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农参
看农参,读懂农业品牌。16万农业主管干部的决策参考,100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产融平台,3000万中国农业品牌经营者的精神家园。每日分享实践案例、商业洞察、行业研究等。并聘请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老师担任总编辑,提供理论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农参

头雁故事 │ 张国峰:瞄准高附加值,撬动880亿芦笋大产业

农参  · 公众号  ·  · 2024-08-01 10:30

正文



导读

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是由 农业农村部、财政部 联合启动实施。

“头雁故事”是由 上海交通大学 农参 共同发起的头雁“护航计划”中的内容板块,旨在通过梳理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学员的创业经历,分享在上海交大的学习心得,用真实的故事树立新农人的优秀榜样,为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区域品牌的协同发展提供案例。

今天,我们分享上海交大“头雁”学员 河南华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峰 的创业故事。

芦笋,又名石刁柏,外形修长,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括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通常高于一般水果和蔬菜。
2016 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过一期健康食品排行榜,芦笋排在蔬菜类第三名。虽然芦笋在国内没那么起眼,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享有“蔬菜之王”的美誉,也被列为十大名菜之一。
面对巨大的国际需求,我国芦笋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首位。2022年,我国芦笋种植面积达到了145.01万公顷,产量为735.32万吨,市场规模达到885.07亿元。
芦笋作为一种高附加值农产品,它的市场未来走向怎么样?怎样联农带农?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上海交大“头雁”、河南华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峰 的芦笋致富经,说不定从他的故事里能找到答案。


“行业探索+品牌创建”二十年如一日

张国峰来自河南,老家位于太行山脉的丘陵地带,乡亲们祖祖辈辈都种植小麦、玉米。大家都想过上好日子,但是没人能拿出好的项目。张国峰心系当地群众,决心要找到一条致富路。
在一场农洽会上,张国峰偶然间见识到了芦笋的经济价值,考虑一番后,决心将芦笋引进老家。令他自己都很惊讶的是,当初勇敢做出的决定,没想到坚持了20年。
“我在2004年开始从事芦笋产业,已经有20年了。2006年成立鹤壁市芦笋协会,并担任会长,2014年成立河南华淼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并注册自己的‘华淼’芦笋商标,开展外省的芦笋业务。”
张国峰目前建有两个种植基地,一个占地100亩,用设施大棚负责芦笋育苗和芦笋新品种的展示。另一个占地约20亩,靠设施大棚栽培水果番茄。
张国峰的公司靠种苗销售及收购农户芦笋每年可产生800万到1000万的销售额,其中水果番茄销售额占3%,新鲜芦笋销售占77%,其他的农产品占20%。
“目前国内芦笋主要靠出口。我们收购老百姓种植的芦笋,加工成半成品,卖给山东、山西一些出口企业,我们每年能提供500吨到600吨产品。每年的价格不等,平均价格在6元,去年的价格最高达到了10元。”
国内的销售渠道主要指向鲜销市场。根据智研咨询的数据,2023年国内芦笋需求量为735.31万吨,其中鲜食领域需求量717.69万吨。张国峰目前跟成都的永辉超市、上海的盒马鲜生和叮咚买菜合作,每年能促成200万的交易额。
张国峰从业20年里,不仅获得了大笔订单,还在行业内建立了一定的公信力。
2019年,中国芦笋研究所研发了芦笋新品种,命名为“华淼F1”,一度成为行业内知名的芦笋品种,“华淼”也成为张国峰公司主打的品牌,带动种植户1730多户。

“华淼芦笋是我们的品牌,绿色认证、河南省最喜爱的农产品、鹤壁市农特产品这些都是对我们产品的认可。”
在芦笋行业当中钻研了20年,张国峰的名字已经成为一张名片,从业者都认可他,不少人成为了他的老客户。这些老客户成为张国峰推广品牌的一大法宝,新客户中近80%是转介绍来的。
此外,新媒体平台也是品牌推广的新工具。张国峰不定期地在短视频平台开直播,免费讲解一些芦笋种植技术,让大家少走弯路。
考虑到授课的效果,张国峰更喜欢开展线下培训。他参与、组织过河南省大型技术培训会、农民丰收节、芦笋论坛,还有一对一的给农户讲解技术难点。
“2013 年到 2014 年,我开车一年能跑8万多公里,跟出租车跑得差不多。”
这份行业内的口碑不仅为品牌带来更多流量,还带动了更多的农户参与到芦笋种植,实现增收致富目标。

“科技+责任”助力联农带农

芦笋的生长周期较长,一般为2年左右,对于想种植的农户来说时间成本较高。但在张国峰和团队钻研下,公司提供的种植技术能让芦笋8到10个月成熟,大大地减少了种植成本。

“我们从技术的角度对品种进行了改进,可能其他地方一年或者两年才能见到效益,想达到高产得第三年以后,现在我们头一年就达到了,能让老百姓早一点见到效益。”
“2008年的时候农户每亩保底收入就有4000元,最高可达每亩7000元。”
张国峰从不吝啬于分享技术。2019年公司在芦笋“茎枯病防治”上有了突破,他立马将这一技术分享给农户,让大家放心大胆地种植。
在他看来,芦笋作为一个新生行业,想要健康的发展就要有人来带动种植户向前进步。
“就像上海交大‘头雁’一样,小种植户就像‘小雁’,头雁要带动小雁。这样技术发展的更快,大家挣的钱更多。”
张国峰凭借着20年行业经验和科研能力,带动周围地区1200多户农户种植芦笋,亩产最高可达两吨。一位河南平顶山鲁山县的种植户跟着张国峰种了16亩芦笋,就去年春季收入25万,还有的种植户提高收入后便换新车、买新房,日子蒸蒸日上。
作为行业内的专家,张国峰还通过河南商丘市睢县政府的招商引资带动了当地芦笋产业发展。当时睢县芦笋产业在选品、种植技术、销售上走了弯路,遇上疫情后状况更是急转直下。在全国疫情防控有所好转的条件下,张国峰建议当地政府举办一个“芦笋文化节”,宣传芦笋种植的新技术、市场、联农带农情况等。

芦笋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一改当地芦笋产业发展低迷的状态,不断提质增效,充分释放芦笋种植和乡村旅游的潜力,带动笋农每亩增收1万元以上,推动了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
“我觉得无论做哪个行业,作为上海交大‘头雁’的一员,不能光是做代理,还得有一份责任心。你要带出这一帮子人,带着合作伙伴和农户走出困境,我觉得这个社会责任是很重要的。”
“疫情开始那段时间我们公司及时地为武汉捐赠物品,2021年河南发生严重水灾时自己基地虽然遭受严重灾害,但公司还是捐款捐物8万多元。这些都是公司应该做的。”
事业越成功,肩上的责任也就越大。张国峰也曾遇到过瓶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甚至想过中途放弃。“如果说是中途放弃,到另外一个领域那我什么都不是。我当时觉得只要是坚持走下去,认准一个行业终有出路的时候。我当时就靠着这个信念撑了下来。”



“健康+创新”助力产品赢得未来

芦笋的种植条件不高、市场价格稳定,而且播种一次可连续收获10到15年,张国峰很看好芦笋的未来市场。

“芦笋在世界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在国内被称为国宴。 它又是药食同源的一个产品,在李时珍《本草纲目》里面有记载,叫石刁柏。 从大的趋势,也就是未来的大健康产业来说,芦笋的前景很客观。

“从小的趋势来看,每一个蔬菜单品必须要做到健康、精致、与众不同,才有生存空间。 就像铁丁老师说的,打造品牌的时候要注重彰显产品的稀缺,芦笋就可以。

现代化发展给农业带来了质的提高,但也有不少人以消费者健康为代价,利用科技与狠活过度追求产量。 张国峰在农产品质量上有着很高的追求,他研发的新技术都是为提供健康的农作物服务,“走健康路子”是他一以贯之的原则。

“很多大棚里都在用2d激素授粉增加产量,而我们是买的雄峰授粉,我们坚持用传统的方式生产质量更高的产品。

做好品牌、扩大市场不仅需要提高产品质量,还要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 为了更好的迎合人们对芦笋食品的需求,张国峰延长了产业链,开发了芦笋月饼、芦笋茶等新产品,这两种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佼佼者。

在未来一段时间,张国峰除了要研发芦笋新品种、加大芦笋产品深加工,还要花时间提高番茄的口感,研发甜糯玉米新品种,在抓住市场机会之前先把产品线变得更加丰富。

“中国未来的农产品,包括芦笋,发展前景是很可观的。相关一二三产业发展加快乡村振兴,康养文化带动乡村旅游,都能增加就业岗位。”

谈到在上海交大的学习经历,张国峰称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许多做农产品的精英,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种植的技术、公司的管理经验。而且大家做的项目互补,都能够从彼此身上获得帮助。

另外,在行业专家的帮助下,张国峰在思想、行动上都有了不少改变,对做好“头雁”带头人有了更多信心。

“头雁”不仅自己要飞得远、飞得高,还要带领团队飞向更广阔的天地。张国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头雁”的责任和担当,未来,他将会带领更多的农户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文字/图片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从该公众号转载本文至其他平台所引发一切纠纷与本平台无关。支持原创!




往期回顾

【原创首发】

铁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是“一把手工程”,更是“民生工程”

铁丁:打造“久经考验”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铁丁:“农产品”变“商品”是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

铁丁:吹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年轻化的号角

特稿|预制菜还搞不搞?!政策大起底!2024年风向如何?

特稿 | 车厘子销量暴增50%打败砂糖橘,从年货看消费市场变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