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市界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网  ·  “聚餐不得用四季豆”,网友吵翻了 ·  昨天  
中国新闻周刊  ·  突发!6人死亡 ·  昨天  
半岛晨报  ·  定了!大连市教育局刚刚公布 ·  昨天  
新华社  ·  高考时间,定了!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市界

150周年诞辰当天,孙中山是如何被家乡纪念的 | 说件事

市界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1-12 23:29

正文




文/张文政    图 / 李毓琪


2016年11月12日,孙中山150周年诞辰。


这一天,在他的故乡广东省中山市,从市区到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一路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位伟人留下的显明烙印。


衣钵


中山市民政局、青少年活动中心、城乡规划局等公共部门,都挂上了一条“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横幅。沿路公交站和绿化带的户外广告牌上,“弘扬孙中山精神,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与纪念孙中山有关的标语交替出现,旁边则印着历史教科书上那个广为人知的孙中山头像。




1925年3月12日,出生在香山的孙中山因病逝世,同年4月25日,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决定将香山易名中山,以示纪念。


在他诞辰150周年当天,翠亨村的孙中山故居门外,立着红底白字的两行大幅标语,上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大字,下边是“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络绎不绝的人们免费领票进入参观。


20年前,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师隋建国曾到这里参观。他发觉“中山装后身就是广东农民服,前身是英国的猎装”。“他(孙中山)把这两个合起来,他希望这两个简单一合,全世界两个最好的东西合起来就是中国想要的。”如今已是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隋建国告诉《博客天下》。



隋建国(右)


1996年底从孙中山故居回到北京后,他在1997年创作了雕塑作品《衣钵》,像征孙中山的革命意志,“把西方的现代科技拿过来,然后还要把中国的古老传统留下。”


11月11日,这件2.5米高的巨大中山装雕塑立在中山市博览中心的展厅中央,与每一个进场的人迎面相逢。这里也是当天开幕的“艺术未来·2016(中山)第三届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现场。


《衣钵》成了隋建国的成名作。一排五颗紧紧扣起的纽扣、笔挺严整的版式、坚硬冷峻的铸铝材质,透着一种威严。穿着时尚的年轻观者涌进来,场面顿时产生某种奇特的张力,他们围着瞧、绕着看,用手指关节暗暗敲两下衣服口袋,或驻足冥思、或交相议论、或径直走开。




隋建国则站在作品旁边,不时与不少慕名而来的艺术家、参观者合影留念。他解释了这个作品的创作灵感——中山装本是外来服饰,但逐渐物化为中国现代文化的标志,而后还经历过政权更迭,“文化大革命”后,中山装似乎也被作为封闭、保守、僵化和文化专制的象征。“中山装是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同时又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的感觉,事实上,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一件看不见的、笼罩在精神上的中山装,或激励、或束缚。”他对《博客天下》说, “我觉得它就像这一百年的历史了。”


符号


当孙中山被奉为伟大的革命先驱,“中山”也成为一个承其衣钵的复杂符号,被粘贴在世界各个角落。


近一百年,以“中山”命名的楼堂馆舍、城池亭榭、道路街区、学校医院几乎遍布中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广州中山纪念堂的建筑图纸被送往各地作参照,各地纷纷以建筑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中山路、中山学校、中山医院等等为名,就曾掀起一股近代中国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热潮。



在今天的中山市,不仅能找到中山公园、孙中山纪念堂、中山路,还能看到更多孙中山元素,比如孙文纪念公园、兴中道、兴华街、孙文中路、逸仙湖公园、辛亥革命纪念公园、博爱路、民族路、民生路、民权路等与之信仰和革命主张相关的概念。




身处众多“中山”符号之间,那些来到、离开甚至定居这里的人,或许恍惚中也会分不清什么东西真的被传承下来了。“只知道他是个伟人吧,革命者。”当地居民这样告诉《博客天下》。


为了更深入阐述“中山”这个符号的意义,已经举办了两届的国际青年艺术博览会,决定在第三届时用一场学术氛围浓郁的艺术展,用另一种文化的视角、通过艺术品的媒介审察孙中山的遗产、观照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时的中国艺术现状。 “除了纪念这位开启现代中国的先行者之一,也回应着对那个时代的回望和理解。”


“自斯时以降,中国人一直面对着一个如何处理‘中’与‘西’、‘新’与‘旧’的问题,这也似乎可以看成是中国近现代化以来所经历的所有社会问题的一个母题。”策展人吴鸿将本届艺博会主题确定为“际会与误读”。


“艺术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现代的文化变革的背景下,同样也是以西方艺术体系的‘挑战’和本土艺术样式的‘应战’表现出它的时代特征。”吴鸿告诉《博客天下》。


而在开幕式上发言时,吴鸿认为,孙中山和同代人通过毕生的努力与实践,把“民主”与“共和”的理念引进到中国,这位现代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促进了中西之间的理解与融合。




而中国的现当代艺术正是中国一百多年来历史的投影。“双方遭遇的过程中,彼此都在对对方的误读中不断地调校自身。”吴鸿说。


纪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新闻网  ·  “聚餐不得用四季豆”,网友吵翻了
昨天
中国新闻周刊  ·  突发!6人死亡
昨天
半岛晨报  ·  定了!大连市教育局刚刚公布
昨天
新华社  ·  高考时间,定了!
昨天
七台河网  ·  七台河水价调涨!优惠政策有详解
8 年前
禅茶一味  ·  【心言堂】等雪,等你,等花开。
8 年前
算法与数学之美  ·  Leibniz 如何想出微积分?(二)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