济新理论有两个特征:一是提出了基于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思想,强调地球关键自然资本的非减发展,意味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尊重地球边界和自然极限;二是提出了包含自然资本在内的生产函数,要求绿色经济在提高人造资本的资源生产率的同时,要将投资从传统的消耗自然资本转向维护和扩展自然资本,要求通过教育、学习等方式积累和提高有利于绿色经济的人力资本。
从上述绿色经济的理论发展和形成背景看,绿色经济理念是伴随着人类认识和探索如何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实现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形成并发展完善的,也是对在1992年里约人类环境大会上首次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绿色经济所包含的具体理念内涵丰富,国内外各机构和学者开展了多种不同形式的研究和探讨,具体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展开。
(二)宏观视角的绿色经济
宏观视角上的绿色经济,指的是宏观经济层面,即面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探讨绿色经济理论、概念及发展等议题的主流学术研究,往往关注这一层面的绿色经济概念。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提到“绿色经济”一词,但并没有明确定义绿色经济。这之后,如前述章节中所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多份研究报告和国际环境大会,逐步确立了一个广受各方接受的绿色经济概念。在“里约+20”会议上,乐施会的高级研究员凯特·拉沃斯则对绿色经济提出了多纳圈或甜甜圈理论,即按照安全和包容的绿色经济的概念,所谓的“多纳圈”就是指这两个界限之间的空间,前者是地球边界,后者是社会边界,在此圈内每个人都能获得满足生活需要的资源,但人类整体又生活在地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在我国的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于绿色经济亦有更符合中国国情的观点。早在2001年,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会长刘思华就在《绿色经济论》一书中界定了绿色经济概念,即绿色经济是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形态和形象概括,它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成思危在2010年一次会议上的发言认为,绿色经济是中国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绿色经济意味着将“三低”(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作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在2010年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上,时任发改委副主任的解振华指出,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中国能源需求还会合理地增长,但绝不重复发达国家传统的发展道路,也不会靠无约束地排放温室气体来实现经济发展,中国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大力发展以低碳排放、循环利用为内涵的绿色经济,逐步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和环境效益好的国民经济结构。
此外,有文献援引中国环境报的一则文章认为,绿色经济的概念包含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经济,其中循环经济主要是解决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资源再利用等问题的,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能源结构和温室气体减排而言的,生态经济主要是指向生态系统(如草原、森林、海洋、湿地等)的恢复、利用和发展的(如发展生态农业等)。
(三)微观视角的绿色经济
微观层面的绿色经济,即为绿色产业。所谓绿色产业,首先是指立足于可更新或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产业,其次是指那些虽然消耗不可更新资源、但已经达到环保标准或满足清洁生产标准的产业。
比较典型的绿色产业,包括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形式的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森林养护、有机或绿色农牧渔业的开发,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生态修复等建设,轨道交通线路、公共电汽车运输等公共交通领域设施运营,新能源汽车等低碳交通方式的运用,污水处理、烟气治理等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营,产业园区的循环化运行、资源回收再利用等等。这些绿色产业类型若以项目建设或运营的形式开展,大多数能符合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中《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的项目分类。
对此类绿色产业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亦有很多鼓励和支持手段。例如,在推进绿色经济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欧盟,将治理污染、发展环保产业、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都纳入绿色经济范畴加以扶持。2009年3月9日,欧盟正式启动了整体的绿色经济发展计划,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就业和经济增长,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并以此作为欧盟产业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以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两大目标9。此外,发达国家的代表性国家中,德国大力实施“绿色新政”是以绿色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法国的“绿色新政”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涵盖了生物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还投资研发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汽车;美国在奥巴马政府时期,主张对新能源进行长期开发投资,“绿色新政”可细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并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等的开发,制定全新的智能电网计划;英国则把发展绿色能源放在“绿色战略”的首位,其发布的《低碳转型计划》的国家战略文件,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
(四)小结
根据前述各类研究观点的分析,我们倾向于将目前典型的绿色经济形式,划分为三类: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其中,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能源结构和温室气体减排,生态经济主要是指生态系统(如草原、森林、海洋、湿地等)的恢复、利用和发展(如发展生态农业等),而循环经济主要是解决污染治理、资源浪费和资源再利用等问题。
目前关注较高的典型绿色经济形式,主要包括: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三个类别,而这三种典型的绿色经济形式,基本涵盖了绿色经济对于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等基本要求。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出现的。2008年世界环境日提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进一步促使低碳经济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共识。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生产、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系列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化影响为基本方向,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变清洁能源使用占比为核心,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低碳经济的实质为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推行社会的清洁发展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是一种从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化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发生的背景下产生的,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世界气象组织(WMO)于1988年创建了政府间机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1年、2007年发表了4份全球气候评估报告。其中2007年的第四次报告明确指出“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而气候变化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影响以外,主要归因于人类活动,特别是人类活动中CO2排放。”在20世纪的100年间,人类共消耗煤炭2,650亿吨、石油1,420亿吨、钢铁360亿吨、铝7.6亿吨、铜4.8亿吨,与此同时CO2排放量亦呈上升态势,大气中的CO2浓度从20世纪初的不到3×10-4上升至目前接近4×10-4,全球生态平衡受到明显威胁。此外,预测显示,到2050年全球经济规模是目前的3~4倍,考虑到目前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占比高达87%,未来若仍以这种高碳模式发展,到本世纪中后期地球将不堪重负。
遏制温室效应,削减CO2排放量,缓解地球所承受的超额负担,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共识。自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全世界各国都积极为碳减排寻找方法和途径。由此低碳经济模式被提上日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当前,低碳经济的发展途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节约能源和新能源的利用
近年来,面对能源的不断消耗以及即将面临的能源危机,全世界都意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
节约能源主要是通过技术变革及技术进步实现,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回收等方面。节约能源分布在生产、消费、回收、再利用各个方面,最大限度的降低高碳能源的使用和CO2的排放。
开发新能源主要是开发利用“绿色能源”。所谓的绿色能源主要分为“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狭义地讲,绿色能源指氢能、风能、水能、生物能、海洋能、燃料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而广义讲的绿色能源包括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采用低污染的能源,如天然气、清洁煤和核能等。目前“绿色能源”在全球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占到15%~20%,今后随着人类对绿色能源开发的重视,传统由石油、煤炭等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局面将逐步得到改善。
2、城市绿色规划和绿色建筑
绿色规划主要可分为产业规划和交通规划。产业规划重点为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其发展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从决策源头上保证总体规划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规划阶段就推动向低碳城市的方向发展。交通规划实现途径主要分为两个,一个是通过控制私人交通出行的数量,另一个是降低单位私人交通工具的碳排放量。以上两个方面均说明低碳社会发展需要倡导和实施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而第二个方面则进一步要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为主导的交通工具。
绿色建筑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升,亦成为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建筑一方面承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降低污染的职能,另一方面又担负着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居住环境的职责。绿色建筑的建设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节能政策与法律法规的建立;绿色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标准的建立;供热控制、低耗能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
当前各发达国家及主要发展中国家已纷纷向低碳经济进行转型,但各国发展方式方法有所区别。
美国作为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其在经历了资源破坏、能源衰竭等创伤后,在低碳经济方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美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主要可分为政策性手段和市场手段。政策手段方面,美国早在20世纪,为应对1973年以来的两次石油次贷危机,于1975年颁布了《能源政策和节能法案》、1978年颁布了《国家节能政策法案》、《公用电力公司管理政策法案》;此后制定了降低电器设备耗能等法案;并于1992~2005年陆续出台《能源政策法案》、《国家能源综合战略》及《国家能源政策法》等。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上台后,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作为首要目标,宣布从2012年起,将对美国的气体、污水排放等进行收费,促使到2050年CO2减排超过83%;此外,计划建设以超导电网和智能电网为主、横跨四个时区的全国统一电网,可以接入包括风能、太阳能等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使得整个动力系统发生变革。市场手段方面,现金补贴是刺激节能行为的有效方式之一,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其他公用事业组织每年会拨付大量经费补贴用于鼓励用户购买节能产品。美国政府规定2001年至2005年,凡高于美国国家节能标准(IECC)50%以上的新建住宅,每幢减免2000美元,对各个节能设备,参照能效指标减税10%~20%左右。奥巴马执政期间,大力鼓励使用混合动力汽车,该类汽车给予每台7000美元的补贴。此外,美国政府亦打算进行大规模战略性投资,用于清洁能源技术开发等领域。
欧盟近年来将低碳经济看做“新的工业革命”,采取了一系列推进低碳产业发展的有力措施。主要包括细化市场标准、加强市场监督、加快战略能源转型等。自2006年起,《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的提出,进一步强化欧盟对能源市场的监管。此后,欧盟制订了一系列碳排放权、交易规则、竞争机制、实施机制、监督机制等制度安排。2007年3月,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要求到2020年欧盟各国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2007年底,欧盟提出了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和CO2捕集、运送和贮存以及电网、核裂变等的综合性启动计划。2008年12月,欧盟发起了“欧洲经济复苏计划”,50亿欧元中的一半用来资助低碳项目。2009年3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将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以保持其在“绿色技术”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2013年,欧盟进一步计划在2014年到2020年期间,拿出34.5亿欧元财政资金支持欧盟新一期“环境与气候变化计划(LIFE)”,用于资助环境与气候变化的研发和创新,明显高于上一期(2007年到2013年)“LIFE”计划的21.4亿欧元。
中国近年来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节约能源、调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亦取得了显著成果。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发展,实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从年均增速看,“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2.5%左右,比“十二五”低1.1个百分点,符合新常态下能源消费变化新趋势。从能源强度看,按照规划目标测算,“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5%以上。此外,进一步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总体来看,低碳经济目前还仍处于发展初期,世界各国虽在不断加大其发展力度,但需要建立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政策、市场机制以及生产方式,仍需不断的探索和发展。
(二)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的。美国海洋学家莱切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首次结合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生态学研究。“生态经济学”概念的正式提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一书中提出。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会议,并确定将“生态经济”作为1981年《环境状况报告》的第一项主题,由此,生态经济概念得以逐步完善。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生态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统一、部分性与整体性的统一以及地域性与国际性的统一。其中生态优化与经济增长的统一是指,经济增长取决于现有生态的约束,不能无限的扩张;而经济增长又要促进生态优化,从而放宽生态对其约束。因此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优化的统一是生态经济首先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部分性与整体性的统一是指,生态系统的稳定、良性运转需要建立良好的生态秩序,而持续、稳定、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要求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社会福利的不断增长要求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这三者的建立和运行有赖于完善的政治秩序;贯穿其中作为灵魂线索是建立新的文化秩序;作为时刻与外界联系的开放系统,国际合作必然要求建立良好的世界秩序。所以,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又与其发展整体密切相关。地域性与国际性的统一是指,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整体性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使得一国区域内的发展与国际性发展密切相关。
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生态经济发展阶段以及发展重心不同,取得成效亦不同。整体看,发达国家生态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取得成果较为显著,而发展中国家目前发展尚处于初期,相较发达国家而言,仍有较大差距。
德国作为国际上在生态经济领域发展领先的国家之一,在促进生态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德国在土地资源使用分类上较为精细:土地使用共分五类,建筑和交通运输用地、农业用地、森林占地、水域和其他用地,其对各类用地划分明确,管理精细。其中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的森林资源核算采用《欧洲森林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框架》,内容主要包括对森林资产和林木蓄积量进行存量核算、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建立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森林价值量账户、编制林木和木材产品的供给表和使用、林木生态的碳平衡等。
美国在生态经济建设方面亦表现突出。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自1992年起开始分阶段开发经济与环境一体化卫星账户(IEESA)。采用卫星框架形式,将注意力集中于经济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上。在具体操作上分为两方面:第一,将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像生产资产一样处理,重视它们的价值,将他们视为一国财富的组成部分;第二,在此基础上,识别来自资源环境的货物服务流量,测量其对生产的贡献。此外,将环境资源细分为非培育的生物资产(野生渔业资源、非培育森林的林木和其他植物等)、未探明的地下资产、未开发的土地、水和空气,对其进行监控和管理,最大限度保护和利用它们的价值。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使得我国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逐步衰退。正因如此,“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生态安全”战略,“十三五规划”则首次以“绿色发展”为主题。“十二五”以来,我国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进而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总体来看,目前发达国家生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发展过程中仍需不断完善和不断进度。
(三)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至环境保护兴起的上个世纪60年代,萌芽于生态经济。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宇宙飞船经济理论”中提出要以“循环式经济”代替“单程式经济”以解决环境污染与资源枯竭问题,即应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型流程,使得物质和能源能够在经济环境中得到更充分、持久的利用。因而鲍尔丁因而被认为是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为基本特征,通过建立以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目的是保持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即为其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和再循环(Recycle)。
减量化原则主要是指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物,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达到既定的经济目的。再利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物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反复利用,从而达到延长产品和服务时间的目的,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而非无用物。
从世界范围看,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从国家层面看,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取得成果较为显著,而发展中国家目前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期,相较发达国家而言,仍有较大差距。
日本是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目前取得的成效亦最为显著。日本作为资源消费大国,但国内自然资源较为匮乏,经济发展所需大部分资源来源于国外进口,经济安全极易受到国外能源以及经济局势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受到泡沫经济崩溃影响,日本连续多年处于经济停滞状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其当务之急。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日本作为世界上最早为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采取自上而下的立法方式,首先建立了循环经济母法,即将《环境基本法》和《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作为母法;其次建立综合法,包括《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最后再建立一系列专项法律法规完成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度。与此同时,日本政府也非常注重在循环经济方面的投资,日本政府会对发展循环经济有贡献的企业给予奖励和优惠;为调动民众回收废弃物积极性亦设立资源回收奖。整体看,日本循环经济发展制度健全,取得成效显著。
德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亦存在较为严重的资源短缺情况,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和资源约束逐步成为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德国的循环经济是从废弃物处理起步的,德国约有100万人直接及间接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环境保护产业总产值超过500亿欧元。德国政府对废弃物处理都有专门的处理措施和管理办法。主要废弃物品种有:生活垃圾、纸张、玻璃、旧电池、包装物、废油气、机动车、建筑垃圾等。此外,德国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制度也很健全。与日本不同的是,德国的循环经济立法方式是先由个别领域建立开始,逐步过渡到整个循环经济系统。从法律层次看,德国循环经济主要包括法律、条例和指南三个层次,以上三个层次较为全面的指导着德国循环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其实早就形成了“桑基鱼塘”等古朴的循环农业模式,但由于后期技术进步缓慢,发展停滞,目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系统化和完善程度仍一般。中国的循环经济演进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引进理念和探索期,从20世纪90年代到2003年,我国属于理念引进和示范尝试的萌芽阶段,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防治法》,标志着循环经济基本理念的提出;1996年安徽池州地区被批准成为我国首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1999年,随着国家开始起草《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发展逐步拉开帷幕。第二阶段为启动阶段,2003年前后,在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双重危机威胁下,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3年3月,“循环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04年9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各有关部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循环经济工作会议。第三阶段为全面试点和立法推进阶段。从2005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2009年1月,随着《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正式实施,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有基本法律保障从而得到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据“2016年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数据显示,近十年来,我国循环经济从理论到实践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其中,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每年约15%的速度增长,2015年末产值达2万亿元,解决就业近3000万人。
总体来看,循环经济作为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企业自主,全社会参与。目前发达国家整体发展水平高,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发展初期,在发展过程中仍需不断完善和不断进度。
(四)小结
从上述对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梳理分析可知,绿色经济的内涵很丰富,但典型的绿色经济形式之间,其实并未有严格明确的界限,这三种典型的绿色经济形式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彼此有交叉。各类型的绿色经济均突出了其“协调性”的特质,总体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经济,追求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清洁生产和其他环保技术转化为先进生产力,保护资源和能源,维护生态环境。本质上看,绿色经济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传统的产业经济为基础,并且以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内容,以经济和社会以及自然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新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形式。
1、彭斯震,孙新章.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挑战和战略对策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3):1-4.
2、诸大建. 从“里约+20”看绿色经济新理念和新趋势[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9):1-7.
3、刘思华. 绿色经济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4、成思危.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R].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发言, 2010.
5、解振华. 中国为绿色经济付出了巨大努力〔R〕. 绿色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会议发言, 2010.
6、朱婧,孙新章,刘学敏,宋敏. 中国绿色经济战略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4):7-12.
7、中国环境报, 2010-06-05, 什么是绿色经济[N].
8、冯之浚,周荣. 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1-7.
9、方虹. 国外发展绿色能源的做法及启示[J]. 中国科技投资,2007,(11):35-37.
10、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5版[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