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数英DIGITALING
数英网 DIGITALING是一个数字媒体及职业招聘于一体的资讯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数英DIGITALING

专访阿那亚:从一个“油腻”的开始说起

数英DIGITALING  · 公众号  ·  · 2024-12-17 13:47

正文

写在之前:

11月底在站酷设计周上,我们见到了阿那亚首席品牌官田海成。

在2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我们聊了关于阿那亚底层逻辑、整体规划等和why有关的问题,田海成也从个人视角对一些争议话题,给出解释和回应。

田海成在2024站酷设计周(北京)演讲现场

很多人大概想不到,如今作为精神飞地的阿那亚,其实有一个“油腻”的开始。

2014年的阿那亚,定位在“北京男人的海边自留地”,瞄准了那波借着房地产经济、互联网大势实现财富自由的60、70后——有钱没闲情,坐拥不动产却失去了自由自性的权利。
今年的脱口秀黑马于祥宇,就曾冒犯过这部分人:“好想过上那种枯燥、乏味的生活,住在顶层豪宅,穿着一件真丝睡袍,端着一杯红酒望着窗外:‘没啥意思哈’。”
马寅也曾回忆起:“当年的广告语还是‘一个男人的教堂’,阿那亚举办过一次韩国选美比赛呢,那还是一场国际级活动……”


马寅曾回忆起10年前的自己

但是很快,阿那亚就察觉到目标客户群完全定错了。
田海成: “度假房更多属于家庭消费,女性才是重要的决策者,孩子是影响因素之一。
男人只是有某种情怀,但是不可能只为了解决自身的身心疲惫而买单。
即使他想买单,女主人大概率是反对的。而且当时,我们将房产定位在‘男人的玩具屋’。这个购买理由并不算太不充分和正当,如果买房子只供自己度假避世,你把老婆、孩子放哪了?”
错误的决策很快被纠正,阿那亚也从拥有大片海边绿地高尔夫球场的度假别墅区,转向社区化发展。 以“人与家庭”为单位,沿着留人留家庭的常识逻辑,阿那亚陆续增设包括业主食堂、儿童公园、健身房、图书馆、夜生活场所等在内的一整套设施。


阿那亚北戴河规划简图

另外从一期交房开始,马寅也一手建立起服务标准——建业主群,并承诺5分钟内回复,24小时内给出解决方案,这样的服务精神也决定了今后阿那亚的社群基因。
社区雏形有了,人有了,但是还缺点什么……
故事?营销?
再一次证明,现象级的传播案例从来无法策划,只可能生于偶然。

一、阿那亚精神建筑

它可以是短期方法论,但更是长生的内容容器

1、孤独图书馆爆火后,把空间设计作为方法之一

孤独图书馆爆火之前,这片“人间寂静处”的发展命运和其他度假区,没什么太大不同。直到2015年一条视频、一句“全世界最孤独的图书馆”文案,将这个海边三联书店吹向互联网风口,这也是阿那亚第一次尝到流量红利:
原来在互联网时代,文旅业、地产业还能有另一种活法。

田海成: “那完全是一个意外。

我记得很清楚,爆火前一周我们还在讨论是不是要开个发布会。阅读日图书馆还被当地电视台选送上了央视,但是都没火的迹象。视频爆了的那天,我还在火车上。 流量涨得太快了,自己都能感觉到后背在发热。
此后的阿那亚不仅打上网红标签,也在文旅界掀起打造精神建筑的趋势。这也是围绕在阿那亚身边的最大争议。有声音曾说:

是阿那亚让网红建筑成为一种出圈方法论。大家尤其是还没去过阿那亚的网友,对阿那亚的印象也几乎是和孤独图书馆、阿那亚礼堂、UCCA沙丘美术馆等打卡建筑强绑定。

阿那亚完全是从互联网传播逻辑在整体规划,打造一个又一个流量孤点,使建筑符号化。

标识建筑
一期:阿那亚礼堂

六期:UCCA沙丘美术馆

四期:艺术中心
阿那亚·金山岭:山谷音乐厅
阿那亚·雾灵山:眼石汤泉
对于类似评价阿那亚也曾表示: 前期,我们并不排除部分建筑表演化的可能。但是,再符号化的建筑,它也只是容器。能让它持续生产故事,哪怕是生产话题,也一定要靠其中的内容。
在数英看来,方法论之所以成立,也和现代建筑空间使用方式发生改变有关——即在使用、体验之前,多了一道被拍的程序,之后又多了被上传网络分享的过程。
我们当然可以说阿那亚是从孤独图书馆的爆红中,看到了新型营销思路,所以推出一个个打卡建筑。但是从一个个剧场、美术馆、音乐厅落地中,我们也确实能看到一个完整的艺术文化社区,已经成形。
问题可能在于,大家对于“空间设计成为一种传播方法”这件事,看法各异。

在站酷设计周演讲金句:
“精神建筑——这个时代的客厅和书房”

2、空间之外,情感、精神才是幸福刚需

在空间设计之外,阿那亚对于打造幸福生活也有更多诠释。 北大教授汪丁丁的理论为之提供了依据:生活幸福感源于三个维度的满足,即物质,情感,精神。
传统文旅业、房地产往往只注重物质维度的建设,富贵感逼人,阶层属性昭昭。幸福变成资源对比下的僵硬产物。享受某种特权,成了衡量价值的标准。行业对幸福、富足的理解及诠释,都比较单一。

田海成: “我们也犯过类似的错误。

转型之前的阿那亚,其实是围绕一大片高尔夫球场展开的别墅区,那种规划有一个明显弊端,就是你把最宝贵的自然资源只圈给了少数群体。它是高度封闭的。
和现在阿那亚社区价值观,完全相左。现在那儿被开放成了森林公园,戏剧节期间这里也是环境戏剧的舞台,日常时候人们也会在那跑步、还能看到野鸡野兔,还能开卡丁车……
等于说从特权走向了平权。而平权是打造公共性和社区的关键。
近十年来我们一直在思考,要怎么去破文旅地产的难题。它一定不是简单粗暴的强资源打法,关键要打造出完整的生活方式系统,能提供一整套幸福生活方式。
怎么具体理解生活方式系统这个概念呢?举个例子——中国高铁为什么是一个伟大的设计,不仅仅在于车辆动能的技术设计,更在于这是一整套面向未来的中国人的出行系统。我们的社区设计的也不仅仅是房子,建筑和户型只代表了居住方式,而生活方式才是社区的精神系统。
而在未来,幸福的能力会成为一种经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未来经济的重要驱动力。”

二、阿那亚社群

是新型的熟人社会,也是安放自己的精神故乡

幸福三维度的第二维——情感,直接对应着阿那亚的社群文化,这也是社区目前建立的核心壁垒。
社群的单位是人、是家庭。而人本身就是最大的变量。如何安顿好个体,如何链接家庭与家庭,找回记忆中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成为最大难题。

1、向回找,构建熟人社会

田海成: “这个问题你应该问村长马寅,这些都是他一手亲力实现的,最有心得。 (笑)
一个社群的根基在业主。硬性点来说,阿那亚对于这几千户业主的投入,一定远大于对几百万访客的投入,居民业主对社区投射的情感也完全不同于访客。这也是为什么阿那亚和古北水镇不一样。同样是几百万流量,但是产生的社群价值、文化影响力,完全不同。” (古北水镇缺乏成规模的业主群)

数英:业主决定了什么?

田海成: “业主首先决定了房产的资产价值。 比如他们的人群属性,他们对于房产的再运作,比如开民宿等。这些都会提升房产本身的价值。
还有,业主影响社区的商业特征。 阿那亚现在有很多商业体都是由业主自孵化的。还有的是先在社区创业,进而成为业主。这样一来,他们就是社区的共创者。
第三,业主自定义了阿那亚的社区文化。 很多社区活动都是从社区走向社会的,比如戏剧节,它不是无本之木。它是从业主自发组织戏剧活动,不断放大再放大…比如戏剧文化从最早就在社区里慢慢得以形成节日和仪式,不断放大再放大…比如阿那亚的电影节也并不是金鸡百花奖这样的明星节日,更多是将电影融入社区生活,在海边人人可以参与的一种轻松日常。
就像戛纳,它并不是一个只办电影节的地儿。一直以来戛纳都有在地人群以及电影文化。戛纳电影节不是一个无中生有的事儿。阿那亚也是类似的道理。
所以我常说,当地居民的生活就是最好的在地文化,而不光是那些符号化、产品化的民俗风情、名胜古迹。 阿那亚的社区文化,就是由一个个阿那亚人来体现、定义的。他们是美好生活的合伙人,也是代言人。

另外一个关键点,阿那亚的社群基因,就是从服务业主开始。

当初村长建群,5 分钟回复,24 小时提供解决方案。然后慢慢形成了全民商讨、互助的机制。邻里友好地畅谈社区发展,贡献公共建议。
就比如,前两天我还问一个住在阿那亚金山岭的邻居,如果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突发身体不适,你会想到什么?去哪个医院,或者想到谁?他连续说了三个人名,都是他的邻居。
再举一个不算例子的例子。之前和一个成都地产商聊,他说他们小区内有一个湖,很多人在那非法钓鱼。沟通了好几次,建议他们去其他水域钓,就是不听,问我该怎么办。
我就跟他讲如果用阿那亚的经验,你就把这事放到群里解决,让它变成一个公共话题,事情就完全不一样了。有正方有反方都没关系,至少大家会带出来一些主张,事情会朝向理性方向发展。当每个人都有主人翁意识时,他享受权利和负责任的意识,会共同驱动他的所有行为。
阿那亚部分公约


物业/园区服务
所以,公共性、公开、公民意识,这可能是阿那亚社群底色吧,能形成有粘性、有信任基础的熟人社会。
在这里,马寅是村长。近几年他一半的精力都在处理业主投诉的事儿,有点儿构建乡绅社会的感觉了哈哈哈,很费孝通。虽然现在的阿那亚已经从一个社区渐渐融合成了一个大的度假区,但服务的基因并没有改变,村长马寅甚至公开了他的信箱,让访客每一个在阿那亚遇到问题在这里都有最及时的反馈。这种直面客户投诉的态度,让服务成为了阿那亚成长的最大主推力。
你看,社群这个事儿说复杂确实很复杂,但是归根结底,服务是它的底色,一定要有一把手长期专注于此,不可能说建个群、弄个‘马寅信箱’就完了。
这也是为什么阿那亚社群的讨论度那么高,却很难模式化。坦白说,建筑规划、办文化艺术活动都可以模式化,但是社群不行。”

数英:是如何想通构建社群的逻辑的?

田海成: “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向回找。
过去这几十年的城市化发展,把传统的社区、社群基本打碎了。为什么我们怀念胡同、弄堂,怀念小镇、农村的那种乡土生活?因为社群不在了。
那我们要做的,就是重建、恢复。这是向回找。但在重建时,要用一种新的审美方式、更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这是向前看。
总的来说,向回找原因,向前看方式。 因为人的情感动机是不会变的,但是时代审美在变,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变。”

2、一个不太遥远的精神故乡

很多观点都在说,阿那亚并非传统房地产商,对业主不是简单的卖房逻辑,之于访客不是景区揽客的逻辑。
阿那亚也发出“人生可以更美”的品牌号召,马寅也曾表示,在阿那亚拥有一套房和在其他地方拥有房产,有着不同的涵义。
那么那个不同到底是什么?“人生可以更美”中更美的,到底是什么?
田海成: “是可能。另一种安排人生的可能,超出城市生活的、常规之外的另一种可能性。
‘阿那亚卖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之外的一整套生活方式’这句式虽然听起来片儿汤话,但是确实能解释该问题。
类似的我们还可以说,阿那亚最重要提供了除去房子、配套设施等硬件之外的更多软内容。比如前面提到的服务,比如艺术文化氛围等等。
就说那些走向舞台的女人,学会冲浪的男人,开启创业的主理人,民宿主等等…他们各自都找到一种新的可能,或者解锁了另一重身份,或者找到了新的活法。我们偶尔会用‘人生解决方案’来定义哈哈是不是有点太文案化了。”

数英:这个新可能也好,“人生解决方案”也好,都会让我想到大理。大理那边也有新型文旅房产,比如小院子。很多购房者也是北京人、深圳人。对于他们而言,在大理的那套没那么昂贵的花园小院,以及当地的生活,就好像是另一种活法。

它可能算不上人生目标,也不是退路,而是另一种安放自己的可能。
田海成: “很同意,在精神故乡这一点上,阿那亚和大理非常像。
而且喜欢大理的人,大概率也会喜欢阿那亚。只不过大理代表着诗与远方。我们阿那亚没那么远,就在北京边儿上。
一个焦虑,就会催生出一个文旅小镇。
物理距离近、心理距离远的阿那亚,最初是为了解决那波北京人的焦虑,火了之后,才有天南海北的人赶赴前往。
而物理距离远、心理距离也远的大理,一直都是所有人的精神乌托邦,
什么才是真正属于大理的生活方式?我想去到大理的人,多少是一些比较‘自我’的人,它们在退休后离开城市中的那个「主流社会」,应该为的是找寻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个「主流社会」。”

三、阿那亚艺术文化

让艺术日常化,用一个个圈层激活社区

幸福第三维——精神,指向了艺术文化。如今,每年落地在阿那亚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达上千场。而这背后由阿那亚文化公司专业运营。
聊到这里时,田海成说得很坦诚,他直言,文化公司一方面兼顾了传统资产营销部的职能,是在用运营内容的方式去盘活各种资产、资源。
但是成立文化公司这件事,并不是无中生有。在2019年成立之前,阿那亚就已经聚集了大量的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 而且还有那么多精神建筑,剧院、美术馆,礼堂,这些场馆也需要运营。总之从整合资源来说,成立文化公司是水到渠成的事。
至于借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带来流量,形成传播力,这是众多结果之一,阿那亚并不否认。

1、坚持很重要,活动会变成节日和仪式感

田海成: “我特别有心得的是,刚推出阿那亚社区生活节,阿那亚就敢喊出第一届。
这个起心动念很重要,因为有第一届才会有以后,能发展成长期主义。第一届当然是纯投入、纯粹为了社区居民互动,但是到第五届可能就能售票,第六届就会有品牌赞助……
所以说,阿那亚所谓的文化IP,都是扎根在社区里由来已久的,慢慢发展才有了社会化效应。你叫它内容产品也好,艺术IP也罢。 被看到的,都是冰山之上的阶段性结果。那冰山之下的呢,那些沉淀过程才是关键的因。”

自2016年阿那亚首创社区生活节以来,已发展出包括阿那亚戏剧节、音乐节、诗歌节、风筝冲浪节等多项自有品牌IP。

此外,社群中还孵化出阿那亚海报节、瑜伽节、新海浪电影节、大地艺术节、元旦24小时跨年之旅、深夜食堂等丰富的社群活动IP。

如果不是在文章要分类呈现,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体验时其实基本无需给上述活动也好、IP也罢,去硬定性。它们最大的区别,可能只剩是否售票、是否具有社会化讨论度这些数据指标。

2、打开一个个亚文化圈层,用小众的能量辐射大众

除了那些出圈的文艺活动外,社区内还生长着各种亚文化、小众圈层。就说音乐节,有摇滚、民谣、爵士、电子、嘻哈、原生态等各类…街头运动有,滑板、街头足球、街舞…海上活动有冲浪、游艇……

田海成: “前两年,阿那亚被叫过‘亚都’、‘亚文化的耶路撒冷’。

不管是讽刺也好褒奖也罢,它至少承认阿那亚对于多元文化的包容。
每一个细分活动,其实都打开了一类亚文化群体。不同的亚文化之间,能碰撞出非常强大的能量。 而且我反倒认为,小众群体创造的能量远远大于大众。因为大众很多时候是沉默的,他们贡献的是参与和讨论。但是小众,在创造。
比如像北京、上海、纽约这些城市为什么长盛不衰,因为各种各样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而且每有一种文化过了周期后,就有另一种文化生长出来,所以才生生不息。”

3、形成土壤,成全创造力与可能性

最迷人的,永远是可能性。

这也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一度被冠以“网红”“文艺青年聚集地”“房地产神盘”种种标签的阿那亚,何以被讨论到了今天。
阿那亚最具标识性的文化一直在变,最开始或许是文艺、民谣的,带着书卷气;前两年或许是戏剧、反叛的,有表演欲;如今阿那亚北岸新开发的九期社区,多了很多运动、荷尔蒙。

当然,不同的创造力、生命力一直都存在于社区,可能才更接近真相。只不过更多的专业场馆以及大型活动的运营,激发了这一切,也鼓励了所有可能性。

马寅和田海成都曾说过一个词,希望阿那亚能带给大家“常来常新”的感觉,无论是每年固定来度假的业主,还是定了民宿、酒店的两日村民。

四、阿那亚商业化

专注观念经济,借商业定义社区价值

阿那亚商业化过程中一直伴随着种种质疑,但是我们并没有把它当成争议来聊。
作为行业媒体,数英更关注——阿那亚是如何在社区与商业之间走好平衡木游戏,而且一走就走了十年。
今年北戴河项目的运营有机会做到和房地产销售收入基本等量齐观。这也意味着阿那亚北戴河单盘已经实现——从地产公司到生活方式品牌的转变。

1、最突出的商业特色,主理人经济

阿那亚社区生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居住商业混合。和传统商场相比,阿那亚的商业更加街区化、内容化。
以酒店商业体为例,除去安澜、苏卡是大型酒店外,社区以主理人酒店为主。它们散落在不同街道,主题各异,更多反映了主理人的性格与个人情趣。这也是为什么阿那亚商业生态能百花齐放的原因之一——
每一种商业体,都是一种个性。
田海成: “这些主理人经济就是一个个小阿那亚,它们能代表阿那亚的一部分。
就像你完全可以说村长马寅是大主理人,他们是一个个小主理人。所以我们才说现在招商、选择主理人品牌,也是一种共创,是商业层面的共创。引入一种个性、一个商业创造力,也带来了背后主理人的个体经验与审美志趣。
但是如果认真计较,行业提到的主理人经济,和我们看重的主理人经济还不太一样。我们更强调业主创业的这部分主理人。 因为他们对社区的情感投入不一样,对开的这个小店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尤其在后一个话题,业主创业不只是为了挣钱,自我表达很重要。
所以商业本身就是一种‘观念经济’。 之前我听在地文化 (来自于广州的生活方式品牌,已于2022年入驻阿那亚) 的主理人 Susan说过类似这样的一句话:做什么商业,是你相信什么让世界变得更好。
这次我也把它整合着用到了站酷设计周的演讲上。


截取自田海成演讲ppt

位于四期的AZ街角咖啡馆,也是典型的主理人经济,开了近十年。现在已经是新老业主的聚点之一,成了寄托邻里情感的所在。我觉得这个就很主理人范儿。”

2、被行业讨论最多的,首店经济效应

相比主理人经济,阿那亚引发的首店经济效应更为行业熟知。
话梅HARMAY、生活元素ELEMENT、巴适得板BASdBAN、大道之子AVENUE&SON、潮牌集合店DOE… 众多商业品牌、线上品牌在阿那亚开出北中国首家门店,在落地时也结合阿那亚社区特色,再创造出与其他地区门店不同的商业模式。
田海成: “认真说的话,哪儿的首店经济也比不过上海啊。
只不过阿那亚社区整体规模要小,商业特征就会更明显。对于阿那亚来说,这个首店经济属于行业问题,不是阿那亚具体的问题。
而且如果一定要和城市对比,阿那亚确实和上海在品牌重合度上更高一些,但也只是相对而言。
至于为什么是这两个地区能滋养出首店效应?我想可能和人群和当地文化有关。
第一目标人群很集中。第二当地城市文化、社区文化更多元活跃,年轻人能找到舞台、看到可能,品牌也能在这里找到灵感。
而且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首店? 品牌和所在商业生态的关系,一定不是单向利用,开店动机是不一样的。
是种下一个流行火种,而不是迎合已有市场趋势。不是符号化、表演式、商业版的炫技,而能人格化表达的、有能量流动的……”

数英:确定合作后,阿那亚会参与后续工作吗?比如门店设计、规划零售模式等。这过程中,最关注哪一项。

田海成: “设计部分我们一定会参与,要保证美学一致。
后期最关注服务品质,这一块我们会高度把控。今年就因为服务品质不达标清了两家店。而且服务品质不达标,很快就会体现在社群中,被大家讨论。”

数英:是否意味着品牌只要入驻阿那亚,势必要从各个方面融入,无论是设计、零售模式,如果我们用一句“品牌阿那亚化”来评价,你会觉得太片面或者标签化吗?

田海成: “我能理解你们代表的态度。
这个问题也要因人(品牌)而异。比如在雀跃镇的自行车品牌RE而意,不光开了自行车店,还有几套客房,做着民宿生意。社区中还设置了很多驿站,增设租车业务。那这种混合商业模式,是它在其他门店所没有的。


RE而意自行车之家

再比如滑板品牌大道之子Avenue & Son ,在雀跃镇推出亚洲最大的滑板公园,连续两年举办了国际滑板大师赛。


大道之子滑板公园

UNDEFEATED五道杠已经没在想门店这回事了,直接开了个体育中心,包含室内篮球场、综合训练中心、游泳馆。这也是UNDEFEATED继洛杉矶之后全球第二家店。


UNDEFEATED五道杠体育中心

naive 理想国在书店+酒吧、咖啡店的模式上,还衍生出青旅业务。这也是阿那亚唯一一家青旅。


naive 理想国青旅

所以你看,‘品牌阿那亚化’最重要的是——品牌能内化阿那亚的社群基因。这个是灵魂。
为什么我们说阿那亚是以价值观驱动的社群平台,这个社群不光是业主社群,也不只之前聊到的艺术、亚文化社群,这些这些主理人及商业品牌带来的社群,也包括在内。只不过它们是在商业化这个命题里。
社群的发展逻辑,是需要它自生长的,不是我们想通过资源强导入就能成的。那可能会水土不服。”

3、被议论最多的,广告效应

话题越来越敏感。
相较于上述去过阿那亚的朋友才能感受到的商业形态,阿那亚的广告效应是被媒体、网友讨论最多的话题,大家对“阿那亚商业化”更明显的感知,大都基于这一点。
2022年,华伦天奴让阿那亚礼堂一夜变色,粉红礼堂维持了一个月之久。

同年,LV将大秀从巴黎引至阿那亚海岸,“放大的游乐场”理念以沙滩城堡、雕塑的形式再现。

除去这些出圈案例,今年MINI将全新电动MINI COOPER上市发布会也定在阿那亚,同期还举办了车主盛会MINI 2024库伯杯。

此外合作品牌还有保时捷、法拉利、PRADA等等……先不提具体的活动内容、合作形式,我们能感受到如今阿那亚强势的吸金能力。
“阿那亚变了吗,那么珍贵的社区运营到最后,就是为广告主服务的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想听听阿那亚的回答。
田海成: “和华伦天奴的那次合作,引起的争议声最大,但也极具代表性,能代表阿那亚对于商业化这件事的态度。
其实每一次外界对阿那亚有什么评价,我们大概都知道,也找机会回应过。你们可以看一篇往期文章 《马寅信箱 | 阿那亚为什么要把礼堂刷成粉色?董功老师愿意吗?》 ,村长马寅回答得很具体。”
媒体视角看,大家把重点都放在了礼堂变粉,但是忽略了一个问题——华伦天奴为什么这么做?
在玩色彩营销上,奢侈品牌从来都是行家,要么有自己的品牌色,要么能推出流行色。比如爱马仕橙、香奈儿的黑白、BV绿,以及今年GUCCI的安可拉红。
而华伦天奴不仅在2022年秋冬大秀推出全新的Valentino粉,到2023春夏大秀上又复兴了品牌色Valentino红。 与其说,华伦天奴借以Valentino粉表达了某种态度主张,不如说这是华伦天奴对其标识性极繁美学的,另一次大胆尝试——“消除干扰,让观众的眼睛集中在细节与廓形之间的差异。”
马寅也在回信中提到:这次Valentino的全球品牌宣传,在很多世界一线城市落地,如在纽约街头做了涂鸦艺术墙,在香港做了时尚派对,而在中国内地只选了阿那亚做落地活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