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余晟以为
我是这么以为的,当然你也可以那么以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小众软件  ·  双引擎开源 AI 项目:让 ... ·  2 天前  
小众软件  ·  RMVA 在 Steam ... ·  2 天前  
发现新西兰  ·  突发:大S流感去世,年仅48岁 ·  3 天前  
小众软件  ·  用空气传输文件 · 续 ·  4 天前  
小众软件  ·  这些值得一看的软件|但不一定有用[250201]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余晟以为

德国生活点滴:种族歧视比你想象的要负责(续)

余晟以为  · 公众号  ·  · 2024-05-01 06:08

正文

上文( 德国生活点滴:歧视比你想象的要复杂 )我列举了一些种族歧视现象的亲身经历,引发了许多读者的讨论。但是让我略感遗憾的是,许多人大概没有注意文章的标题,没有觉察到关键是“比想象的要负责”,所以直接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论断。
我的本意绝不是强化已有的简单粗疏的刻板印象,而是希望让大家知道,种族歧视这回事,有许多的侧面和细节。了解这些侧面和细节,有助于我们形成更立体的认知。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内容,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种族歧视是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歧视。
许多人都知道,“歧视”的英文是discriminate,准确的意思是“区别对待”。既然要区别对待,就自然首先必须有办法区分。目力所及,似乎没有人愿意“区别对待”与自己完全同样的人,而总是要先找出一点区别来,再实行区别对待。
所以,种族、口音、家庭出身、经济能力等等各种因素,都可以成为“区别”的指标,由此催生出区别对待。在这些因素当中,种族大概是最容易识别的特征——判断口音需要等对方开口,家庭出身、经济能力等等因素就更是要全面接触才可能了解。唯有种族,具体来说,绝大多数时候是相貌和肤色,是可以远远一眼就望见的。
也恰恰是因为这个原因,种族歧视特别容易引起反感。
这些年来,我得到的一条重要的生活经验是,如果你希望指出对方的问题,但又不纯粹是为了激怒对方,那么最好不要归因为一些木已成舟,对方无法改变的因素,否则对方多半会恼羞成怒。
举个例子,你觉得某人的口语表达还可以更好一点,完全可以直接给出具体的建议。但是如果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来的人就是口语差”,或者“个子矮的人就是没自信心来表达”,那几乎一定会制造矛盾。因为“口语表达”是可以改进的,加以锻炼将来肯定更好,而“不发达地区来的人”和“个子矮的人”就像烙印一样,是无法摆脱的。这种话说出来,对方哪怕有意愿改进,也会觉得无奈甚至恼怒。
种族歧视也是这样,“种族”同样是一种烙印,是无法摆脱的。所以当对某些人的判断与种族挂钩的时候,他或她必然感到无奈甚至愤怒。况且老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万,千奇百怪”。哪怕是同一个种族的人,也可能在肤色、相貌之外完全找不到相同点。先入为主地用种族去对其他人下判断,无论是从情感反应上,还是从逻辑上,都是站不住脚的。
更何况,歧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似是而非”的逻辑来构建自我优越感、贬低对方,虽然经不起细致考究,但生命力异常顽强。以我之前举的“下江人”为例,之前四川人用“下江人”贬损江浙地区的人,认为四川物产丰饶生活舒适,在上海开埠,经济明显发展之后,“下江人”这个称呼仍然可以人自我优越感——我虽然没有那么多钱,但我占据了上游优越的地理位置,下游的那些生活我不稀罕。

事情到了这一步,你当然可以称呼它为“固步自封”,但“固步自封”也能自成一体、怡然自得,长期维持自己的心理优势。

破除种族歧视需要刻意训练
有许多人说,既然种族歧视这么糟糕,那么我不去多种族的区域生活,就和本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没有问题了嘛。
不幸的是,这大概是不可能的。没有种族的区别,还会有其他的区别,比如上面说到的口音、家庭出身、经济条件、学历等等,这些区别都可以构成歧视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虽然如今的国际大环境日趋保守,但全球交流的重要性仍然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全球交流,就必然意味着要面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能不能平等对待所有人,同时平等对待自己,这其实是需要可以训练的。
我直到前几年才意识到,中文里“老外”这个词,是很特殊的。提到“老外”,大家想到的多半不是日本人、韩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而是欧美白人。如果提到欧美白人之外的外国人,一般需要给“老外”加上特别的限定词才可以。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我们许多人潜意识里,“欧美白人”是高人一等的。这不是现代才有的观念,实际上自晚清以降,许多人就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欧美白人高人一等”的概念。
1903年,中国学者蒋智由发表了长篇论文《中国人种考》,这堪称中国第一部有分量、高水平的民族史研究作品,其中写道:
我种人于上古四千年前,世界草昧,舟车未兴而超越千万里高山、崱屴、沙漠出没之长道,以开东方大国,是则我祖若宗志气之伟大、性质之勇敢为何如?而其事业之雄奇又直为他人种之所无,足以鼓舞我后人之气概者,抑又何如也。
为了增强民族自信心,蒋氏必须“找到”本民族“西来”的起源。换句话说,“我种”虽然不敌纯种欧美白人,但比其他种族还是相当有优势的。
这也是当今许多人内心的潜意识,面对白人和面对其他人,心里总是有微妙的差别——不光是别人,我自己也是这样。
我还记得刚来德国的时候,有天傍晚带小朋友出去散步。回来路上,看到路灯下,一个带小宝宝的德国妈妈,正费力地尝试穿上背宝宝的背带。光线比较昏暗,背带又需要在身后扣好,她尝试了几次都不成功。
怎么办?我应不应该去帮忙?
如果换做同胞,或者亚非拉的人,我一定毫不犹豫出手相助。但是看看这个妈妈,金发碧眼、肤色白皙、身材曼妙,我要不要去帮忙?人家会不会有什么别的想法?
正当我在犹豫的时候,一个看起来来自南亚的小伙子毫不犹豫走上去问她是否需要帮助,得到应许之后大方出手,帮她扣好了背带,然后两个人微笑道别。
这个画面给我印象太深了,之后我总是在想,本来是这么正常的一回事,为什么我竟然会先入为主有心理负担?我的答案是,这是潜意识在作怪。
一旦想明白了这一点,后续我就有意识地训练自己:遇到白人,不必高看一眼,真诚大方与人交流即可;遇到非白人,也不必有什么优越感,更不要使用“阿三”、“棒子”之类明显具有歧视性的称呼(虽然在许多同胞中间,这很常见)……久而久之,我感觉自己心态平和了许多。
当然,有人会问,自己心态好有什么用?“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向沟渠”,人家就是不喜欢你,有什么用?
按我的经验,确实是有些人有严重的偏见,你怎么打交道他都是冷眼相对。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对待你,是“从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如果始终保持坦诚、大方、平等的态度,是可以赢得许多人的平等和尊重的。

这就自然引出了我的下一个话题:交流是破除种族刻板印象的唯一途径。

交流为什么重要?因为它把各种细节逐渐呈现在你的眼前,由此可以修正自己之前的刻板印象,也就能消除大部分的歧视。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交流”,而不是“阅读”或“思考”。阅读、思考之类很重要,但缺乏对方的反馈,没有“不得不听对方说”的压力,在破除刻板印象时并没有太多效果。
尤其是在这个社交媒体泛滥的时代,物理上许多人似乎生活在同一时空、同一地点,但社交媒体让他们的心智模型处于平行宇宙,互相之间完全没有交集,就更谈不上交流。
前几个月我恰恰遇到了这方面的一个小例子。那是在某个俱乐部认识了几位国内来的留学生,有一次大家说要去哪里聚会,他们一口咬定“市中心的八月广场”,弄得我一头雾水。说到最后,我才明白,他们说的是“奥古斯都广场”,他们都说“啊?是这样吗?但是我们一直叫他八月广场呀”。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