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插座APP
职场充电第一站,每晚21点21分准时推送,下载好多课APP学习更多精品课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望京博格投基  ·  985毕业的我,也一直遭遇学历歧视 ·  3 天前  
望京博格投基  ·  985毕业的我,也一直遭遇学历歧视 ·  3 天前  
薪人薪事企小薪  ·  工作20年,睡岗1小时被开除,法院赔35万?! ·  4 天前  
姜茶茶  ·  一个优秀的大厂市场人朋友,被优化了。 ·  5 天前  
姜茶茶  ·  一个优秀的大厂市场人朋友,被优化了。 ·  5 天前  
中国企业家杂志  ·  钟睒睒炮轰张一鸣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插座APP

你以为“职场天花板”离你很远吗?

插座APP  · 公众号  · 职场  · 2017-08-08 21:21

正文


脉脉数据研究院是脉脉旗下的一家泛行业、泛职场型趋势研究与数据分析机构。


该研究院的数据核心建立在脉脉平台的职场大数据基础之上,并结合大量案例采访,以独立、亲和、鲜活和故事性为四大工作准则。

作者 | 吕文龙、鲁璇梦

来源 | 脉脉互联网(ID:taoumaimai)


职场天花板是当一个人职场资历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出现了停滞发展,尤其是职位的晋升显得渺茫的职场普遍状况。


脉脉数据研究院近期调研了近两千名脉脉职场用户,覆盖十余个行业和近二十个工种,并对几个各具特点的职场人进行了访谈,力求展现当下国内职场人群在面对职场天花板时的心理状态和职场选择。


1


超六成职场人称自己遇到职场天花板

半数以上苦寻无方



根据脉脉数据研究院调查显示,63.3%的职场人表示自己面临职业天花板问题,称自己没有遇到职业天花板的职场人仅占21.9%,另有14.8%的职场人表示不确定是否遇到了职场天花板,没有太多意识。



同时,在感觉自己遇到和不确定是否遇到职业天花板的人群中,超9成表示会因为职场天花板而烦恼,其中表示非常烦恼的占近半数,一点也不会为天花板问题烦恼的不足一成。


在遭遇职场天花板的问题上,超过半数表示面临职场天花板仅一年时间;面临天花板五年以上时间的职场人仅为4.5%;遭遇一到三年天花板的职场人占29.2%;面临三到五年职业天花板的职场人为12.3%。



在地区维度来看,令人意想不到是,一线城市职场人更容易感受到职场天花板;其次为三四线城市的人群;相对来讲,二线城市的人的职场天花板问题,不如前两者那般凸显。


2


年龄越大天花板更凸显  

26岁开始感受触顶



越向上发展,人才精英集中趋势越明显,竞争的压力也就越大,能发挥的空间相对越小。


况且,中层以上的职位提升,有时候并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还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诸如机会和关系。


而大多数公司的行政构架都是金字塔式,能够得到职位晋升机会的人永远是少数。


调查显示,26 岁以上的职场人群中,遇到职场天花板的比例均过半数,并且年龄越大,对职场天花板的感知越强烈。


其中,


41岁以上的人群中,表示遇到职场天花板的比例高达76.9%;

36到40岁的人群中有72.2%称遇到天花板;

31到35岁的职场人里,遇到职场天花板的比例为66.1%;

26到30岁的人群里,有63.9%的人表示遇到职场天花板;

22到25岁的年轻人中,表示遇到职场天花板的占比仅为20%。



乔慕从业二十年,一直在外企工作,现在这家公司主营业务是为国际贸易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他从 2004 年工作至今。


他坦言在不同的阶段,都会碰到天花板和瓶颈期,往往过了那个阶段,随着公司本身的一些变化,也会变化。


乔慕上世纪90年代末在一家外贸技术服务外企工作,工作得比较开心,待遇和福利在行业里都算不错。


但他觉得公司缺乏变化,一段时间后,觉得做多做少都差不多,在与同事交流过程中,他们亦有同感。乔木决定再去提高一下,继续考研读了MBA,通过深造度过了这个瓶颈期。


学习结束,乔慕短暂在新加坡一家服务于能源的公司工作了一年多,便又回到了老本行。


2004年他来到了现在这家公司,十多年间,他也经历了一些天花板。如在某一个岗位做着做着发现没有新的挑战,再或者岗位设置本身就很难给人以发展前途。


这个时候,乔慕选择有一些新机会来时,虽然自己不熟悉,但会勇于去尝试。而往往尝试过程中,就出现了更好的机会和转机。


所以,他觉得通过一些岗位的转换,会帮助自己突破天花板,跳出瓶颈期。


目前,乔慕在这家供职了十三年的公司里,主要做协调性工作,从销售到执行、到售后都有他去协调。


3


平台发展有限 

被职场人认为是天花板的最大症



经脉脉数据研究院调查,平台发展有限以 54.5% 的极高占比,被职场人视为遭遇职场天花板的最大症结。


此外,知识储备有限、能力有限、行业没发展前景、身边精英多竞争压力大、企业论资排辈,也是大家认为遭遇职场天花板的原因。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一半以上职场人在职场天花板面前会感到束手无策、苦寻无方。



徐旭今年三十岁。工作八年间,他先后遇到了几次职业天花板,基本上通过跳槽和转岗去突破。


他大学专业是人力资源,毕业去了一家夕阳行业的央企,工作两年半,感觉一眼看到了老,于是在各方亲友的劝说下,离开了温水煮青蛙的环境。


跳出来后,徐旭到了一家小咨询公司,职业发展进入了上升期,做了两年成为公司里最年轻的项目经理。这时他日渐觉得专注通信行业的人才测评,知识面太窄。


最终,他选择了第三跳,来到了一家中型的咨询公司。在这家公司,他觉得比之前公司强在,能够将自己逐渐塑造成“T”型人才,即专业上有深度、在知识结构上有宽度。


不过,工作量比之前同样增加了很多,晚上十一二点才结束工作是常态,忙到凌晨一两点钟也不在少数。


初到这家公司,徐旭做的是学习发展经理,主要做人才发展类的项目、领导力培养、企业大学咨询、培训体系搭建之类的工作。


这个岗位做了一年半后,他又觉得遇到了瓶颈。同时,外面也有机会找上来,其中不乏有离家近的,让他有些心动。


在他看来,公司老板很有洞察人心的本事。当他正打定主意想走的时候,老板请他和高管吃了次大餐。


在饭桌上,老板和他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和创业故事,并告诫他 30 - 35 岁要拼一拼,35 岁前不干出点名堂来,35 岁以后基本没有什么太大想象空间了。


这一次谈心,老板给打得鸡血确实奏效,给了徐旭很大的激励。最终,老板让徐旭通过换部门转岗做咨询经理,来尝试再一次突破。工作内容从分公司的人才发展项目变成了总部的战略咨询项目。


转岗后的三个月,徐旭由于表现突出,项目交付速度快,客户比较满意,同时所带团队成长快。老板给他升了咨询总监。


徐旭觉得突破职业瓶颈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学习,跳出舒适圈,专业精深的同时,还要横向拓展知识面。


与此同时,在这家公司的几年间,徐旭从个人贡献者转型为团队管理者,这在他看来也是突破瓶颈的一种方法。


老板前段时间找徐旭谈心,让他继续在公司好好干,明年争取快速升为合伙人,拿年薪百万。并鼓励他之后可以去读 EMBA,称 EMBA 接触的人员层级高,未来都可以转化为自己的客户,继续提升业绩。


4


跳槽成职场人突破职业天花板首选



当职业生涯遭遇“天花板”,如何才能突破重重关卡,不断向上攀登。


跳槽、重新梳理职业规划、培训充电、向优秀的人沟通学习,是职场人更倾向选择的突破职场天花板的方式。


转行、辞职深造、参加讲座沙龙排在次选,也被视为突破的途径。


除此之外,还有很小一部分人会选择什么都不做,等待转机,他们或许更愿意相信计划赶不上变化。



褚健目前四十出头,在一家IT公司做西南区总经理。他觉得职场天花板和瓶颈期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特别是在一家公司里做得太久时。


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医药类国企里做市场,很快升到了部门小主管。但他同时也感受到了所在国企的整体环境,向上突破比较困难。


内部天花板不容易打破,他选择了冲向外部,寻找更宽阔的市场。褚健离开了工作五年的国企,转行到了陌生的IT行业做渠道管理。


虽然有很多东西需要重新学习,但是在看来,职业天花板的突破口,就是学习新的东西,挑战新的工作内容。


在IT行业,褚健陆续也换了几家单位。每一次更换,都是在原有岗位上做得时间比较久,习惯了过往的工作,担心容易将就下去。


他觉得突破都是要去学习,去了解新生的事物、接受新东西。


同时,之前的积累也很重要,如果没有积累,想要向上发展也会比较困难。把每一步都视为一个积累,让职业呈现阶梯向上或者螺旋向上的状态。


至于更细的方法,褚健指点到,不同的职业阶段,选择突破职场瓶颈的方式应该有所不同。


最初阶段,培训充电了以后,才有机会跳槽;但是如果到到了职业生涯中期,感觉遇到瓶颈,最好还是重新梳理一下职业规划。


同时,参加一些活动讲座沙龙,积累一些人脉,这些都有助于拓宽自己的就业渠道。唯有如此,才可能得到改变,否则没办法突破。


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射手座、双鱼座和金牛座,位居最易遭遇职场天花板的前三位。摩羯座在十二星座中,成为首屈一指最无惧职业天花板问题的星座。



魔羯座的人是以事业为主的,常常把个人生活置之度外,工作起来拼命三郎。一切都从最现实的观点出发,脚踏实地的从零做起,并追求实实在在的结果。


摩羯座渴望成功,从来不会把感情与事业混为一谈。同时,摩羯座的逻辑思想、客观态度和组织观念,往往有助于使他们进入职场高职要位。


如同山羊攀登山峰一样,魔羯座的人的光辉前程,需要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去换取,摩羯座的成功主要靠其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工作能力,而不倾向指望运气的恩赐。


摩羯座不喜欢碌碌无为,无所事事,其所拥有的实际感,促使他们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工作质量和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