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商界
商界传媒官方新媒体,旗下拥有中国发行量最大的商业财经杂志之一《商界》,以及《商界评论》、《商界时尚》等多本知名财经期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刚刚,央行最新发布! ·  21 小时前  
经济参考报  ·  这82款App,侵害个人信息权益! ·  昨天  
首席商业评论  ·  坐在王传福和雷军中间的企业家,有多牛 ·  昨天  
21世纪经济报道  ·  中央重磅定调!超大特大城市,变化巨大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商界

她22岁从纽约来到青藏高原,耗时10年将“牦牛绒”打造成顶级奢侈品!LV、爱马仕追着合作...

商界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3-03 17:30

正文

版权声明
  • 文 / 程菡

  • 来源:致匠心 (ID: Heart-Hands)

  •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如来源标注有误请告知,我们及时予以更正/删除



初春的仁多玛村依然飞雪连天,灰茫茫的天空将一片枯黄的广袤草原映衬得愈加苍凉。


这个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山村,与大多数藏区一样,仍然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封闭,保守,贫穷,是仁多玛村给人最初的印像。



然而,这个只有一条红土路联通外部世界的村庄,却用他们的手工编织品征服了世界,爱马仕、路易威登等奢侈品牌都是他们的合作客户。


而这一切改变始于一个来自纽约的美国姑娘----益西德成,村里人都亲切的叫她德清。




01



德清是中美混血。她的父亲是位藏族作家,母亲则是美国的人类学家。


22岁那年,德清刚刚取得了美国名校双学位(电影学和东亚社会研究),纽约的高薪工作正等着她入职。


优渥家境、面容姣好、高知高职……德清无疑处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但年经的德清却陷入了茫然:我真的要拍电影吗?我能当好一个导演吗?我能做点其它的吗?


母亲看出了德清的迷茫,建议她用所学的电影知识去父亲的故乡——甘南拍一部藏区纪录片,寻根也寻自己的心。


此外,钟爱藏族文化的母亲还交给德清一个任务——去藏区寻找一种叫Khullu(库)的牦牛绒。


就这样,德清扛着摄像机从纽约来到了青藏高原,来到了离天空很近,离尘世很远的仁多玛村。


德清一边拍摄,一边寻找着库。


库是牦牛头颈附近最纤细的绒毛。所谓的“绒”并不是毛,而是高寒地区动物特有的一层毛下更细密的“底绒”,用以防寒。这层绒每年秋季开始生长,到了春暖花开时又会自然脱落。


在都市,绒用于制作昂贵的织物,最常见的是“羊绒”。 牦牛绒更罕见,在国外的奢侈品店,一条牦牛绒制作的围巾售价高达数百欧元,有些甚至能达到上千欧元。



由于采集麻烦,牦牛绒在仁多玛村几乎都是废弃的。这里牧民最主要的生计,是每年卖出几头适龄的牛羊。


而狼群的袭击,暴雪灾害,致命的传染病,随时有可能毁掉这一切。“他们完全是靠天吃饭,听天由命”。


听天由命是多么残酷的字眼!望着这广袤荒凉的草原与身边孩子明亮的笑容,德清心中的答案日渐清晰:也许我能在这里做点什么,为自己也为牧民。




02



德清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鼓励,“人活着不仅是为了挣钱,更重要是要找到更有意义的事情来做”。


年轻大胆的德清决定在这片高原上,建起一个工坊,把牦牛绒加工成精美的围巾、披肩,推向世界各地。


一心想带领村民脱贫的德清,兴致高昂的走在不熟悉的山路上,叩开一户户牧民的门,收到的却是充满怀疑和不信任的目光。对于牧民来说,放弃游牧来织布实在太匪夷所思。



“没有人相信我能做到,他们甚至不相信我可以长久生活在这里。”


语言不通,没有自来水和抽水马桶,排外保守的牧民,暴雪冬季的来临,质疑的眼神……很多时候,德清觉得自己非常孤独,但她爱这片土地,爱她的事业。


德清脱下习惯的轻便衣物,套上厚重的藏袍,更好的融入牧民,继续努力游说。



她带着最真诚的笑容,和藏民们一起生活,一起外出,和他们一起聊天到深夜,计算他们的经济收益,介绍牦牛绒生产加工,甚至还收获了爱情——隔壁村的藏族小伙。


整整一年时间,排外的牧民们开始慢慢接受认真诚恳的德清。 德清终于争取到第一个员工——桑吉。紧接着, 德清又吸引了16 名村民加入。这就是德清的第一批工人。



工人的问题解决了,德清又面临另一个难题——寻找投资人。没有人相信这个富家女会在苦寒的高原上扎根奋斗。


“我是认真的!”德清一直念叨。


最后母亲成了德清创业的第一个投资人!



2008年,在仁多玛村外的小路边,手工作坊Norlha(诺乐)建立起来。“诺乐是藏族人对于牦牛的称呼,它的另一个意思是‘神赐的财富’,当然,不仅是指单纯的物质财富。”德清解释道。




03



德清直接从牧民家中收购牦牛绒,这让仁多玛村的牧民们开始意识到,原来废弃的牦牛绒也可以为他们带来稳定的收入。


要做最顶级的牦牛绒织品,德清坚持用最古老的方式手工制作各种布料,对于并不以擅长织布闻名的藏族人而言,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德清把自己所学手把手教给他们,还请来尼泊尔的纺织大师教授技能。一个工人从零开始到出师,大约需要六个月的时间。



“最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大叫,太难了,不习惯,做不了。但我坚持要他们学,不停的鼓励他们。”


好不容易教会工人纺织,德清还要面临员工偷懒不上班,突然不来工坊的尴尬境地。

有人劝说德清,把收购的牦牛绒运回都市纺织加工,省时省力还可以赚取更多。德清毫不犹豫的摇头,因为她建立诺乐的意义是:改善牧民们的生活质量!


除了对牧民的承诺,德清的坚持还体现在对产品的品质上。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我一定要做出最顶级的牦牛绒织品!”


库的采集不能用剪刀,只能在其自然脱落的过程中用手一点一点去扒。而清洗一吨牦牛绒,需要50个人花上8个月时间才能完成。但这却是德清一贯的坚持。


古法编织的工序,繁琐而复杂。机器上超过4000根的线,都需要人工一根一根穿上去,并不容丝毫差错。精确检验每一根经线和纬线,方能进入织机。



“关键在于在什么时候需要换什么线,完全需要制作者自己心中有数,所以只有熟练工才能做得出来。”


整整30头牦牛的绒毛,只能织成一条围巾。平均一个工人四天才能制作一条围巾需要的纱线,然后这些纱线将被送到织布车间,一条围巾制作需要数天或更长的时间。产品的生产和出品过程非常的慢。




04



但正是这种流水线不具备的品质和情感体验,与奢侈品牌的产品诉求不谋而合。


坚持以最古老的方式手工制作布料,坚持用昂贵但环保的进口染料,尽可能地让设计简单,凸显原材料。德清用品质征服了欧洲市场。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