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气象台 2024年07月07日09时18分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预计今天主城区所有街道最高气温可达39℃左右,请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这是7月2日开始,杭州连续的第6个高温日。也是7月4日开始,杭州连发的第4个高温橙色预警。
7月4日,浙江正式“出梅”,
也开始了今夏首个持续高温天气。除杭州外,浙江各地都来高温天气。7月6日,浙江省气象台预计,今天白天最高温度沿海岛屿34-36度,其他地区37-39度,局部40度以上。全国高温前十榜单中,浙江占了前七席。
高温天气导致用电负荷持续攀升。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今年迎峰度夏期间,预计全国最高用电负荷同比增长超1亿千瓦,电力保供面临一定压力。
7月4日,浙江省能源局在宁波召开浙江省2024年度夏电力保供相关情况媒体恳谈会,介绍了2024年浙江省迎峰度夏电力供需形势。
据浙江省能源局介绍,7月2日,全省全社会最高负荷今年首次破亿,达到10323万千瓦,较去年提前一天;预计近日将突破11000万千瓦。
在用电量方面,2024年上半年,浙江全社会用电量292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同比增长5.5%、达6530亿千瓦时,最高负荷约1.2亿千瓦、同比增长9%。在无新增外来电源、省内机组支持性电源投产有限的情况下,预计2024年浙江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平衡,如遇极端天气将更加困难。
据《能源》杂志了解,浙江省计划从新增发电装机、机组满发、外电保障、灵活调节、负荷侧管理等五个方面实现电力保供。
在新增发电装机方面,浙江在7月4日前实现全省累计新增装机835万千瓦,其中浙能六横二期、国能舟山三期等火电机组提前实现并网发电,有力地保障了电力供给能力;机组满发方面,省内统调电厂存煤可用23天以上,机组出力受阻比例连续保持在0.5%以内(国家要求小于4%),确保省内机组稳发满发;外电保障方面,在确保中长期外来电有效落实的基础上,实现西南大水电增发,按需增购省间现货,全力增加外来电供应;灵活调节方面,通过虚拟电厂等组织调度新型储能多充多放,引导电动汽车错峰充电,形成灵活调节能力,有效应对午峰、晚峰等短时间高负荷;负荷侧管理方面,已开展多轮全省性空调负荷柔性调控、移峰填谷、错峰充电等负荷侧应急演练,确保有备无患。
近日,《2024年长三角一体化迎峰度夏电力互济合作框架协议》《浙江省、安徽省2024年迎峰度夏电力置换互济协议》相继成功签署。根据协议,长三角区域将通过电力置换互济等方式,填补电力缺口,共同应对今夏用电高峰。2022年,浙江、安徽就进行了两地的首次电力置换互济。2023年,山东、江苏、广西、海南等地也陆续使用此方式。
在夏季高温天气出现电力供需紧张,正在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常态化现象。任何一种电力系统的建设,都可能为了满足少数几十个小时尖峰负荷,建设100%的托底电源。因此,多种电源结构相结合、发电侧和负荷侧联动、区域电力互济,正在成为夏季电力保供和应对极端天气电力紧张的最佳方法。
不难看出,浙江省在今年采取的迎峰度夏措施,完美契合了上述提到的最佳方案。以区域互济和保障外电为例,2023年,浙江外来电总量超2000亿千瓦时,高峰时段外来电力超过4000万千瓦,占全省供电能力比超三分之一。2023年,白鹤滩送浙工程的投运,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外电在浙江电力供给中的比重,也提高了浙江安全度夏的能力。
无论是长三角的电力互济,还是浙江、安徽两省的电力互济协议,都是局部性的、特定条件和时间维度的电力跨省区调度方案。在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不仅保供是市场体制的核心,而且市场化也成为保供的重要支撑。
在电力行业中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体系,这是由于当前电力商品的特殊性决定的。在现货市场环境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应该通过统一的现货市场建设发现电力商品价格体现供需,然后通过市场间的交易来实现电力资源在大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无论是电力互济迎峰度夏,还是电力体制改革方向,都迫切需要更完善、市场化性质更强、更机动灵活的跨省区电力交易机制。
在迎峰度夏或者说应对夏季电力供需紧张的时候,如何发挥用户侧的调节能力,一直是核心难点。传统的需求侧响应和负荷侧管理,难以摆脱僵化的用电管理模式,缺乏经济性刺激。
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电力负荷管理办法(2023年版)》《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2023年版)》,为各地开展需求响应和负荷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
以浙江省为例,虚拟电厂等需求侧灵活调节和负荷管理,正在成为应对夏季用电高峰的重要工具。
在宁波前湾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二期),园区自研、自运营的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接入光伏、储能、充电桩、空调等发电设备和负荷。在日常运行状态下,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可以用最佳的运行策略,提高设备使用率、降低能耗和度电成本。
“而整个微电网能源管理系统通过与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的省域能量管控平台链接,成为可以实现分钟级响应的虚拟电厂。”国网宁波市供电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虚拟电厂通过需求侧响应,不仅可以缓解电网供电压力,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钱江晚报》报道,据预测,今夏浙江空调负荷将超过3500万千瓦。国网浙江电力积极开展虚拟电厂建设,提升空调负荷柔性调控、移峰填谷能力,确保迎峰度夏前具备400万千瓦以上空调负荷柔性调控和移峰填谷能力,释放高峰时段全省供电压力。
虚拟电厂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源网荷储”一体化的重要一环。
2021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出台的《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依托“云大物移智链”等技术,进一步加强源网荷储多向互动,通过虚拟电厂等一体化聚合模式,参与电力中长期、辅助服务、现货等市场交易,为系统提供调节支撑能力。
虚拟电厂并不生产电力,但能提高电力系统的“弹性”。通过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智能计量和优化控制技术,虚拟电厂将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 Power)、分布式储能(Distributed Storage)、可调负荷(Vacuum Load)等多个资源整合在一起。在参与电力市场运行后,虚拟调整部分电力需求,达到电力系统的均衡。
近年来,虚拟电厂装机容量持续扩大。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预测,到2025年和2030年,中国虚拟电厂累计装机总容量将分别达到39GW和55GW;到2025年,中国虚拟电厂的投资规模将达到300亿元,到2030年该数字将提升至425亿元。
202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的通知,提出推动分布式发电、负荷聚合商、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交易。目前广东省、山西省、山东省都已经实现了现货市场正式运行,虚拟电厂正式入市参与交易或许指日可待。
在正式入市之前,类似浙江的虚拟电厂实践,虽然在商业模式上依然需要不断探索,但可以摸索出虚拟电厂在需求灵活性调节方面的真实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