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TD北美留学进化论
关注托福/SAT/ACT/AP等北美留学考试,关心留学生的学业和生活。我们写有趣的推文、做有价值的产品、运营有温度的社群、出产原创的资料,还出版了几本备考书籍……所有这些,都只为帮助北美留学党更好的备考,欢迎关注和融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分析与开发  ·  为 DeepSeek 辟谣:五大误解与真相解读 ·  昨天  
麦音乐  ·  我看见许许多多他人的面孔 ·  昨天  
AustinDatabases  ·  ORACLE 最终会把 MySQL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TD北美留学进化论

花费百万留学后,我开始害怕成为普通人

TD北美留学进化论  · 公众号  ·  · 2025-01-09 21:00

正文


对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同学们来说,留学不仅是一次个人成长的机会,也是一个巨大的经济与情感投资。许多学生在留学过程中会遇到投入与回报之间的鸿沟。曾认为,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能,留学生活应该是一个丰收的果实。


然而,现实却有时给大家一个巨大的反差。在面对学术挑战、社交困境以及内心的焦虑时,“接受平庸”似乎成了大多数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付出与期望的巨大反差



Emily从小就有一个留学的梦想。家里并不是刻板印象中留学生的富裕家庭,但父母一直很支持她。 他们为Emily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包括卖掉家里的房产、调整生活方式,只为了让她有机会去美国。 记得那段时间,Emily几乎放弃了一切的娱乐,埋头备考,每个周末都在图书馆学习,父母不断地鼓励她,而她也深信自己能成功。


终于,Emily拿到了美国常春藤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她觉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未来的生活应该会顺风顺水。 然而,当Emily真正踏上美国这片陌生的土地时,才意识到自己对留学生活的期许,和它的真实面貌之间,差距有多大。


刚到美国时,Emily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课堂,期待着那些充满思想碰撞的讨论。第一堂经济学课,她坐在教室里,教授用快速的英语讲解,而她几乎一个词都没有听懂 小组讨论时,大家都在自信地交流,而Emily却因为语言问题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当她鼓起勇气举手时,结结巴巴的英语让她在一群流利的美国同学面前显得格外尴尬。 课后,她一个人走出教室,心 情异常沉重。 自己不仅学术上不够自信,语言上也落后于人,这种深深的落差让她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足够优秀,是否能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期望与现实的落差



在Emily心中,留学生活的核心是学术。 然而,美国的学术要求远比她想象的要高。 开始,Emily还天真地认为,凭借自己在国内的好成绩,应该能轻松应对这些课程。


然而,实际的情况是,这里的学术体系和国内截然不同,课堂不仅要求她理解知识,更要进行独立的批判性思考,提出原创的见解。 每一篇论文都是对Emily思维的挑战,几乎每次提交作业后,她都会收到教授关于“思考不够深入”的反馈。


有一次,Emily 为一门哲学课写了一篇关于自由意志的论文。在国内,她已经写了好几篇类似的论文,甚至为此获得过不错的成绩。她本以为这次可以轻松应对,毕竟这个话题她已经反复思考过,观点也十分成熟。然而,教授在给她批改后,写下了一句话: “你的分析过于表面,缺乏足够的批判性思维,观点没有深入探讨。”



这简短的一句话让Emily如遭雷击。她盯着那份被批得密密麻麻的纸,心里涌上一阵愣住的空白感。 她在国内的课堂上,曾因思维活跃和独立的见解获得过不少称赞,而这篇论文明明是她根据大量文献和深思熟虑写出的,怎么也没想到会被教授如此直接地批评。


她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疑问 :“我的思考真的不够深刻吗?难道我在美国的学术标准下,什么都不行?” 她越想 越迷茫,甚至 开始怀疑自己的学术能力。


这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上的失败,更像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崩塌。 Emily曾经自信地认为,自己的思维足够独立、深刻,能够在不同的文化和学术体系中自如地游走。但这一刻,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还不完全理解美国学术界对于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或者说,她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和这里的标准存在着某种难以跨越的差距。



那天晚上,Emily一个人坐在宿舍里,翻来覆去地想这件事。她的脑袋里充满了焦虑和不安,心情低落得几乎无法集中注意力。她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一个陌生的世界里,所有的规则都和自己曾经认知的有所不同。她开始质疑自己: “我是不是不够聪明?我能不能在这个全新的学术环境中生存下来?”这些问题一遍又一遍地在她心头打转,仿佛没有尽头。


在这一刻,Emily深刻地感受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而这种冲击不仅仅是语言和社交层面的,更是学术思维的本质差异。



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除了学术上的压力,留学带给Emily另一大挑战是文化和社交的隔阂。尽管她的托福成绩已经很高,但面对美国同学的自然流利的英语对话,她依然觉得力不从心。 美国的课堂氛围十分开放,讨论经常涉及到个人观点,而Emily却常常感到语言不通,难以在这些讨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即使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Emily 28分的托福口语也显得不争气。暑假回来社团聚餐 ,话题自然而然地偏到了今年热映的Barbie电影。看了不少meme和分析的Emily来了劲儿,在大伙一来一回的讨论中自己默默打了个脑稿,刚要开口说话——


“哎,你们看过导演的另外一部Lady Bird吗?I love it!”一个美国同学突然说。


Emily措手不及,这部她是没看过的,只能眼睁睁看着大家兴奋地扔出一个又一个她没有听过的名字,为她听不懂的热梗爆笑。她也试着附和几句,但大家只是礼貌性地等她说完之后,再度转移话题。


Emily抿紧嘴唇,觉得自己的声音一点点消失在汪洋里。


那一刻,她意识到,自己不仅要应对学术上的挑战,还要在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中找寻自己的声音。这种沉默和尴尬让她感到无比孤独。



平庸的自己,让我感到陌生


随着学术上的不顺利和社交困境的加剧,Emily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在国内,她是班上的佼佼者,总是能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而在美国,似乎周围的同学都比她更加适应,学术上优秀,社交中自如。这一切的困境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开始想,自己是否真的不够聪明、不够优秀。


每次坐在教室里,她总觉得自己像个不合群的局外人,而那些曾经让她骄傲的优点——她的聪明、她的努力,似乎都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失去了价值。 她开始动摇,曾经那么坚信“留学是为了更好的未来”的她,也开始疑问,自己是不是该放弃这一切,回到熟悉的环境,回到那个让 她感到安心 的国内。


有一次,Emily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她像往常一样关心她的生活,询问Emily在美国是否一切顺利。Emily硬生生地忍住了情绪,简单地回答了几句,挂掉电话后,她坐在宿舍的床上,泪水不自觉地涌了出来。


那一刻,Emily突然意识到,她不仅仅是在为自己努力,还背负着家人对她的期望。 虽然她从未明说, 但那份沉重的责任感始终在心底挥之不去 。是不是她不够努力,还是自己真的不适合这样的生活?这些问题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从“假装自信”到真正的自信



然而,恰恰是在这种无助的时刻,Emily遇到了一次改变她想法的慰藉。


她记得有一天,和一位来自日本的同学深谈,她们聊起了各自的留学经历,发现竟然有许多相似的挑战——语言障碍、文化适应、学术压力。


那位同学告诉她: “刚来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不适应,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觉得所有人都比我强。后来我明白,留学生活就是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没必要对自己太苛刻。”


Emily忽然觉得心头一松。那一瞬间,她不再把所有的不顺利都归结为自己的能力不足,而是意识到, 所有的困境其实都是留学生活的一部分。 留学并非一蹴而就的成功,而是一个自我调整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从接受平庸开始,Emily开始反思, 自己或许不需要把所有的差距看作失败。



她开始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通过这些不足找到成长的空间。她明白了, 接纳自己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卓越,而是从容面对自己的局限,调整自己前行的步伐。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Emily逐渐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优势。一天,社团组织了一次志愿活动,大家一起去社区中心帮助清理环境。在活动开始前,Emily有些犹豫,因为她觉得自己可能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流利地与大家沟通。


然而,当她看到一位志愿者正在整理一堆复杂的工具,却因为语言不通而有些困惑时,Emily主动上前帮忙 迅速想到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解决方案 并耐心地解释给对方听。 她发现,虽然她的语言不总是那么流利,但她能通过具体的行动和直观的思维,弥补语言上的障碍。



这次经历让Emily感到自信,她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完美的语言能力才能发挥作用。她开始更加专注于自己的长处,克服了语言障碍,逐步融入了社交圈。每当她遇到不懂的地方,她学会了主动请教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让自己沉默。她渐渐发现,自己的学术成绩并不是唯一可以衡量她的标准, 更多时候,勇于尝试、敢于表达和与人合作才是她最大的优势。

虽然学术成绩依然是Emily努力的目标,但她不再单纯地以成绩来评判自己的价值。她学会了在生活中寻找平衡,将焦点从单一的学术成功转向更全面的自我发展,逐渐建立起了自信。 她不再畏惧失败,而是愿意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从中获得成长。


学期末的一个大项目中,Emily被选为小组的协调者。尽管她的英语仍然有些生疏,但她发现自己在组织、团队沟通和协调方面展现出了领导力。小组成员纷纷感谢Emily的努力,认为她的组织和思维方式帮助大家有效推进了项目。



这次经历让Emily意识到, 尽管语言或学术能力上可能与别人有差距,但她依然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渐渐地,Emily不再对自己的“平庸”感到羞愧,而是开始欣赏这种不完美中的力量。



拥抱每一个平庸的自己


留学生活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其中的困难、挫折与成长伴随着我们每一步的前行。对Emily来说, “接受平庸”并不是放弃,而是学会在不完美中找到自己的位 置。


从最初的自我怀疑,到后来逐渐找回自信,Emily 学会了宽容地对待自己的不足,理解到每一段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自我成长的一部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