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很喜欢买书,家里的书堆积如山,落满灰尘,结上了厚厚的一层蛛网;
有些人很喜欢读书,
每次见面,都是手不释卷,连吐出的气都带点书香味。
但你却从未见他们因读书而有任何长进,是书的错吗?显然不是。
或许他们将买书作为安慰自己的手段,买了书,心里就踏实了;
或许他们把读书当做消磨时间,消遣自己的手段,对结果也不抱有期望。
但如果你想要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书也读了却毫无长进,就要警惕了。
有的人越读越傻,并非意味着“读书”没有益处,而是因为:
很可能他们读书的方法错了!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起“书呆子”,但其实大部分人在读书这件事情上,或多或少都会犯同样的错误。
1.盲目复制书单
我有一个同事,没事就拿着一本书,与工作有关的、无关的,经济、政治、历史的,书法、绘画、钢琴的,小说、漫画、搞笑的,隔两天就换一本书。
我问他你看书怎么这么快?他说,我还有好几个书单的书没有看呢,来不及仔细看。
我问他你这样看书有什么用吗?他很自豪地说,我已经读了两百多本书啦!
很多人也像他一样:读书太过随性,别人推荐什么就读什么。拿到什么就读什么。只求数量,不求质量。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
貌似看了很多书,大大地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和优越感,但其实都是走马观花,没学什么东西。
在学校期间,我们身边不乏一些同学,每天看似非常勤奋的学习,但成绩却总是垫底。一方面固然有他们智力、底子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思考。
这充分说明,读书固然不简单,但是似乎比思考容易些。然而,思考是消化阅读内容的重要手段,缺少了这一环,就会使读书的努力付诸流水。
3.书是书事是事
我们所知道的知识
有一半是正确的,
有一半是错误的
。
增加中小学投资、降低学生/教师比例能促进公立学校学生成绩。
人类基因组里的绝大多数DNA都是无用的垃圾DNA。
在过去半个世纪里,上面列出的所有事实都被证明是错误的。
根据Samuel Arbesman的《事实半衰期:为什么我们知道的一切都有一个过期时间》——在现代世界,事实时刻在改变。
2010年的一项研究检查了1907年到2007年之间的数据,认为科学知识的年均增长率至少为4.7%。
Arbesman将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运用到事实上,他发现真理的半衰期是45年。
换句话说,一半的知识会在45年后被证明是错误或过时。
有些人将读书与工作生活完全割裂,丝毫不知实践和运用;
他在“知识付费”领域的成功,离不开早期视频节目《罗辑思维》的火爆,而《罗辑思维》的火爆离不开罗胖的知识策划人——李源。
他策划撰写的《成大事者不纠结》、《你因赚钱而伟大》、《秦始皇的秘密》、《读书人的新活法》等40档节目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仅仅在优酷,播放量就超过了1.4亿。
经他推荐的许多图书,单周销量都达100000册上下的水平,这在当时的出版界,可是真正炸开了锅。
最不可思议的是,因为他精辟、一针见血、通俗易懂的解读,硬是把一本大家都不看好的《富兰克林传》一夜之间变成了畅销海内外的中产阶级必读书,这件事震惊了整个图书界。
很多人称他为“最年轻的知识大秘”,向他请教读书方法,让他推荐书单。
“
大多数时候,我读书不会从头到尾地看,而是运用二八法则,注重提炼拆解重点。读书不在于快慢,而在于将读过的书化为己用,将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好,才是根本。”
“我认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书的需求不同,但适合所有人、任何年龄阶段的,那就是
人物传记
和一些
经典著作
。”
不妨学习一下卡耐基,看他是如何从《富兰克林传》中得到榜样的指导,一点一点改变自己的现状!
不妨看看乔布斯当年是如何从《一个瑜伽行者的自述》取经从而提升专注力!
不妨借鉴一下张学良读《明史》的故事,看看人们在谈论格局的时候,到底在谈论什么!
从名人经历和经典中能够提炼出心法,以及如何指导行动,最终得到了什么结果,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李源非常擅于从榜样名人身上汲取能量与智慧。专注力、格局、说服力...关于这些能力,李源从阅读中总结出的心法已经成为众多大咖的秘密武器。
罗振宇在公开场合里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位“知识大秘”,称他是“
当代最好的年轻英才
”。
他说,其实乔布斯、扎克伯格、普京、奥巴马······这些看起来离我们很远的名人最开始也都是普通人,他们曾经遇到的问题,现在也在困扰着我们,比如——
你可能遇到的这些问题,李源都已经在各种名人的读书实践经历中找到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高效利用碎片时间,高效汲取书中的知识,高效运用你的学识,让你少走弯路,成长更快速,人生更高效!
这个在读书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