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转化医学网
转化医学领域核心门户,提供优质原创内容、深度行业分析、最新资讯报道!加"vipmed"可与砖头哥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药经理人  ·  又有两家中国Biotech或“卖身”?!MN ... ·  5 天前  
医学影像沙龙  ·  “瞳孔征”与“同伴”的意义 ·  5 天前  
CIRS医械合规动态  ·  【会议通知】2024中国医疗器械法规年度报告 ... ·  6 天前  
厦门市消保委  ·  99%以上为甲流!注意: 这种药5岁以下不能用! ·  1 周前  
厦门市消保委  ·  99%以上为甲流!注意: 这种药5岁以下不能用! ·  1 周前  
赛柏蓝  ·  药店出现「停业潮」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转化医学网

《转》访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吴文娟教授 | 感染病精准治疗——多挑战VS新技术

转化医学网  · 公众号  · 医学  · 2017-06-22 18:13

正文

点击上方“转化医学网”订阅我们!

干货 | 靠谱 | 实用 


《转》访


《转》访是转化医学网的品牌专访栏目,是业内专家、大佬、知名企业智慧交流碰撞的平台,也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转》访致力于打造转化医学领域最知名的专家访谈栏目。

吴文娟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医学检验科主任,主任技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博士、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女医师协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基础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感染性疾病检验诊断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微生物学会理事兼临床微生物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委员兼感染病学组组长、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评审专家等。


研究方向为感染性疾病实验诊断、病原微生物分子检测及耐药机制、医院感染控制等。负责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市级纵向课题6项、入选浦东新区学科带头人,副主编、参编专著8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申请专利5项。


白衣天使白求恩在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来给一个战士做手术时受感染,最后因败血症不治身亡。时至今日,感染病依然是人类生命的一大威胁,水痘、艾滋病、SARS以及引起国际上广泛关注的埃博拉、寨卡病毒等,都是感染病的“异形”。那么,目前感染病的发病情况及治疗现状如何?感染病的诊断如何做到精准化?转化医学网有幸邀请到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南院检验科主任吴文娟教授接受我们的访谈,聊聊感染那些事。


不容小觑的感染,每个人都会遇到


提到“感染”一词,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个笼统的概念,也许你认为感染是小事,例如手指伤口上的脓包,再例如口腔溃疡;也许你认为感染是大事,埃博拉、寨卡病毒随时可能造成恐慌,而吴教授用数字给了我们一个更直观的概念:

吴教授: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感染,小到一个脓包大到复杂难治性的感染甚至危及生命。而医院感染是当今医学界所面临的重大难题,常会增加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的会导致患者死亡。根据资料报道:英国每年大约发生10万例医院感染,其中5000例死亡。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达16亿欧元;而美国每年发生的医院感染约为200万例,其中造成8万病例死亡,每年会额外增加40亿美元的费用。

微生物是最聪明的孩子


在社会高度文明的当下,从家庭卫生保健到医院专科医师,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控制都面临新的更为艰巨的挑战。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吴教授: 感染性疾病一般是由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引起的,而生存环境的改变使这些微生物成为“最聪明的孩子”,通过遗传物质的改变、修饰等方式伪装自己。 以抗菌药物为例,自青霉素发明开始,感染病的治疗依赖于敏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不同微生物对各类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随着抗菌药物的大量广泛使用,在生存压力作用下,细菌通过基因突变、获得外来耐药基因和形成生物膜等多种机制抵抗抗菌药物作用,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细菌在全球流行,使得抗感染治疗再次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多挑战VS新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遗传病等各个领域都备受青睐,同样,在感染病的诊断治疗上,也展现了它的独特优势。

吴教授:分子诊断是感染性疾病实验室诊断的主要方法之一,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等特点。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极大推动了感染性疾病的快速、精准诊断,同时在学术上也带来了更大的争鸣。

1、快速检测。对于一些慢生长的细菌,例如结核杆菌,培养时间比较长,此时用分子诊断可能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进行鉴定和检测,实现检测速度的提升。

2、特殊微生物的鉴定。微生物十分聪明,有些我们认为已经消失的病原体,当你忽视它的存在的时候,它就可能会卷土重来。例如,前段时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一个男孩通过各种检查、排查及药物都无法确诊,最后采用NGS技术,发现是我们认为遗忘了的钩端螺旋体。而针对类似的我们没有认知到的病原体的检测, 分子诊断是很好的一种方式。

3、精准用药指导。临床用药迫在眉睫,而传统药敏试验耗时较长。通过对耐药基因等的检测,预测某些药物的敏感性及耐药性,可以在疾病早期给予临床用药指导,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治疗过程中药物代谢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例如使用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治疗重症侵袭性真菌感染时,我们可以采用基因检测,判定宿主的代谢类型,进而指导用药的剂量。

基因测序应用于感染病:依然存在挑战


吴教授:基因检测虽然可以弥补传统检测方法的缺陷,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难点。例如成本比较高,难以普及;目前以基因检测为主要手段的检测技术尚难以回答污染、定植和感染的疑问;同时,检测结果的解读也是一大难点,检测结果可能会显示大量数据及多个结果,此时就对临床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判断谁是真正的元凶。期望通过研发人员、临床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师的倾力合作,通过实验室检测的标准化以及大数据的积累分析来克服这一困难。

微生物实验室技术人员——抗感染战场的“哨兵”和“眼睛”


临床医生对微生物学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控制都对本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更为艰巨的要求。

吴教授:由于患者基础疾病的变化,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表现往往并不典型,存在隐匿的症状,临床医生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此时感染性疾病的恰当诊治,就离不开准确,快速的病原学诊断,微生物实验室技术人员则是抗感染战场的“哨兵”和“眼睛”。

传统实验室诊断技术一般是通过取样、涂片培养、血清学诊断等,这些方法对于感染性疾病的确诊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细菌生长慢、检测敏感性低以及不同医院不同技术人员的差异,对于检测结果都会造成影响,进而使得病患和医师、实验室人员间不可避免存在理解和认识上的矛盾,甚至带来信任危机。

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技术发达的大数据时代,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建立临床医师和微生物实验室技术人员之间有效的沟通平台势在必行。微生物的诊断是极其复杂的,正常菌群和机会致病菌共存,同一种细菌在不同部位是否致病需要辨别。我们这对“眼睛”不能只看标本,只盯局部,做没有大脑的眼睛。而需要兼顾病原和宿主、关注个体和环境,应有全面的意识做出正确合理的诊断,这也是感染病的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的要求。


2017年6月26日吴文娟教授将在2017浦江遗传与分子诊断产学研论坛上带来《感染病精准检验》的主题报告为我们进一步分享感染病精准检验相关内容,敬请期待!本次论坛由上海市遗传学会、上海市遗传学会遗传与分子诊断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医学会分子诊断分会主办,另外,该论坛为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I类项目,与会代表可获得I类学分4分

点击图片 了解会议详情!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