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工程师,日常重度使用 cursor,它的产品细节体验很好,以至于一定程度阻碍了我对其他 AI 编程产品的体验。
具体的表现就是,我一直没有深度使用 bolt.new。直到最近,我用 bolt.new 做了一个台历。
视频如下:
电影台历
链接:https://stunning-travesseiro-c7353e.netlify.app/
这个台历从有想法到部署完成,不超过 5 分钟。
最初,我看到一个电影风格的海报,风格很喜欢,我想复刻一个,在 bolt.new 上传了图片,简单的描述需求,效果很好,我试了几个其他的电影,都不错。
于是,我想把历史上的经典电影和月份对应起来,做一个台历。就有了上面这个 demo 。
另外,我还用 bolt.new 做了一个 PPT等,效果也不错。
但,相比较 cursor 这类 copilot 产品已经找到 PMF,偏 Agent 的 AI产品还在努力中。目前尝试下来 bolt.new 是最好的一个。
姑且用 copilot 和 agent 区分这两类产品,但一定程度,我认为这个边界是逐渐模糊的。
copilot 更加面向专家,比如 cursor,会写程序的工程师用起来,效果比产品经理就会好很多,原因有两点:
- 工程师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词汇,可以提出准确的问题
- 工程师对于过程的理解,可以设定准确的 context
Agent希望可以面向C端用户,这需要大幅度降低使用的门槛,需要大幅度减少背景知识的依赖。这很难,尤其是很多人连基本的需求都无法描述清楚的时候。
那这类AI 产品的生存空间在哪呢?聊聊我从 bolt.new 中学到的。
无论是要AI做 PPT,还是做一个网站,还是一个陪伴聊天,每一个都是开放边界的问题,具体的说,就是如果想描述清楚每一个问题,需要大量的文字。
这是很难的,如果想学习尽可能好的描述,那就是某一个领域里的专家了。
所以,bolt.new 做了两件事,简化这个过程:
1. 内置模版,本质是对用户的需求分类。
2. 支持上传图片,你说不清楚,但可以找一个类似的。
整体上,把苦活、累活、专业的活,帮助用户干了,这样用户的体验才能起来。
bolt.new大概有这些模版:
- Start a blog with Astro
- Build a mobile app with NativeScript
- Scaffold Ul with shadcn
- Draft a presentation with Slidev
- Create a docs site with Vitepress
- Code a video with Remotion
这些,每一个 bolt.new 都已经做了框架,用户需求来了,快速填充,就有一个不错的结果了。
很多场景,都是分类问题。客服,以及之前做搜索引擎的用户意图分析,都是进行分类。
再比如,AI 陪伴、 AI 女友等,如何能够显得会聊,能够让用户觉得AI 和自己对齐,懂自己呢?我们首先要懂用户,心理学上对人的分类是有穷的,每一句话的意图,当我们设定了男女朋友的场景时候,分类也是有限的。
分类这件事没那么容易,需要功夫,需要扎进场景,很多人觉得 AI 如此进步,还需要做这个么?AGI 之前,大概率还是需要的。
有的时候,可以切一个分类做产品,例如单元测试 Agent。有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多地切,bolt.new,或者 AI 虚拟陪伴。
我们描述清楚想要什么很难,但如果看到某一个图片,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很容易确定。那产品要做的就是能够很好的理解图片,这样产品就是图片到产品,而不是图片到文字,再到产品。bolt.new 比较强主要也是得益于 claude 3.5 sonnet 的多模态能力——这会大幅度降低用户使用的门槛。
图片的理解,是模型的能力。都可以用,理解了图片之后,用什么“模版”实现,就看各自的积累了。
做 AI 产品很难,一方面要看着模型能力的提升——是否会被吞噬,一方面要盯着竞争对手——是否会被抄袭。所以,要在大厂的屠刀落下之前,初具规模;要在模型能力飞跃的时候,不被甩下来。
天道中有一句话,我觉得很适合当前的 AI 创业者:生存法则很简单,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忍是一条线,能又是一条线,这个两者之间就是生存空间,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忍人所不忍,能人所不能,那我们的生存空间就比别人大。
如果我们只在这中间扑腾,既看不上要忍的,也看不懂要能的,如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