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祖全,信念医药,商务管理副总裁
蒋璐,暖哇科技,带病体保险部总经理
张卓敏,北京圆心惠保科技有限公司,医药创新总监
刘博锋:
对于整个CGT行业定价很高,怎么考虑对于患者而言的接受度?
谢祖全:
血友病基因治疗产品在美国350万美金左右,最长疗效有9年的数据,如果合计每年凝血因子的费用支出,基因治疗产品大大节约了患者的总支出并展现了巨大的价值利益。对于基因治疗产品除了疗效和价值之外,企业定价也会考虑患者数量,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成本,由于综合成本比较高,未来需要有商业保险、国家保险多方参与进来。
刘博锋:
未来会考虑增加医保吗?
谢祖全:
在积极和国家部门沟通,如果30万的水平估计没有哪个企业的成本可以覆盖到。基因治疗的疗效是很多年的,不能用一年来衡量。
刘博锋:怎么平衡医院的诉求?怎么看待市场定价?
张卓敏:
关于定价的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提供一些想法,第一、如果通过DTP药房来销售,药企与药房直接签订供销合同,去除了很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且药企相对占据主导地位,可以降低铺货成本,降低部分定价压力。但另一方面,由于本身工艺制备、个性化定制等原因,此类产品的成本无法降到类似其他常规药品的水平,所以价格不会太低,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后续上市后营销策略和同类竞品的定价来综合调整。
刘博锋:定价不符合大部分患者的支付能力,有哪些新的模式可以帮患者提高必需药品的支付比例?
蒋璐:
业务针对罹患疾病的人群,发现过往更多是围绕健康体做服务,而患病体市场空白,商保是很好的手段。一是传承,“百万医疗”当年的效果值得效仿,二挑战,商保更多解决健康状态下的,保险公司后续会遇到很多挑战,过往经营在健康人群发病基础上,而对带病人群是空缺的。目前在做的带病保险,包含特药,未来可能会是新的思路。“质慧保”,质子疗法。新的形势逐段涌现。目前拓展纯商保形式就医,但是初期阶段,也一直在不断研究新的方法,争取新的突破。
刘博锋:如何对待解决患者的高期待值问题?
谢祖全:
基因治疗国外目前有新的支付方式——按疗效付费。目前有好几个基因治疗的产品采取这种方案支付。
张卓敏:
可以针对部分疾病,可以联合多家药企与保险公司共同研发一款针对疗效和病程进展的保险产品来平衡患者对药品疗效的担忧,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和保险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疗效保险,去分担患者的支出,当然无论哪种方式,为了做出更好的产品相应的数据共享必不可少。当然圆心由于有自营的药房,可以为药企的患者提供全方位患者管理服务,特别针对细胞或基因疗法这类需要特殊流程的治疗手段,患者的全病程陪护和管理服务将会极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提高患者获益。
蒋璐:
一种是疗效险,三方参与,药企、保险公司共同对标,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信心,也能帮助药企更好的推广产品。另外一种是意外险,准确来说是手术意外险。联合保险公司针对手术过程中的意外进行保障,通过这种保险帮助患者兜底。
刘博锋:面对新药层出不穷的趋势,以及医保控费,商保压力更大,在这种情况下,怎么看待未来的结合?
谢祖全:
基因治疗产品目前上市不多,刚上市靠商保更多,但未来最终还是希望国家医保一起来承担,从长远来看,希望一起努力能够有机会按疗效付费在医保端执行。另外现有普遍较贵基因治疗产品较贵的原因是因为都针对罕见病,未来常见病的基因治疗产品,成本不断下降,相信是能走到医保范围的。
张卓敏:
药企的药物研发之初就要考虑后商业化后的市场和营销策略,包括是否直接冲击医保还是通过商保的方式来先行,这些都是需要综合考虑的。另一方面对于IGC的产品,个人认为短期内利用商保来提供更好的支付支持,是更现实且有效的手段。通过参与不同商业保险来获得叠加赔付,再加上药企一定程度让利活动,是可以让患者能够销售先进疗法的获益,分散患者的支付压力,让高价值药品快速在市场上落地并抢占市场。
蒋璐:
阶段形式变迁,过往的形势在现阶段不能高效,认为未来能够有新的阶段形式融合,新的发展形势是必然的。医疗改革压力之下,药企医院保险的融合是趋势,精准模型定价,性价比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