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略管理评论
正略管理评论,是正略咨询旗下的公众号。以“洞悉-让世界更简单”为使命,以读者的管理能力提升为目标,从思想、视野、品性、经营的逻辑与方法等维度展开内容。察宏观大势,析经营规律,评管理之道,论卓越之理。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不负光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正略管理评论

这项技术中国全球第一,不容反驳

正略管理评论  · 公众号  ·  · 2019-06-20 21:01

正文

作者: 正解局

本文授权转载自:正解局(微信ID:zhengjieclub)




《从外国垄断,到拿下全球2/3市场,中国只用了20年:脖子够粗,就不怕“卡脖子”》 一文中,我介绍了国产盾构机的奇迹之路。


有读者留言,国产盾构机也有短板。类似的言论,在高铁、5G等技术中也出现过。甚至有一种论断,“凡是中国搞出来但别的国家没有,那就是没用的技术;凡是外国有但是中国搞不出来的,那才叫高科技”。


那么,中国有没有真正独步天下的高科技?


如果有,特高压技术肯定算一个。中国是全球唯一掌握特高压技术,并商业化运营的国家。中国的技术标准,也是全球唯一的标准。


特高压输电,这个看似和生活相去遥远的科技,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着经济版图。



特高压,输电技术中的5G


前几天有个新闻,说印度高温,把猴子都给热死了。不禁让人担忧,印度还有近1亿人无电可用,漫漫长夏该怎么度过。


(截至2017年,无电人口数量印度以9900万排第一)


早在2015年,中国已经让最后的3万多人用上了电。同在2015年,印度的发电量超过了日本、俄罗斯跃居世界第三,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用不上电?


从技术上看,是因为印度没有中国这么完备的电网和输电技术,特别是长距离输电唯一的解决方法——特高压输电技术。


(2015年,印度的发电量就已经超过俄、日、德等国排名世界第三)


建发电厂容易,可想把电送出去,却绝不是那么简单的。形象地说,输电线路就像是一条运送电的“道路”。输电就是输送能量,要想送得多,就必须加大电压或电流,而电流太大会引起电线发热,电在输送的过程中损耗太多,于是就要升高电压来提高输电的效率。


(特高压与超高压、高压的划分,以及工作原理)


特高压的最大特点是可以长距离、大容量、低损耗输送电力。 特高压输电线路输送电能的能力,是超高压的5倍。如果说超高压输电是“4G”,那特高压输电就是名副其实的“5G”。


中国正是有了建造电力输送的“5G”技术,新疆、内蒙古发的电才能送到北京,三峡水库发的电才能送到上海,云贵川大峡谷里的水电才能送到广州。

(目前中国在建在运的特高压示意图)


动辄上千公里的距离,翻山越岭跨江渡河,难度可想而知。


没有电就不可能会有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假如没有啃下特高压输电技术,中国可能和印度的境遇差不多。



特高压,助力中国发电量世界第一


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电就像阳光空气一样是理所当然的存在。然而,每逢夏天用电高峰就频频拉闸限电的记忆,离开我们并没有多少年的时间。


在上世纪80、90年代,甚至直到21世纪初,电力是优先供应给工业生产,其次才是保证居民用电。那时,别说是农村了,就是城市里一到夏天也是三天两头的停电,工厂也得错峰用电。直到2003年夏天,全国还有22个省拉闸限电,居民生活无法充分满足,经济发展也卡在缺电的“瓶颈”。


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在紧迫的“供需矛盾”中被提上了日程。 2006年8月,第一条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开工。2010年7月,来自四川金沙江向家坝水电站的电,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被送到了2000公里外的上海。


(“西电东送”不仅缓解了东部地区用电紧张,也带动了中国发电量的提升)


输电能力的提高,让中国的发电量迅速增长。 在1985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发电量只排全球第6,前面的美、俄、日、德个个都是制造业大国。2011年,中国就超过美国,成了发电量全球第一名的国家。


而到了2015年,仅江苏一个省,就和德国全国的用电量相当。2018年江苏用电负荷连续破亿时,来自西南、华北的电由多条特高压线路送到江苏,最高的时候占到了用电量的1/5。


(1985年、2015年、2016年全球发电量排行榜)


电力供应的充足,让停电成为中国人回忆的同时,更是为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特高压是不是“高科技”


网上曾经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凡是中国搞出来但别的国家没有,那就是没用的技术;凡是外国有但是中国搞不出来的,那才叫高科技”。正是因为有这种思维,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独步全球,也招来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第一个质疑:既然特高压这么有用,为什么发达国家不搞?


其实,欧美日和前苏联都搞过,不过无一例外地,最后都无疾而终。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研究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技术,甚至曾经规划了工程,但是赶上70年代的石油危机,再加上经济增速放缓和去工业化,最后不了了之。


(日本曾经规划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最终还是没有实施)


上世纪经济大爆发时期,日本也曾想过建核电群,然后用特高压往全国输送电力,甚至在90年代建成了2条线路。其中一条就是从福岛到东京,不过经济泡沫被戳破之后,大规模的核电站没了,这两条线路也降压成了超高压。2005年,福岛核电站泄露,日本的特高压也随之泡汤。


前苏联倒是在1985年建成了一条900公里长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断断续续运行了5年之后,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特高压也下马了。


(前苏联1150kV输电线路,后因苏联解体发电量小降压运行)


归根结底一句话,要么没钱,要么没需求。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早就开始研究特高压输电技术,但奈何经济下滑,没了需求的动力,结果只能让技术闲置荒废。


第二个质疑:既然发达国家放弃,中国为什么还要搞特高压?


国情所致。中国铁了心研究特高压,也是被资源分布给逼出来的。


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在中东部,这些地区集中了70%以上的电力消费,但能源资源集中分布的地方却是在上千公里之外的西部。


我们看中国版图上纵横千里的特高压地图就会发现,这些线路起点都是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而落点均在中东部地区。


(特高压输电线路连接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


过去,我们为满足中东部地区的电力供应,建设大量火电厂,可是用的煤却要从山西、内蒙、新疆这些地方运过去,光每年铁路运的煤就超过20亿吨。


现在,用西部的煤炭、水力资源就地发电,再通过输电线路和电网把电送到中东部地区。用输电代替输煤,特高压成了资源富集地区和电力需求大户之间的便捷通道,也让略显尴尬的资源分布和需求得到了平衡发展。



成本与收益,特高压带来三大收获


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投资不低,动辄几百亿元,但是,它带来的收益,可不止是“西电东送”这么简单。


(2020年中国特高压规划方案)


首先,中国掌握了全球特高压技术的话语权。


时至今日,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在全世界是独一份,哪个国家想建特高压,都得跟中国买设备,而且技术标准,全世界都在用中国标准。


就拿巴西历史上第二大水电站“美丽山”项目来说,这个亚马逊雨林中的项目,电力要输送到2000公里之外的南方工业区。最终,他们只能找到中国,和国网公司以51%:49%股比联营发展特高压电网。


(巴西美丽山项目线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