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口腔的清道夫,牙齿的保护神——中药牙粉,改善 ... ·  2 天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记者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 ...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生理性喜欢,这些反应真的很明显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天子死社稷!宁要歪脖子树,不要闯贼橄榄枝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0-19 11:41

正文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大顺军到达北京城下,就其参与攻城的人数来看,当不下于15万。这个数字是从大顺军入京后的发兵人数推算出来的,十二日东征部队是10万,留守有万人,唐通率兵前往山海关8000人,还有派往增援山海关的2万人等。


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清楚地认识到这一战役,非同一般,既是决定明王朝命运的一战,也是事关大顺前途命运 的一战。 他们虽有必胜的信念,但在具体做法上还是持慎重态度的。 与城内守军(不包括勤王部队)相比, 顺军的攻城部队在数量上也很难说多上多少。 武器装备上,由于得到不少的缴获,较前有所改善,拥有各种火器和兵器,总体上也并不比城内守军好多少,甚至不及于城内守军,因为城内守军是明朝装备最好的部队,而且北京有着严密完备的防御设施,北京城防构建也是第一流的。 因此,要夺取北京,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 为了减少伤亡,李自成决定采取军事攻战与政治瓦解、和平谈判相结合的方式,在发起总攻之前,先派出代表进行谈判,以期通过城下之盟达到据有北京的目的。

李自成一方面命令部队包围北京,做好军事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方面派出代表前往城内同崇祯帝谈判。经过反复商讨和思考,李自成从投降过来的太监中选拔两名作为大顺代表,一个是在宣府投归的太监杜勋,另一个是在昌平归附的守陵太监申秀芝。这二人都是崇祯帝信得过的太监。让他们作代表,便于来来往往,容易与明朝廷沟通,以减少某些阻力。因为此时崇祯帝命太监王承恩提督全城,全面负责守城军务;又命前太监曹化淳分守北京诸门。为了防止事出意外,在杜勋等入城谈判时,大顺军将俘获的秦王、晋王作为人质留在身旁。


这天午后,杜勋、申秀芝作为大顺的代表来到北京城德胜门,看到城门紧闭,遂将李自成有关约降的书信用箭射入城上。并对城上喊道:“城上人不要发射,我是杜勋,可缒一人下来说话。”杜勋是知名太监,在太监群体中是无人不知的。听到杜勋喊话,守者回话:“可留一人为人质,请公上来。”杜勋回答道:“我杜勋什么也不怕,何须留人质呢?”城上守军即刻进行奏报。因王承恩与杜勋相识,没有遇到什么阻拦,很快就同意了,太监曹化淳、王德化等用绳索将杜勋等人吊到城上。杜勋是崇祯帝的心腹太监,被派往太原担任监军。太原失守,传出的消息是杜勋殉难,崇祯帝为表彰他的情操,赠以司礼监太监,荫锦衣卫指挥佥事,并准备立祠纪念,至是,才知道杜勋没有以身殉国,而是背叛了大明王朝,投靠了大顺。巡城御史王章在三月十八日的上疏中说是昨夜的事,昨夜必定是十七日夜。《甲申核真略》中明确记载:“杜勋十七日射书入城,线索潜通。”也说明和谈是从这天开始的。杜勋与申秀芝入城后,在王承恩的带领下,入居大内。当晚,崇祯帝在平台召见了杜勋等人,并且同他们交谈。明朝方面参加谈判的还有辅臣魏藻德。


关于谈判的内容,有关记述极为简略,而且相互舛错。 从现有材料来看,李自成提出的是两个方案。 一是劝崇祯帝退位,归附大顺。 《流寇志》里载: 守陵太监申芝秀自昌平降贼,亦缒城入,备述贼不道语,请上避位。 上怒叱之。 《明史》书作: 遣降贼太监杜勋缒入见帝,求禅位。 帝怒,叱之。 说得也是这件事。 请上避位与禅位是同一个意思,就是要崇祯帝退位,交出政权,这是一个较为苛刻的方案。 上怒叱之 ,是说崇祯帝对这一方案的态度,反应十分强烈,拒绝接受。 另一个是划地而守,中分天下。 这一方案承认崇祯帝的地位,同时要求崇祯帝承认大顺的合法地位。 陈济生在《再生纪略》里说: 李自成提出欲中分天下。 《怀陵流寇始终录》所载尤为具体: 杜勋转达李自成要求是据西北一带,分国而王,发给犒赏军银百万,退守河南; 受封后,愿为朝廷内遏群贼,外制辽沈,但不奉召入觐。 这后一个方案,条件较第一个方案有所放宽,维持了崇祯的帝位,承认明朝的存在,但崇祯帝还必须在经济上给予补偿。
这两个方案在第一次谈判时,都提了出来,第一个方案当即为崇祯帝所否定。对于第二个方案,作为战败者的明朝大臣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方案。而崇祯帝的内心则充满矛盾,下不了决心。《明季北略》载:“朝臣皆以为可。上泣曰:祖宗费却多少精神,历尽艰难,创此山河,为不肖子孙,狃于安乐,一旦将地方割去,朕即死归泉府,亦无面见高皇在天之灵。宁死可也,割地不可。”这第二个方案,崇祯帝也不想接受,又觉得是个机会。他将目光投向魏藻德,说道:“此议何如?今事已急,可一言决之。”他希望魏表个态。魏的心里也很明白,如此大事,圣上不表态,我魏某岂敢轻易表态,只好一言不发,来个曲躬俯首。崇祯帝无奈,站起身来催问,连续问了四次,魏还是默不作声,谈判在关键时期陷入僵局。由于他还拿不定主意,所以,他便对杜勋说:“且等回话。朕即这样决定,有旨约封。”说罢,怒气冲冲地将御座推倒在地。显然,这是对魏态度不满的回敬。这时已是深夜。第一次和谈就此结束。


十八日,谈判继续进行。 等待崇祯帝的最后回话。

《甲申纪事》记述其事说“勋往返而议不成”,与“且等回话”可相互证,说明和谈不是一次就了结了,《爝火录》里记十八日事也有“杜勋又从德胜门射书约降”的记载,一个又字表明这不是第一次,此与往返而议可相互证。由于和谈不是一次,时间也不在一天,所以史书记述其时间有作十七日,也有作十八日的,且内容也有不全同,大凡各有所据。陈济生说十八日“申酉时分贼密遣杜勋通话”。如果时间不错,那么第二次再谈的时间,就是在这天晚上,这次谈判有两个时辰,一直到二更时分。这天晚上,兵部尚书张缙彦登城巡逻,走到正阳门,见城楼上摆有一桌酒席,有一人坐在上座,在旁边坐的是几个内官。数人见张来到,起身打招呼,张问上坐者何人?答曰:城下都督爷。张问何以登上城门?内官拿出一纸来,上面用墨写着“再与他谈”四字,是皇帝御书。张缙彦全然明白。后来张在谈到有人问他在巡视城防时见到的御书草纸是朱写还是墨写,他说是朱写而不是墨写。另外,李长祥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进士,入翰林,为史官,大顺军入京后,被俘,在追赃中遭拷掠,他记述其事亦谓:

三鼓余,兵部尚书张缙彦巡城,自东来,将至正阳门,其处之城上有酒筵,上坐者一入,旁坐者皆内官。则数人见缙彦,起。缙彦问何人?内官曰:“城下都督爷。”缙彦惊问何以得上?内官出一纸,草纸也。其上墨写“再与他谈”四字,帝之御书。缙彦默然。过正阳门西,总督京营襄城伯李国桢相遇,言其故。国桢曰:“败矣。奈何!吾有劲兵三千,将图与之战,只此尔!”缙彦去,计其所历,当至德胜门,正贼进之时也。今人谓:帝英主也,何与谈!其谈之者何事,缙彦再官浙江布政司,有司问以巡城事,无异词惟帝之御书草纸,谓是朱写非墨写。据十七日叛监杜之秩至城下,李自成遣来时,有议城上,太监与之上,则言自成邀朝廷割西北一带地。现欲犒师百万两,诚得如其议。则解兵去……至十八夜帝之草纸御书所云“再与他谈”,或即谈此。


张缙彦是兵部尚书,守城要员,他没有参与同杜勋的谈判,可也密切关注杜勋的来去,不仅有上《缒贼上城纪事》疏专述其事,还在《请罪奏疏》中说: 京营监视王德化等擅缒投贼内臣杜勋上城持伪檄,引秦、晋二王来讲。 臣闻,急劾之。 先帝手赦臣曰: 闻杜勋上城,遣兵部尚书面看真假。 德化等闻之,潜缒下,而人心惶惶,心志不固。 这则奏疏,不曾为人们注意。 从所述情况看,杜勋持伪檄上城则是人所共知的。 这里所说的手谕 遣兵部尚书面看真假 是崇祯帝针对杜勋上城发出的,他所以要张面看真假,显然是对杜勋此行不放心,因而要张进行当面查验,防止已经降于大顺的杜勋在城上乘机进行其他活动。

对于李自成提出的条件,崇祯帝的内心充满矛盾,权衡得失利弊,最终,为想要“国君死社稷”的美名所支配,最后横下心来,拒绝接受李自成提出的谈判条件,中止了谈判。诸内臣请勋留下。勋说:“秦、晋二王在为人质,我若是不返回,则二王的性命就会难保。”于是,城上内臣将勋从城上缒下。临别时,杜勋对守城太监王则亮、褚宪章等说:“吾党富贵自在也。”就是告诉他们大顺军攻克京师,他们的富贵地位不会改变。有了这一承诺,太监们自然不会死心塌地去为亡国之崇祯皇帝卖命了。这就是第二天大顺军发起总攻,德胜门被太监开启的原因所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