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的果敢与聪慧
大家好,我是头像机枪一样秃秃秃秃的排稿少女梦小二。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当中,志愿军和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之间的武器装备差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在地面战场上,“联合国军”对志愿军最大的优势,就是其拥有大量的坦克装甲车辆。
▲抗美援朝战争当中,美军装甲兵嚣张的
给自己的坦克涂上了虎头图案
同美军相对,即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后期,志愿军的坦克部队虽然已经可以打出一两次优秀的战斗了,但就整体数量而言,还是处于劣势。
▲志愿军传奇的215号坦克
因此,在整个战争过程当中,许多志愿军部队,还是要依靠自己的血肉之躯同美军的装甲部队斗智斗勇。
说起步兵打坦克的原则与方法,相信很多军事爱好者都能泛泛的谈上几句,比如“要切断敌人步兵和坦克之间的联系,将坦克孤立起来打击”、“要利用坦克的死角发动攻击”等等……
不过虽然步兵打坦克的基本原则向来比较清晰,听上去好像挺容易,但是真到了战场上具体怎么实施就十分考验具体实施者的水平了。
敌人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随便被切断步坦之间的联系呢?敌军的装甲部队,是高度灵活机动的,靠步兵的两条腿和人能扛得动的武器,又如何把这些带着枪炮的“铁疙瘩”给逼入“绝地”呢?
▲行进中的“联合国军”纵队
1951年2月12日,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东线战场上至关重要的“横城反击战”正在激烈进行当中,这一天,志愿军第39军步兵349团8连在一个名为“鹤谷里”的地方以西准备停当,他们的任务是在这里阻击南逃溃退的敌人。
▲第四次战役经过要图
在介绍战斗的经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眼当地的地形,一条公路沿316.3高地脚下通过,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有一个十分靠近公路的山体突出部。
▲鹤谷里西部署图
根据当地地形和任务情况,349团8连做出了自己的安排。
首先是抽调战斗骨干,组成了专门的反坦克班,这个反坦克班,由从全连抽调的6名具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战士组成,这6个老战士,又细分为两个反坦克战斗小组。
为了打击敌军坦克,8连为反坦克班的战士们配备了6根爆破筒,12枚反坦克手雷,这样的配置,虽然从数量上来说还算够用,但是从质量上来说就十分的基础了。步兵打坦克的利器,反坦克火箭筒和无后坐力炮,当时8连的战士们一个也没有……要想用这些爆炸物击毁美军坦克,就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战斗素质。
▲志愿军无后坐力炮射击
可惜当时8连没有这种武器
这也是为什么8连精心挑细老战士执行该任务的原因。
被选中的6名老战士,无疑都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临危不惧,胆大心细的优良心理素质。
反坦克手如果心理素质不过关,那么在重达几十吨高速冲击的坦克面前,很可能就被吓傻了,胆子够大,但如果心不够细,那么很可能就掌握不好出击的时机。
▲想把爆炸物扔到这个玩意上还是有些难度的
之所以选择6人组成一个反坦克班,3人组成一个小组,也是因为反坦克作战战机短暂,人员必须干练的原因。
这里再额外介绍一下爆破筒,按定义来说,“爆破筒”本质是一种“制式直列装药”,说白了就是用钢管装着的“一串炸药”。以后来列装我军的“59式爆破筒”为例,它的外壳为无缝钢管,内部装有13个压制的TNT药柱,筒体一端有螺纹,可以和另一节爆破筒拧在一起。这个设计,明显是用来爆破静态目标有优势。
▲爆破筒结构
比如在破障作业中炸开敌人的铁丝网、鹿寨、地雷阵等障碍物,用它来爆破坦克其实并不是很适合。
爆破筒一般只有在敌人坦克的履带,发动机盖等部位爆炸时才有比较好的效果,可将圆圆的竹竿一样的爆破筒从隐蔽的位置准确的扔到敌人坦克的要害部位,并将爆炸时机控制的恰到好处,又谈何容易?
▲美军练习爆破筒破障
1951年2月12日17时 敌人向南逃跑,为了探查前方道路的安全性,敌军派出了一辆坦克打先锋,这辆打头的坦克驶至我反坦克班阵地前沿之后,反坦克班班长立即率领反坦克一组出击爆破,不过可惜的是,由于敌军坦克发动机马力大,速度快,反坦克一组的尾随爆破计划没有成功,敌军坦克迅速闯过了伏击阵地,走远了……
在第一次出击失败之后,反坦克小组的战士返回待机阵地,继续隐蔽,出人意料的是,之前那辆没有被我军炸毁的坦克在大约10分钟之后,又开回来了!
敌坦克驶回,在距离我军阵地四、五十米时,反坦克班班长做好了出击准备,在敌坦克距离仅数米时,8连反坦克班班长突然跃起,将爆破筒插入敌坦克左侧主动轮和履带之间,将其履带炸断,车辆瘫痪之后,坦克车内的敌军坦克兵跳车逃跑,随即被我军乱枪击毙。
▲志愿军一次打坦克战斗的留影(资料图)
将探路的敌军坦克炸毁之后,又过了一段时间,敌军南逃部队的先锋,分乘6辆汽车,在两辆坦克的引导下,沿公路开进,这次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8连决定采用“以车堵路”的战法,即用猛烈的火力,将敌人的汽车与坦克击毁在道路上,让它们变成一堆堆的“铁疙瘩路障”彻底挡住敌人主力的通道。
▲美军行军纵队
在叙述接下来8连的阻击战斗之前,让我们把视角跳出反坦克班,从整个8连的角度看一下战场,在之前的部署当中,8连是这么安排兵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