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DJ00123987)
——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过日子就是管理家庭,并在管理家庭的过程中安顿自己的生活,只有自己所在的家庭整体过得好了,一个人才谈得上安顿了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过上好日子了。”
很赞同赵玉平老师在《百家讲坛》中说的一个观点: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家庭关系,就可以预测他的职业表现。
家中无安宁之日,你必然无心进取;家庭当你的后盾、当你的能量补给站,你才能安心打拼。
作家冯骥才爱老婆、疼老婆出了名,说作为丈夫就应该有“抬头老婆低头汉”的胸襟。
在家里他事事顺着老婆顾同昭,做家务时也会主动搭一把手,写作再怎么繁忙,也会抽时间陪她。
而顾同昭为了丈夫的事业,将精力放在家庭上,把家里经营得井井有条。
不仅如此,顾同昭其实也很有艺术天分,她甘愿当起了丈夫的助理和知音,在冯骥才写作时给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冯骥才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是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创作出来的。
一个人把家庭打理好了,成员之间和和美美,家庭这个大后方也会为你的事业保驾护航。
正如“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在《经营三十四问》中所写的:
要想取得成功,的确需要付出很大的牺牲,但从来不是牺牲家庭,而是要背靠家庭。
他回顾过往的成就时,之所以能心无旁骛地认真工作,源于妻子的信任与支持。
很多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撑起整个家庭,其实是家庭在托举你。
家里有烟火气,有人等,有饭吃,不管你再疲惫,你都会觉得人间一切值得。
因为家,是一个有温度的词,既是身体的港湾,也是心灵的归宿。
他经常要去外地出差,每次回来,当他掏出钥匙开门的那一瞬间,总能听到他爱人在厨房炒菜的声音,锅碗瓢盆叮咚作响。
后来,每当有人问他生活中最浪漫的事是什么时,他都会回想起那个画面:
“一个人愿意为你做饭,关心你的冷暖,这难道不是我人生的高光时刻吗?”
这一生,我们会历风雨、遇起伏,若是孑然一人,只能自己咽下委屈、吞下痛苦。
可若是有一个家,一切烦闷、忧愁都会在家人的陪伴和守候里融化、消失。
山东科技大学副教授仲济涛在读博期间,妻子毫无怨言地陪在他身边。
一个每天有业绩的压力,另一个有学业的压力,再加上俩人都是客居异乡,难免会碰到许多不顺心的人和事。
但所有的委屈、挫折和抑郁,最后都在彼此的陪伴和安慰中消融。
妻子怕仲济涛学习枯燥、有压力,每逢周末都会去教研室陪他一起读书。
看到别人买车买房,仲济涛也会失落,妻子却宽慰他说,甭闹心,这些东西我们早晚都会有的。
仲教授写道:“自从有了妻,感情世界有了最终的寄托和归宿,内心多了一份自足的踏实。”
当你被工作的苦、生活的难折腾得疲惫不堪,当你在外面摔得灰头土脸后,你就会发现:
20世纪90年代,一部《编辑部的故事》,让作家王朔红遍大半个中国。
随着名气越来越大,王朔的作品越来越多地被改编成影视剧,连带着出演他作品的演员,都火了一批又一批。
王朔渐渐迷失在花花世界,整日忙于交际和应酬,陪伴妻子和女儿的时间越来越少。
到了1996年,他提着行李箱,决定离开温暖自己多年的家庭。
然而岁月流转,他发现外界的花花绿绿再难带给自己快乐,愈发怀念家庭的美好。
多年后,女儿结婚,一众亲友应邀参加婚礼,作为父亲的王朔,却黯然缺席。
在《致女儿书》中,当时50岁的王朔写了这样一句话:
“没有家里饭可吃的人真是太可怜了。我是自作自受,有家的时候把家折腾没了,现在又想吃家里的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