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奴隶社会
不端不装有梦有趣的原创文字,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讲自己的故事。我们有高大上咨询公司合伙人,挨踢界的连续创业者,顶级VC合伙人,著名科普作家,公益人,和很多很多朋友。加入奴隶社会,也加入我们的社区,相信你在这里一定可以找到志同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纯银V  ·  入室抢劫爱情专案组 ... ·  20 小时前  
界面新闻  ·  微信公众号内测图片评论功能 ·  21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奴隶社会

总被误解的心理学

奴隶社会  · 公众号  · 热门自媒体  · 2017-04-20 08:08

正文

题图:来自Paul Green。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1099篇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作者:Alice,毕业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努力在面包和理想之间找寻平衡。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候:

做事情力不从心,压力大到不知如何排遣,陷入极度的孤独好像跟世界断了连接,为人生的选择题困惑不已?

你会疑惑自己为什么在某种情形下会愤怒、痛苦、纠结、难过?

你想找一种理论,找一个方法来帮助一团糟的自己,直到有一天你开始关注一门叫做“心理学”的学科:你看书,上论坛,甚至读文献……你好像终于明白了点什么。

可是,你真的懂心理学吗?你读到的那些心理学文章,说的字字都对吗?你要怎么更好地去让这一门学科去帮助你?

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我想就几点大家对心理学容易产生认识偏差的地方粗浅地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对大家学习心理学有所帮助。

一 、心理学家都会“读心术”吗?

有时候,当别人听说我是心理学专业毕业,会瞪大眼睛:“好厉害!那你是不是能猜透我在想什么?我在你面前说话可要小心哦!”同学,你是《暮光之城》看多了吧!

其实在接触心理学之前,我也把它想的很“神秘”:居然有一门学科专门研究人的认知,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简直太酷了!然而,真正接触心理学的时候,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罗曼蒂克。

我是从文科转专业去读心理学研究生的,在英国读硕士的第一节课,老师兴致勃勃地对着PPT上的大脑结构图给我们讲人的大脑结构。当时的我的内心独白是:我报的不是医学院耶

来自www.slu.edu


当时文科背景的我,面对大脑结构图,和一大堆统计学图表,不是没有过自我怀疑的。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心理学也越来越让我着迷:我明白了人的认知和情感,都是由大脑某个特定区域负责的;我深入研究了有关依恋情结(attachment theory),多元智能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 )等我非常感兴趣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家庭心理咨询这门课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心理咨询领域……进入心理学这扇大门,我明白了做学问的严谨,也学会了理性客观地去看待人的内心世界

二 、心理学研究结果是百分之百确定的吗?

那么,如果把一项心理学研究成果用来指导我们具体的行为和应运到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心理学研究结果是百分之百确定的吗?

1)心理学的研究数据是怎么来的

大部分的心理学数据都是通过实验室的实验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或者日常观察得来的。研究时间从数天到数年不等。在看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时候,我们需要明白,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只是一个概率,它表明大多数的研究对象在研究者设定的情况下是这样的表现,比如百分之七八十。那么还有那百分之二三十也许并非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得出A一定能直接导致B的结论!也就是说心理学研究结果并不是绝对的。学术研究讲究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 而我们在看科研成果时,也需要具备这样的思考能力。

比如说,研究表明,母亲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孩子更有可能在学业上表现优秀。这个研究结果只是一个概率。因为在实际中,有的母亲大字不识一个,也可以培养出名牌大学的学生。

再比如,研究表明,离婚会对孩子性格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也有的小孩虽然成长在单亲家庭或再婚家庭,也可以有很好的性格品质。比如当时很火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成长在和睦的再婚家庭。

此外,用质性研究方法,也就是通过深度访谈,观察被研究者收集研究数据的方法,虽然有一套理论指导,但在具体的研究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偏向提问者或者被访者的主观臆断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要调查“某市35岁妇女婚姻满意度”,你需要对若干被研究对象做访问,某采访对象也许在接受采访当天早上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跟丈夫大吵一架,导致心情不好。可能原本这位女士对自己的婚姻是颇为满意的,结果因为这一个小插曲,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一顿吐槽自己的婚姻如何糟糕。显然这样的数据其实是非正常的。

2)辩证看待心理学的研究结果

所以首先,大家应该辩证地去看待心理学研究结果,不要因为你自己所处的境况正是某个研究结果的反面而暗自懊恼;其次,也不要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写作者武断式的论述所绑架

比如总有些写给新手妈妈的帖子会这样讲:必须母乳喂养孩子才健康;孩子的前三年决定一生;单亲家庭的孩子会人格不健全;原生家庭会影响人一辈子之类的。本来产后就容易抑郁,再看看这些,压力山大多么想做一个称职的妈,可是不管是时间上,经济上,还是精力上,都跟不上啊!

其实人的成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孩子的前三年的确比较重要,比如著名的“依恋情结”理论。它讲到婴儿期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方式甚至可能对将来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产生影响。但是不管什么理论,还没有重要到什么都不可扭转的程度。孩子在不断地适应环境,在不断地习得知识和社会规范,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框架。新手妈妈大可不必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做一个开心的妈妈最重要。妈妈开心了,孩子才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成长;妈妈不开心,再多的理论又有什么用?

三、弗洛伊德是万能药吗?

来自BIography.com 

对于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大家更应该辩证地看待。比如弗洛伊德,他的理论很早就传入中国,很多人提到心理学,就会想到他。弗洛伊德在现代心理学领域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精神分析论,本能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潜意识理论确实是心理学史上的经典

本科的时候,泛读课本有篇英语文章是讲弗洛伊德的,正好那位教英语泛读的老师挺喜欢心理学的,于是给我们讲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和本能理论。当时接触到这些概念的我,觉得很新鲜。后来学校旧书市,我看到一本弗爷爷的《梦的解析》在卖,于是欣喜地买了下来,回去却看得一头雾水

弗洛伊德原本是一名精神病医生,他的诸多理论,都是在观察精神病人的基础上得来的,其实对于正常人的心理指导并不是很适用。他的《梦的解析》,《性学三论》里的泛性论,也被很多人所诟病。比如当时他的学生,也是后来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荣格,就因为对他的某些理论不满而跟他分道扬镳,创立了别的心理学理论。

在美国的时候,曾经遇到过一个博士,他因为压力太大导致了一些神经官能症。博士都很好学嘛,所以他认为自己买心理学著作进行自我疗愈就可以了。于是他买到了弗爷爷的书认真研读,然并卵,我从他焦虑并狂躁的语气中,完全没看出弗爷爷帮到他什么忙。

严格来说,弗洛伊德的著作并不适合做心理学的入门读物

四 、原生家庭到底欠了你什么?

来自Emily Wilkinson

1)“原生家庭”提法的真正意义

再谈谈原生家庭的问题。原生家庭,就是指父母的家庭,也就是一个人成长中所在的那个家庭。近年来,伴随着萨提亚心理咨询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和一些心理学畅销书作者的大力推广,原生家庭逐渐成为一个心理学时髦话题。根据萨提亚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成年后的性格特征,行事方式,乃至婚姻关系

这一理论的意义显而易见:通过反观父母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而看清了自己身上固有的一些问题。但有些人却片面地理解该理论,只去挑自己父母做的不好的部分,然后为自己身上的问题找借口:哦,原来我太害羞不善交际,我做事情总是半途而废,我谈恋爱总是不成功,我的脾气死臭死臭,都是因为原生家庭啊。

2)别为自己找借口,原生家庭决定不了一个人

拜托,大多数父母,应该都是希望孩子好的。人无完人,又哪来百分之百完美的父母?父母也有他们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你应该明白,你是社会的人,影响你的不仅有你的父母,还有你成长中的老师,同伴,以及整个社会环境。甚至于上了大学,离开父母,组建自己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子女,你还有很多次成长的机会

只要你愿意,每一次努力,都能向着“更好的自己”前进一步。为什么“原生家庭”成了一些人逃避缺陷,规避问题的避风港呢?如果那样解读原生家庭的话,真的不如你压根儿就不要去看什么所谓的心理学文章。

原生家庭不好的人,也不一定就输了人生。比如拜伦,他天生跛一足,父亲是个浪荡子,母亲非常暴躁,经常对他竭斯底里的怒吼。但是他仍然通过阅读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十几岁的他常常坐在一块石头上,出神地阅读文学作品,并对人生做哲学式的思考。

来自维基百科

开始文学创作以后,他突破了身体缺陷和不和谐的家庭带给他的自卑,成为文学史上一枚闪耀的明星。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投入希腊民族解放运动的战斗英雄。而身体有残疾的他,更是成为女性心中气质超群的迷人男子。英国文化史学者卡罗尔. 戴豪斯讲到拜伦的迷人特质时说他:“即强大又脆弱,还有一丝微妙的雌雄同体的气质”。

再比如前段时间看伊能静的专访,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确切地说,是因为重男轻女的父亲嫌弃她的母亲连生三个女儿,把她们母女抛弃了。她被送去乡下由养母带大,12岁的时候,母亲嫁了一个日本人,她又随母亲去日本生活。在日本,14岁就开始打工赚钱,16岁被挖掘回到台湾做艺人。

可以说,她的童年,是爱缺失的,是动荡漂泊的。但是她通过不断地阅读和学习,不断地自省,一边唱歌演戏,一边坚持阅读写作出书,成为演艺圈少有的才女。嫁给庾澄庆,也是一段男才女貌的佳话。

来自网易娱乐

尽管四十几岁的她最后在没有爱情的时候,不畏公众的看法,选择结束自己的婚姻。她在中年再嫁小十岁的秦昊,也一度成为话题。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她跨越了自卑,不在乎世俗的评价,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敢于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人生,是很需要勇气的。

童年缺乏爱的人就一定会是冷漠的吗?原生家庭破碎的孩子就一定自卑吗?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能百分之百决定什么。认清原生家庭,是让你能够调整自己,突破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让你去归咎什么,认命什么,声讨什么。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点心理学,你会把一些问题看得更透彻。同时,在这个网络时代,和判别其他信息一样,我们要去识别哪些心理学文章是真正有价值的:辩证地阅读和思考,会带给你更多的收获。

本文来自公众号:学术文艺女 (ID:academic_artistic)


推荐阅读:

郝景芳:我是这样学习的

做个不着急的聪明人

“说了那么多遍,你怎么才能改?”

焦虑了,也不要怪自己

越是抵抗,便越是存在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给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吧。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