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本平台后,每天为您挖掘8篇历史史事
當我們百度或者其他引擎搜索戰國七雄時,答案總會告訴你是:齊楚燕韓趙魏秦。
齊國好像永遠排在第一位。
有人可能會說,秦國最後統一六國呢?那麽它一直排在最後,豈不更憋屈?
那筆者可以狠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秦國是經過商鞅變法之後才逐漸崛起。
除了在春秋時候在秦穆公的領導下,稱霸了西戎,但是相比整個華夏大地,西戎卻只是一隅之地;在戰國初期的秦國更是被魏國打的潰不成軍,幾乎是一夜之間丟了世代居住的河西之地。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期,一直牛逼哄哄,鶴立雞群的正是齊國。
那我們現在來看一看齊國是怎麽崛起的。
▲齐国是周代诸侯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姓吕氏齐国和田齐两个时代。疆域为今山东。始封君为周武王国师、军师太公望。
武王伐纣,牧野之戰西岐軍隊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大軍開進了朝歌,商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商朝滅亡。隨後周武王在鎬京建立了周朝,史稱西周。周武王爲了加強對疆域的控制,對西周統治範圍內的土地實行了分封制,即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賜給受封的諸侯,叫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諸侯國。
在滅商的戰爭中功勳卓著的姜太公,被首封于齊地營丘,建立了齊國。
那麽先說說姜太公是何人。他就是那個《封神演義》中一手執打神鞭,一手拿封神冊,冊封諸神,氣度不凡的姜子牙。
當然這都是神話故事,可是從民間故事中我們可以窺豹一斑,就知道這個白胡子的老人家在當時人們的心裏影響力有多大了吧。
我們在回到現實中看看這個姜太公有多麽厲害吧:一般想讓別人發現自己多有才能,尤其是想讓君主重用自己,起碼少也得來個毛遂自薦吧。可是人家姜子牙都年過半百,依然沈得住氣。
姜太公在周文王與隨從回宮的路上,在渭河的一邊,用沒有魚餌的直鈎釣魚。大家都知道,魚鈎肯定是彎的,但是姜子牙卻用直鈎且不用魚餌,經常一坐就是一天,天天如此,風雨無阻。
一日,文王見到了,覺得狠好奇,于是主動跟其交談,發現這還真是個有用之才,姜太公也因此得到重用。之後大家都知道了,孟津誓師後,姜太公作爲武王伐纣的首席謀臣,協助周武王統領大軍兵發攻商,順利拿下朝歌。
姜太公受封齊國後,被周武王特許持黃钺,在某些時候可以代表周天子征討那些不聽指揮的諸侯。別小看這個黃钺,這個政治待遇可是當時受封的其他諸侯所不具備的。當然,齊國在建國時的封地之大,在那時也是首屈一指的。
那麽姜太公去了齊國之後都幹了些什麽呢?
馬不停蹄的推出一系列政策,安定民心。
僅僅幾個月後,姜太公就向周公彙報其安邦定國的政績。而同時期的伯禽在魯國苦心經營了三年後,才到鎬京向父親周公旦彙報政績。周公旦看到,僅在報政這一件事情上,齊、魯兩個諸侯國就已經看出孰高孰低了。
他說出了後世人們深以爲然的一句話,魯國後世要北面爲臣事奉齊國!政治不簡約不平易,百姓就不會親近;政治平易近民,百姓必然歸附。
▲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中国著名历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别号飞熊,因其先祖辅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吕,故以吕为氏,也称吕尚。
時間狠快推進到春秋時期,這是個王權急劇衰落的時代,也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
此時的齊國,齊桓公姜小白讓齊國的國力在春秋時期達到了極盛。
對外,齊桓公順應時代潮流,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東征西討,救援燕國,存邢救衛,打響了春秋爭霸的第一槍;對內,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齊桓公心胸寬廣,知人善任。從整個國家的大局出發,放棄個人的恩怨,坦然接受鮑叔牙的建議,拜曾經欲射殺自己的仇人管仲爲相,並尊其號曰仲父。
到了戰國初期,尤其是齊威王時期。齊威王一方面將稷下學宮發揚光大,《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一大批名家著作相繼問世;另一方面勵精圖治,重用正直清明的即墨大夫,剪除佞臣,烹殺。積極納谏,任用鄒忌爲相,並積極接受鄒忌的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廣開言路,對有利于國家發展的建議,給予重賞。
孫膑、田忌、鄒忌等一大批文臣武將相繼被發掘出來,並被委以重任,齊國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馬陵之戰魏國铩羽而歸,魏惠王不得不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爲王,史稱“徐州相王”,魏國霸權衰落。
魏齊爭霸,齊國大獲全勝,齊國又一次進入了全盛時期。
在齊威王之後,齊湣王田地登上了曆史舞台。
這個齊國君主好像並沒有得到其祖父的遺傳,爲人驕傲自大,喜歡享樂,好大喜功。頭腦不夠清醒,用人不察,竟然任用燕國的間諜蘇代爲相,不斷的發動對外戰爭,蘇代則不斷開始“失誤”,一次次削弱齊國的士氣和威風,不斷葬送著齊國的有生力量。
田地在位期間硬生生地把一個好好的齊國給玩壞了:在位期間一度攻滅燕國,並在燕國燒殺搶掠,與燕國結下不共戴天的世仇;膏腴之地宋國作爲一個二流諸侯國,國力不強,只能依附于大的諸侯國。
其地理位置比較特殊,位于在楚國、齊國、魏國等實力較強的諸侯國的夾縫中。每個和宋國接壤的大國都想吞並它,但怕因此引起其他諸侯國的不滿,所以一直沒有諸侯國單獨對宋國動手。
齊湣王同樣想吞並宋國,于是趁其他諸侯國在互相混戰時,從背後偷襲宋國,並執意吞並宋國,但也因吃獨食而惹惱了其他諸侯國。在把齊國的領土進一步拓展之後,也把齊國拖進了戰爭的泥潭中。
百姓並沒有從連年的戰爭中得到任何好處,有的只是服不完的兵役和一年比一年更爲沈重的徭役、稅收,齊國百姓怨聲載道。有句諺語說過,上帝如果要某個人滅亡那麽必先使他瘋狂!這句話簡直是爲齊湣王田地量身定做的一樣。
燕昭王在臥薪嘗膽數年後,對齊國發動了複仇之戰,以燕國將領樂毅爲統帥的燕國、秦國、趙國、韓國、魏國五國聯軍攻打齊國。
燕軍在攻入臨淄之後,又拿下了除了莒和即墨外的齊國其他七十余城,齊國幾乎亡國。後來雖經田單複國,但是齊國因此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無緣一統六國的大業,讓人唏噓不已。
▲齐桓公(-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
在春秋戰國,可以看的出人治對一個諸侯國的發展有多重要。
如果一個諸侯國的君主自身能力狠強,強的讓人咋舌,在別人治理一個諸侯國氣喘如牛,疲憊不堪時,他治理一個諸侯國卻輕松加愉快。比如齊國的開國君主姜太公,這個國家的發展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一個諸侯國的君主自身能力稍顯不足,但是自己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在任期間能知人善任,找到正確的人去輔政,能以國家的發展決定自己的好惡,比如齊桓公、齊威王。那麽這個國家的發展也一樣沒有問題。
怕就是自身不足,還好高骛遠,不知天高地厚的君主,比如剛愎自用的齊湣王。那麽帶來的只有無盡的戰端與災禍,百姓跟著也遭殃受難。
綜上所述,不管是姜太公還是齊桓公、齊威王又或是齊湣王,齊國能不能得到充分發展,走上什麽樣的發展道路,百姓能不能安居樂業,完全依靠的是君主個人的思想,然後這種思想去指導國家機器的運轉。
人治是最高統治者不受法律約束的“權治”,誰擁有國家權力,誰就主宰國家和民衆。
個人自身的素質、文化修養直接決定這一個家庭、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前途。那麽我們就需要一種機制,一種長效的有效機制去制約所謂的“權治”,規定統治階層如何去做,才能使這個國家長治久安,那麽這種長效機制就是法律。
到了現代社會,尤其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提倡的都是法治而非人治。
法律在社會系統中居于最高的地位並具有最高的權威,法治強調的是“法律至上”的思想。
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應當把民主與法治緊密結合在一起,才是這個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