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悦食Epicure
人与食物的美好关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悦食Epicure

会点这些菜,你甚至超越了百分之九十的天津本地人

悦食Epicure  · 公众号  · 美食  · 2025-03-06 12:05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亚里士多德说,食物并不是食物本身,我们所喜欢的只不过是食物带给我们的感受。

许多人并不理解,饿意并不等于食欲。动物因为饿才吃东西,而只有人类,光看到松鼠鳜鱼这几个字就会升起欲望。明确的意识,才是在进食过程模糊不清我们是人还是兽时的一记警钟,一块金灿灿的界碑。

所谓天津食物带来的美好,我认为更多的是在于,一边吞噬着扒牛肉条与番茄熬炼的齐整,一边让 意识 告诫自己,这是一顿大餐。脑部某处在过电:这就是天津的味道。

我们真正的美食体验,应该是唇齿的细胞愉悦叠加这一刻头脑里的想法。人一旦对某个菜产生了"这很天津啊"的概念,才算是真正体验了天津。

所以,食物比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更意味着故乡,食物不过是一把飞路粉 (Floo powder) ,思想本身,才是把我们带回故乡的魔法。

这也是悦食的坚持:食物不是体验世界,而是用于思考世界的理由。今天的文章,来自于一位天津伙伴,他带来的,是他认为的,绝对特立独行的何为天津的定义。也许跟你们印象中的都不一样。

但就像刚才说过的,这不同是珍贵的。

去泉州途中的见闻却启发了天津的卷

悦食编辑部

2025.2.26

* 如果 喜欢悦食Epicure的 内容,请 点赞、在看、转发 三连,让更多人看到吧。截图发给我们,可参与抽奖,本期转发奖奖品为悦食新书 1 本,参与转发抽奖未中的小伙伴若转发新的推送参与抽奖,可获更高抽奖权重(等比计算)。也欢迎参加评论区的互动奖,互动内容如下:




本分的传统津菜馆子通常没有特别高大上的环境和细致入微的服务,桌距不大、些许嘈杂才是他们的惯常。别的桌上菜,香味很快会飘到你这里,所以特别适合一个人吃饭,你点一个菜,你享受到的可未必只是你这个。

咱们以荤素搭配为前提,考虑食材通用性、技法突出性和区域辨识度,那么扒牛肉条这个菜一定不能错过。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津菜技艺,扒菜技法中的大翻勺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

白锅牛肉熟料码方形入勺,兑好料汁小火煨透,番茄片似花瓣状围边,与牛肉一起迎来那惊心动魄的一翻,成了,便是茄生巅峰,要知道同名的菜,京、冀两地只是牛肉厚片码放,可没有番茄半熟的酸甜韵味。

扒牛肉条的形制可以直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天津和平区饮食公司, 而这样的味型呈现和搭配灵感,或许不是妙手天成,而是受到了津派西餐的代表菜罐焖牛肉的些许启发,又或者说,是同一个消费群体使这两道菜相互之间产生了影响。之所以把西餐冠以“津派”之名,可以简单的以“非遗”标准套用:过百年、传四代。

扒牛肉条用大翻勺技法翻180度后
菜品的正面和底面倒转,在自由落体的过程中
菜品的缝隙和形状得到了奇妙的修正

如果讲的深一些,天津本地西餐的菜单通常是德、俄、英、法的结合,无法用任何一种原生菜系来概括,因此统称津派;再往前深究,你会发现,最早出现在历史记录中的天津洋菜馆,并非大家朗朗上口的那些译名餐厅、球会,而是“第一楼“和“鸿春楼”,从名称可以推断,当时的客群是本地人为主的。

随时检查汁水的浓度

才能更好的管理栗子扒白菜的品相

刨开酥皮,裹上牛肉先吃上两大口,浓香溢满,再把留在罐里带着番茄汁儿的牛肉、土豆嚯上大米饭,对本地人而言毫无违和感,这时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很多天津妈妈可以人手一款土豆沙拉 (四声) 子了吧。

还是一个人的菜量,咱回到荤素搭配的前提上更新一下需求:口感多样性、小酌佐酒,那我端出来的菜必然是炒荤素了,名即达意,特别直给,特别天津。无论与哪位津菜厨师交流,炒荤素大概率都会被定义为“小菜儿”,可小菜儿丰富啊,有肉有面有菌类有蔬菜,而且内藏着津菜最核心的一条烹饪理念:“粗料细做”。

里脊要嫩、面筋要脆、木耳要弹,配黄瓜必须切成木渣片,配菠菜必须断取挺托的菜梗,一口菜一口酒、一口菜一口酒,你吃着挺美,这时候我问你,哪个是荤,哪个是素?对喽,我要考你的就是这面筋,早年间把面团水洗处理又经过炸制能卖出更高的价钱,当做素肉来用,因此面筋的在这道菜里的角色从名称上讲属于素、从口味上讲属于荤。

炸荤素在天津菜的坐标系中有着独特的位置
它代表的“粗料细作”理念,补齐天津人美食观念的拼图
从而变得井井有条

哪怕北方各地都有面筋,多半也是小吃或是配菜,唯独天津厨师会想方设法的往仪式感上推,食材不怕低端,有手艺的加成就能买上价钱,这是真 本事,可以出虾籽𤒘面筋 、虾仁 𤒘 面筋,可以出黄焖两样,也可以出扒肉条面筋。这还不算,怕就怕它单独成菜:素 𤒘 面筋,这边考验着厨师调味、那边考验着食客耐心,要是你觉得不错,下次人多时可以预约一个华洋面筋或灯笼面筋,毕竟消费食材与消费技艺得到的快感是不同的,这是津菜粗料细做的精髓。

同样是小炒,同样追求荤素搭配和口感多样性,炒米蛰也是颇具代表性的天津味道,有吹拂感的海米、有潮汐感的海蜇带来了浓郁的海洋气息,因为香菜的加入而赢得了更多的本地拥趸,有胃口,便值得一试。



人多一些,点菜的意见便会纷乱一些,食材上的周全与妥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一道在传统津菜中不入流、但在今日却成为主流的招牌菜品就该闪亮登场了:全爆。

之所以说其不入流,因为这是一道敬菜。“敬菜”即赠送的菜肴,上不了菜单、算不上价钱,自有津菜记载起就是饭馆常例,因此要考虑不能成本过高、又要炫技以彰诚意,由边角料精制而成的“五花八丁”成为饭馆老板最优解。

“五花”指胗、心、腰、肚、鱿,“八丁”指肉、鸡、鱼、虾、贝、肝、黄瓜、笋或荸荠,从材料上看,一个爆菜在极短的出品时间内要兼顾13种食材的火候,老板们的最优解成了厨师们的大难题:入味怎么办?传统津菜惯于提前入味,肉类、海鲜便于入底口儿,内脏类食材则不宜提前腌制,盐分增加的渗透压会导致食材失水、难于咀嚼。

天津厨师给出了成菜后脏器食材蘸虾油的答案,用海产发酵的咸鲜托住了各种脏器的独特味道和口感。在后来的日子里,五花八丁这个菜越来越多的受到食客追捧,简化成了今日的全爆,登上菜单并逐渐占据了主位,但不少食客来不及了解这菜背后的故事,会用已经给了底口儿的鱼、虾、鸡、肉蘸虾油,不免会留下津菜重口、过咸的吐槽。

爆全丁的原理是,用脏器食材蘸虾油
如果没有这个原理,对于爆的基本思考就是错的

那么你好,全爆,咱们从现在起重新认识一下,然后再认识一下你的族群:第一位是爆全丁,在五花八丁还是敬菜的年代里,爆全丁才是菜单上标得上价钱的那位,没有脏器,不带虾油;第二位是爆虾肚,精选全爆中味道最浓郁、用料最挑剔、价格也最贵的两种食材单独成菜,带虾油;第三位是奶全爆,多见于清真菜馆,突出一个奶蒜复合香,可以追溯到旧时东洋进口的牛奶罐头,汁稠味厚的洋气确有西餐白酱之感,带不带虾油就是见仁见智了。

如果按爆菜接着讲下去,有酱油和醋烹入的老爆三、爆肉片、爆虾腰、爆两样族群也值得一说,探讨其与同名鲁菜的差异也饶有趣味。但我更愿意用不多的篇幅说个多食材的流行津菜:八珍豆腐。1985年合资的山海关豆制品公司成立,质地柔软、更利于大规模生产的盒装内酯豆腐第一次登上天津人的餐桌,津菜厨师从粤菜八珍豆腐煲中汲取灵感,用海陆八珍托起对内脂豆腐的精妙演绎。高温定型改变了内脂豆腐易碎的外表,也锁住了内里半流质的浓郁豆香,但接下来的步骤,大部分人开始偷懒了。

人们最津津乐道于整理八珍豆腐到底是哪“八珍”
却任由其他的天津名菜散落如乱桌椅

今天在天津饭馆能吃到的八珍豆腐基本分为三个层次:最低的是海杂拌浇炸豆腐,纯粹瞎糊弄,不值一提;中档是用心切配的烧八珍给炸豆腐盖个帽儿,或者换成炸日本豆腐、炸老豆腐盖在烧八珍上,这是明显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基本功不敢保不出错;真正有品鉴价值的出品是炸好的内脂豆腐还要回锅里滚汁,这是最考验厨师手法的环节,滚汁而非浇汁的豆腐出品时盖在八珍上面不能有裂口,纵使蟹黄、鱼肚、海参、干贝、扇贝、虾仁、鱿鱼、鸡肉这八珍烧制的再精妙也只能给豆腐作配。

同时期天津短暂出现过一家黑蒜子餐厅,为天津留下了另一道代表性流行菜:黑蒜子牛肉粒,而这次津厨取材的出处远至南洋,黑椒底口来到天津融入了更多甜度和黄油香,颇有公馆私厨之风。



人多了,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再多点几个菜。

晚清之前,天津本地饮酒习惯与津菜的起源一样受江南的影响,饭馆售卖的都是黄酒。晚清之后本地高度烧酒开始流行,主打一个清冽甘醇,用于衬托津菜丰富但不张扬的味型体系,用今日的白酒分类定义归于大曲清香,并有衍生的高度露酒远销南粤。至于现在有些知名度的本地低度浓香和北派酱香,已是上世纪50年代之后的计划经济产物了,不能奢望与津菜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有酒必有下酒菜,最富盛名的一道便是蒸羊糕。绝大多数人认识这道菜是因为相声《报菜名》,第一个报出的菜名自然家喻户晓,却很少有人知道这是一道温润醇和的凉菜,与本地白酒的清冽相得益彰。与之呈菜思路相同的还有一道肝泥,同样的温润、同样的本地化调味,但骨子里的西餐基因一点也掩盖不了,有的餐厅干脆会带面包片一起上桌,你按中餐习惯叫凉菜也行、你按西餐习惯叫前菜亦可。

满满一桌菜,只要食材足够丰富、味型搭配合理就没大毛病,这时便可放松下来,试着点个本地时令。春季伊始,渤海的开凌鮻上市,一条6斤以上的鮻鱼仅可以出两份白蹦鱼丁,很多人称之为津菜中的昆曲,暗合曲高和寡之意。在烹饪过程中的所有加法,最终都呈现为对食材的动物性做减法,这是白蹦鱼丁的清鲜奥秘,也是北方菜系不多见的价值取向,而蘸不蘸虾油,又可以让你快速区分硬核老客和品鉴新手。

白蹦鱼丁,将奶、蒜、河鲜巧妙组合在一起
这种定式与前面提过的奶全爆也是保持一致的

百年之前对于极致清雅的追求,放在现今精致餐饮的视野中看也毫不过时,正是这些菜品,培养了一代代新手食客成为传说中的卫嘴子。对于海产食材需要在多大程度上赋味,津菜给出观点有点刁钻。有味使其出,当然!无味使其入,未必!付出了精力、投入了时间的复杂烹饪,出品的目的仍在于留白;同在海边,我们也不和其他南方菜系比拼从上岸到上桌的效率,我们要的只是食客从参与感到仪式感的从容体验,在这样的场景中,所谓“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只是夸张的噱头,并非受欢迎的生活态度。

夏末入秋,旧时院里的男孩们往往热衷于逮蚂蚱,回到家直接烤熟泡到酱醋汁儿里,好吃的嗦啰手指头;而精选担子沟带籽的蚂蚱油炸,高温入葱蒜酱醋浸烹,则是天一坊知名酒饼菜,留下过“烙饼炸蚂蚱 – 家 (夹) 吃去”的歇后语,至今仍是不少酒友的心头好。待到隆冬,有人等到了银鱼紫蟹锅,有人等到了罾蹦鲤鱼,有人则等到了烩素冒。

鉴于现在冷冻技术发达,前两者随便什么季节都有人售卖,咱们只说这个便宜的素冒吧,再回到粗料细作这个特点上。津菜对高档食材的烹调,不乏内敛之案例,而对于廉价食材,也不缺礼遇和重视。素冒是豆子榨出豆浆后的残留,蒸制成饼,切条入豆油炸制,仅为冬季独有,家常做法是借浓郁豆香和油感来熬大白菜吃。在菜馆里,素冒通过复炸卸去油感,用腐乳和高汤入味,佐以青韭白、黄瓜、木耳。同样的味型、同样的辅料,本可以出一个高档菜肴“烩滑鱼”,现在主料换成素冒,辅料价格会比主料价格还高,面对的食客群体还是那个群体,也算是独有的小乐子。

既然人多,仪式感必不可少,我们可以从文化代表性、视觉美感度和江湖地位这三个方面来盘。在遗失的津菜传统中有一个讲究叫“必整必熟”,由于鸡、鸭已成为日常食材,在大众消费者眼中做的再整也不值钱,因此被要求最多的是鱼类的有头有尾。

天津的北大港旧时河网密集,有多个入海口,咸淡水域的鳜鱼品质上乘,与西餐富含奶香的白汁相遇有佳偶天合的曼妙。夏天适合一道“波兰煮鱼”,奶香中复合明亮的酸感,搭配有明显矿物感的白葡萄酒格外开胃,冬天则换成“奶汁焗鳜鱼”,焗菜保温的特性和土豆泥带来的碳水满足感,特别适合一场漫长的烈酒局,四十度的洋酒是本分,五六十度的白酒亦不失本分。

如果追求赏心悦目,众望所归的可能是那道“八卦鱼肚”。1987年群星杯津菜烹饪大赛选出了捧杯大菜十个,  八卦鱼肚就列位列其一,河鱼的腻子、海鱼的肚, 这最经典不过的河海二鲜搭配,  上屉蒸出来的是当时津菜复兴的殷殷厚望, 归结到口感,离不开“软糯松泡、荤润味厚”这八个字。

扒海羊大约要1500元人民币一份

同类的造型菜还有雨打芭蕉、一品豆腐、扒全菜等等,视觉效果都不错,选一个即可,如果点多了,难免味型重复、审美疲劳。可能你已猜到,我既然聊到了江湖地位,那着笔的最后一个菜肯定是“扒海羊”;可能你猜不到,我并不会谦虚的在这道“清真第一大菜”前面加上“天津”或“北方”这种限定性词语。在这道菜里,我们探究的不仅是食材、技法抑或消费感受,还有自己面对美食的认知力。

从何时起,我们口口相传的清真美食只局限于“鸡、鸭、鹅、牛、羊、驼”等陆地食材,而忽略了江河湖海?又是从何时起,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清真消费需求较多的北方,而对南菜北传的影响开始视而不见?

庆幸的是,1922年爱因斯坦路过上海在一品香餐厅吃过的压轴大菜,我们今天在天津依旧可以品尝,回味那些被岁月精心调理过的故事。


喜欢本文,推荐您阅读同系列文章 路边塑料矮凳上吃松鼠鳜鱼,美味的哲学在天津 贵阳食物的四重空间巴别塔(附贵阳土著推荐的好吃餐厅) 以及 美艳无双的南宁,吃得像一只与东南亚味道恋爱的蜜蜂(附本地土著推荐的好吃餐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