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艺术家罗伯特·费里欧曾经说过,“艺术让生活变得比艺术本身更有趣”。藉由这句似乎故作聪明的话,他提出了对艺术与生活二者之间关系的终极思考。法国纪录片导演索尼娅·科伦德的《无无坞》通过追踪一位阿富汗电影导演/演员的工作状态,为这一论断提供了精彩的个案展示。
《无无坞》
索尼娅·柯伦德是法国国家广播电台纪实节目主持人,在过去二十年间多次往返包括阿富汗在内的中亚各国,用声音和影像纪录这一区域在战争蹂躏下的真实状况。在深度走访中,索尼娅结识了阿富汗电影人Salim Shaheen,即本片中的主人公。
《无无坞》中所呈现的一切都是绝望与乐观的结合体。饱受战争摧残四十年的阿富汗土地上连一寸安全之所都难以觅得,遑论成熟的电影工业。男人们三三两两聚集在简陋的电影院中一边大声喧哗,一边打发时间;女人和孩子则因为宗教、政治等各种原因被天然地剥夺了这项权利。在极端糟糕的环境下,Salim Shaheen几乎以一种孤军奋战的悲壮姿态独自撑起了阿富汗的整个电影工业。他带领着自己个性鲜明,因而常常难以掌控的团队,仿佛奔突在荒原上的唐吉诃德与桑丘,不惮于生命危险,执著地追求着自己的电影梦。
在索尼娅这个西方纪录者的镜头下,SalimShaheen的故事无疑是感人的,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投注在电影事业中,快速高效地进行着不可思议的拍摄,累计制作的影片已经超过110部。他面对的不仅仅是工业体系的缺失,更面临着随时丧命的严峻考验。在这个被战争困扰了几乎有半个世纪之久的国家,炮弹会在任何时候从天而降,Salim本人在担任军官和退役后都曾受到过生命的威胁,他的哥哥就是被前线的流弹夺去了生命。死神的暗影始终萦绕,Salim和他的团队却做好了“为阿富汗电影世界慷慨赴死”的准备。而他那些在拥有正常审美事业的观众看来的“雷片”、“烂片”,也为阿富汗人充满贫困与恐慌的生活带来了仅有的娱乐和慰藉。
拥有良好政治学与文学训练的导演并无意仅仅将Salim Shaheen单纯地塑造为一位追梦者,而是将其摆放在阿富汗娱乐明星与普通人的双重维度中对其性格的复杂性进行考察。这也是导演为何选择将Salim Shaheen远赴战乱山区进行外景拍摄作为纪录片的主要叙事线索。在访谈中,索尼娅承认,与Salim Shaheen的日常对话虽然是愉悦的,但也不免让人感到他的自我吹嘘与洋洋得意。导演担心一旦被拍摄对象掌握了太多的话语权,影片本身将会不再客观,而沦落为Salim Shaheen本人的形象宣传片。相反,在远赴山地进行取景的过程中Salim Shaheen的另一面开始逐渐显露:他对拍摄工作几近执拗的热情,他与当地民众热烈的互动,以及他难得流露出的感时伤怀,他与导演本人的关系也得到了更为立体的呈现。
在《无无坞》中,索尼娅作为在场者不断与Salim Shaheen进行着对话,他友善地嘲笑她的贪生怕死,她则质问他为何不允许自己的两房妻子在电影中露面;他颇为绅士地为她点烟,尽管在阿富汗,妇女并不允许吸烟;她则在影片杀青之时,由于恐高,只能远远地坐在角落默默注视在高处疯狂的团队……导演本人视角的加入让影片呈现更多的批判性,Salim Shaheen作为被观察者的形象也变得愈发立体。他是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机会主义者。他有强烈的艺术梦,同时也藉由电影满足自己的虚荣;他是不识字的文盲,却工作在文艺创作的第一线;他乞求儿女绕膝,却也做好了随时抛却性命的准备。
在极其有限甚至危险的条件下,索尼娅拍出的影像文本并不算精致,《无无坞》以Salim Shaheen外景地拍摄作为主要线索,间或穿插Salim Shaheen已经完成的影视作品片段,让观众对阿富汗电影制作水准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电影叙事上亦无复杂之处,基本以采访与实拍为主。然而,影片主人公们自带的光环让影片具有足够的可看性,索尼娅及其团队也展示了作为纪录片工作者最为可贵的精神:勇气。
文| 柳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