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
KMCenter分享知识管理的现在和未来,与你同行在知识管理路上!有KM问题,问KMCenter!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

为什么你的记忆力不好:看许多书、听许多课、记许多笔记,最后却记不住?

知识管理中心KMCenter  · 公众号  ·  · 2017-08-15 21:11

正文


为什么某些职业经理人可以做各种类型企业的CEO?


不论这个企业是生产汽水还是电脑,发射火箭还是制造鞋子?




许多热烈、真诚的讨论到最后一想:讨论的根本不是一个事情,也许你们仅仅是在说同一个词,但这个词是什么其实你们各有理解。


许多人总说自己记忆力不好:看了许多书、听了许多课、做了许多笔记,最后却记不住?


那些一眼看透事物本质的人是如何做到的?这种能力一定不是天生的,那是怎么来的?


为什么总有人做出超出我们预期的创新,让人感觉那么巧妙并且靠谱,为什么你没想到?

01

2016年11月9日下午,第72期“朗润·格政”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举行,林毅夫和张维迎在北大的朗润园来了一次辩论,许多人说这个辩论可能会被写入历史。



他们辩论的主题是啥?

产业政策!

两个人吵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关于具体辩论的是是非非我不懂,但从辩论中看他们两个最初的发言很有意思:


林毅夫的发言:


林毅夫: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国发院朗润格致举办这一次的讨论会,我要特别感谢张维迎教授,我们两个人是30多年的老朋友了,秉持中国知识分子对学术研究,对国家发展的这种责任感。我们各自把看法毫无保留地提出来。我们两个人可以说是做到不同而和,因为我们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对于学术又是非常认真的学者。因此有不同的看法就讲出来。我想也只有这种非常直接的针锋相对的讨论,大家的学术才能够进步。我也非常感谢我们媒体跟学术界对我们不同看法的关心。当然大众传播当中,有时候传播会有一点刻板化,会有一点卡通化。我们两个人是有很多共同点的。但是在卡通化,刻板化的流传过程当中,在很多东西在网上,说是我讲的话我都不相信。因此我很相信今天有机会,两个人面对面,有那么多学界、媒体、网上、网下的朋友,让我有一个比较好的机会阐述我的看法。我想谈论的标题是“产业政策与国家发展”。我想从我这几年来一直推动的新国际经济学的视角来谈谈我的看法。


在准备这个报告的时候,他们给我一个任务,你先讲你的看法之前先定义一下什么是产业政策,我想定义是非常重要的,不然会各说各话,谈论过程当中就没有激情。根据我自己的定论,以及我在国际上参加各种学术学会大家普遍统一的定义。产业政策是指中央或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某种产业在该国或该地区的发展而有意识地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措施包含范围非常广,像关税保护、贸易保护政策,或是税收优惠、各种补贴,比如说像土地、信贷的补贴,还有像工业园、加工出口区,还有一些对研发的补助,尤其是研究的补助。另外有些国家为了发展某种企业,给到我们企业垄断权利,或者你要进入这个产业必须有特许,等于限制竞争,让这个产业有比较高的利润。有时候政府也可以用采过的方式,对些新的产业,只要你研发出来,就可以比较快地规模化生产,提高竞争力。还有一些强制规定,像现在大家讲要绿色发展、节能减排。在美国规定2020到2025年的时候,石油当中必须用低碳的有机石油的比例多少,这时候诱导新的能源产业的发展,这些都是产业政策的表现形式。

......




张维迎也是这么干的,他演讲开始:


“首先澄清两个基本概念。


第一个是关于产业政策的含义。我理解的产业政策,是指政府出于经济发展或其他目的,对私人产品生产领域进行的选择性干预和歧视性对待,其手段包括市场准入限制、投资规模控制、信贷资金配给、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土地价格优惠等。


这里的关键词是“私人产品”和“选择性干预”。政府在公共产品上的投资不属于产业政策,尽管对什么是公共产品,经济学家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普遍性的政策也不属于产业政策,如统一的公司所得税不是产业政策,但扶持性的所得税减免属于产业政策。专利保护是知识产权问题,不属于产业政策。地区政策也不属于产业政策,尽管经常与产业政策伴随。”


林毅夫对产业政策的定义太宽。按林毅夫的定义,几乎政府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产业政策,批评产业政策就等于否定政府的作用,就是无政府主义者。这不利于问题的讨论。



02


传统的心理学认为,记忆可以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而短时记忆就是那个七加减二的原则。长时记忆才是人类最大的硬盘,几乎可以储存一个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不会出现硬盘不足的问题。


简单说,长时记忆又可以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景记忆就是跟事情发生的环境紧密联系的事情的记忆,记住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的特定事件。这类记忆大部分人都有体会,譬如一个事情过去很多年了,具体说过的话可能都忘了,但还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下午,在一间贴满了报纸的房子里,那个美丽的姑娘balabala"


著名学者汪丁丁说了一个他关于情景记忆的例子:


我年轻时(1971年的某一天)在月坛公园晨读,突然从浓雾里显现出一位老人。他坐在我旁边,闲聊了一会儿,临走时告诉我一句话。晨读的内容早已忘记,但老人的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但我们大脑中没有那么多情景,大部分记住的还是一些事实、概念、定义、定律、框架结构模型等的文字性的内容(被称作语义),我们在学校学的也大部分是这种内容,这种记忆被称为语义记忆。




但这些内容是如何被记住的呢?在语义记忆里面,最被熟知的有2个模型,第一个叫语义层次网络模型,类似于上图这样的。


这个模型将概念按照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织起来,构成了一个有层次的网络结构,即是分级存储的。根据模型的经济原则,每一级只存储该级概念独有的特征,比如“鸟”这一级概念只存储“有翅膀”、“能飞”、“有羽毛”,而并不存储“能呼吸”等所有动物共有的特征。如果需要从语义记忆中找信息进行判断,只用沿着连线进行搜索。例如要判断“金丝雀是鸟”这个句子,只用提取“金丝雀”这个概念然后沿连线往上级层次寻找“鸟”的概念,如果找到这个概念,则判断为“是”。


这个模型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是如果我们判断”麻雀是鸟“比”麻雀是动物“更快,因为动物比鸟高了一级存储。但缺点是在判断“麻雀是鸟”和“企鹅也是鸟”时,前者更快,但其实他们是在一级上,这个模型就不能解释了。


进一步的研究就发现人们记忆和提取知识的时候,除了层次性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联系的强度,日常或者工作中这种使用频度越高(从小我们就知道麻雀是一种鸟,但只在动物园看到过企鹅,前者的频度更高),强度则越高。而强度越高,反映越快。这就是长时记忆里面的另一个模型:激活扩散模型,示意是这样子的:




说半天上面的内容是想跟大家说:


人们在记忆的时候,要想记得住的话是按照概念的形式进行的。所谓的知识体系也是概念的关联。


另外,心理学的实验和研究都揭示出,高手跟新手的区别是,新手脑袋里存储的更多的是现象和零散、片段的知识,而专家的脑袋里更清爽,因为他的头脑中知识存储的方式是概念和观点、更大更抽象的概念和观点。他是从上到下的存储和利用,而新手则相反。

新手这样记忆

专家的记忆

可以看出来的区别是:专家记忆的概念层级更高而新手概念的层次较低!

从上面可以看出,概念对于记忆、知识体系都是基础的要求。

03

小明写的《我的理想》作文:


虽然我才上二年级,但一定要好好学习。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买得起变形金刚、乐高的玩具,这些玩具都很贵,我妈不舍得给我买。


然后玩具买多了,得有地方放,我们家租的那个房子根本装不下,那就得买个房子。最好能买个像小丽他们家那样上下3层的房子,还要养一个小狗。


妈妈不在家的时候,爸爸总爱看那些穿带翅膀衣服的阿姨。将来找女朋友我也找那样的,我们班的小花长的太胖了,一点也不好看。


老师的评语是:写的好,金钱美女,老师也喜欢!


当然如果说喜欢金钱和美女有点政治不正确,更文艺的说法是事业和爱情。这其实是一个笑话里面说的。


金钱、美女、事业、爱情都是概念!

04


1970年代末,上海市除了国有集体的企业,还有150多种其他的经济形式,譬如裁缝店、刺绣店、农村有自留地和自留畜、修鞋、补锅、修自行车、杂货店、饮食摊等形式。


如果我将这150种都列出来,估计大家都会晕。怎么能更快、更明确的去理解这种经济形式呢?


容我画个图:


裁缝店和刺绣店、农村的自留地有什么共性的东西呢?他们都属于“个体手工业”;


修车、补锅、修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他们都属于服务性的手工业,一般不是为自己做,是别人拿过来车、锅和鞋,手工艺人用自己的技能为他人服务。


杂货店和饮食摊更多的是一种商业的买卖行为等。


这样子就会形成下面的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第三级的经济形式进行了分类,并归纳出了各类的特性:个体、服务、商业,这是一个层面的概念化


那这150多种合起来该叫什么呢?更进一步的概念化,其实他都属于城乡劳动者的个体经济形式。就如下图:


从150多种具体的形式,到三种类型,再到一个名词,这是一个不断分类归纳概念化的过程。


从理解的角度看,现象总是丰富多彩而且杂乱无章的,经过分类归纳成相应层级的概念,我们能够真正看清楚事情的本质从而把握深刻规律。同时,经过这样的分析,也更容易记忆。


那些深刻的人们,大都是你还在观察不同层级的现象时,他已经在自己的大脑里经过处理,达到了概念的层面。所以他总比你更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更加游刃有余。


插一句说,上面那个例子其实是1979年11月6日上海的《文汇报》上某新闻里的一段话演绎而来。

05

每一个小孩大都在开始学说话不久学会“妈妈”、“爸爸”,这更多是一个音节。


母亲和父亲则是一个概念,他的妈妈爸爸是他的母亲和父亲,但抽象成一个概念(在《辞海》中的“父亲”的解释是“有子女的男子是子女的父亲。”)理解母亲和父亲估计要到具备较强抽象思考能力时才能明白。


概念是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形成的。所以掌握了概念也就有了对于事物最本质的认识。德国工业标准2342将概念定义为一个“通过使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性的思维单位”。通俗点说,概念抽取了事物的共同性,这个共同性是它跟其他事物区别的根本。


譬如“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的核心共同性是“三角形,其中有一个内角是直角”,至于三边的长短及其他两个锐角的大小是想等的还是不等的,都是特殊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属性。


关于概念的本质,有许多资料可以看,有兴趣的可以查一下。我们有一个简单的模型测量是不是真正掌握一个概念,包括是什么、如何做、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用,同时加上NO(不是)这个层面。


举个例子,你仅仅知道什么是知识管理还不算掌握,还要掌握什么不是知识管理,只有这样子才能区分出KM与人力资源、与档案管理、与文档库等的区别,才算有点明白。


掌握概念可以让你更深刻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可以使我们能够抛弃现象把握核心,可以在不同层级的概念上思考问题从而产生创新。

06

2016年10月份,微软亚洲研究院发布了微软概念图谱(Microsoft Concept Graph)和 概念标签模型(Microsoft Concept Tagging)。



他们的研究人员认为,虽然现在的人工智能可以战胜李世石,但其学习能力以及完成一般任务的能力可能都远不及一个三四岁的儿童。因为在一个封闭的领域(譬如围棋),人工智能可以很牛,但对于一般化的领域,由于AI欠缺通常的“常识”,所以咱们普通人认为自然而然的事情,机器也无法做到。


如何逐步实现机器智能,微软亚洲研究院给出的答案是“常识”,常识是理解是万物的基础。人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对世界的认知),学习作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可让我们上学之前就已知道“西瓜是甜的水果”、“水是液体”等基础概念,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长,这类并不属于某个细分专业领域的开放性常识也在不断增长。


微软亚洲研究院这次做的事情就是让计算机“懂得”这些常识性概念。为此,经过六年的研究微软为 Microsoft Concept Graph 收集了超过 540 万条概念核心知识库。除了“建筑”、“诗人”等这类通用知识库外,还包含数百万比较生僻的长尾概念,如“抗帕金森治疗”、“名人婚纱设计师”、“基础的水彩技巧”等。与此同时,MicrosoftConcept Graph 同样包含了大量数据空间(每条知识概念都包含一系列的实体或者子概念,例如“太阳系”底下可能就会包括“水星”、“火星”、“地球”等等)。”


机器在理解开放性的日常的概念,你该怎么办?


专业性、复杂的概念也许才是你的优势所在。但你真的理解你领域内的核心概念了吗?(完)


(本文作者为知名知识管理专家、《你的知识需要管理》作者田志刚。您可通过微信号:511956894与他联系或加入他的【二班】)该文内容是《如何成为专家》的素材,将来详细的内容(包括案例、方法和工具等)会放到书里面,这本书估计要2017年出版。

如果感觉有启发,用苹果手机的宝宝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就可以支持作者:

有用课程,请关注KMCenter

讲座:互联网下的高效学习方法 / 个人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结构

【企业KM】如何做好企业知识管理实施规划?/   “互联网搜索信息和知识技巧”

重听仅39/课,199元加入【二班】可听全年

欢迎加入【二班】

汇聚追求卓越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们,以《你的知识需要管理》、《如何成为专家》为基础提供元知识的二班】诚邀您的加入

一年内在线讲座免费听、与田志刚老师直接交流、精英同学思维碰撞。加入请点击这里了解相关介绍,199元/年,意向者可联系小k个人微信:511956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