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开了22年的小店,
地址隐蔽的就像走迷宫,
专卖不多见的单档双档,
一碗只要7元钱,
再不吃就要消失!
单档和双档,其实说白了就是百叶包和油面筋的搭档,一长一圆,犹如说相声的一胖一瘦,搭配的浑然天成。一只面筋、一只百叶包,是“单档”,成双成对的出现,就是双档!
过去的上海街头,卖单档双档的小吃摊随处可见,弄堂口支起一口开水翻滚的锅,里面烫上粉丝,路过来一碗,香气四溢,味道鲜美!
不过现在想要吃一碗正宗的单档双档,那可太不容易了,幸亏头条菌还私藏了一家开了22年的小店,在物价疯涨的年代,一碗双档只卖7元,而且点评上好评无数。
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好吃!……粉丝不生不软,火候刚刚好……酸菜,小榨菜和小虾皮的点缀完美达到提鲜的效果。
藏在犄角旮旯里的美食,地方不好找第一次去肯定会犯晕。……暖暖的吃上一碗,令人怀念的魔都早餐古早味。
满满家常味,仿佛回到小时候那么质朴的口感。
记得小时候,一直去这家吃双档,每次都是油面筋换百叶包。没想到这家店开了这么多年一直还在。
店的位置非常难找,没有招牌,没有店名,就在小区的犄角旮旯里隐藏了22年,但是通过吃货的口耳相传,依旧名声在外。
双档是店里的招牌,放在砂锅里端上来的时候,还在咕嘟咕嘟冒泡呢~除了百叶包和油面筋外,上面还撒着榨菜、虾米和紫菜,香气四溢!
隔壁就是厨房,点完单直接就在隔壁屋做,用的还是老式的煤球炉,砂锅直接放在上面煮,这种煮法也是不多见了。
从点单到做完不超过10分钟,就会有阿姨直接送到你的面前,闻到香气就馋的直流口水。
正宗的单、双档,连百叶包油面筋都是有讲究的。百叶包要有韧性,吃起来还要带有黄豆的清香。
咬开后,里面有肉,但肉馅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油腻,少了则乏味不过瘾,这家的就刚刚好,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不亏是有口皆碑的。
百叶包足足有拳头的大小,分量感十足,入口有一种紧绷的感觉,非常有嚼劲。
油面筋完全浸润了肉汁的鲜味和汤汁的咸香,咬一口嗲的不得了!
点单的时候还让阿姨在里面加了一个草鸡蛋,鸡蛋煮的很嫩,咬一口直接能看到明黄的蛋黄,超级香。
粉丝吃起来不硬也不烂,挑起一筷子送进嘴里,啊,就是这个味!
旁边经常来这里吃饭的爷叔告诉我们加一勺辣椒更好吃,于是就加了一勺,果然够味~辣椒是老板自制的,不是很辣,但又很过瘾。
单档+小馄饨
才是绝配,但我们去的太晚了,小馄饨卖完了,只能单要了一碗单档,略遗憾!
除了少了一副百叶包和油面筋之外,和双档没什么区别,依然是油面筋+百叶包+油豆腐+紫菜榨菜虾米+青菜+粉丝的组合。
一碗完美的单档,放在炉子上,美的就像一副画,黄肥绿瘦,清清白白,很简单,但却勾人魂。
小馄饨卖完了,大馄饨也是可以的!要了一碗鲜肉大馄饨,也是放在砂锅里端上来的。
满满当当的一大碗,上面撒着紫菜、小葱和虾米。
大馄饨的个头也不小,一口下去里面满满的都是鲜肉,用料非常厚道!
桌子上放有辣椒、胡椒粉、醋之类的调味品,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往馄饨里撒一点胡椒粉,又鲜又有味。
难得一见的煤球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工具早已经剥夺了这些老物件的用武之地,想看到用煤球做饭的地方也是难上加难。
还记得小时候每天早上的“晨曲”序幕便是弄堂里生煤球,经常被呛人的烟雾催醒,倘若生火生的慢,那急着上班的人可就没有早饭吃喽~
砂锅也是成摞成摞的摆在角落里,整整齐齐,上面有因为常年和火接触而留下来的斑驳痕迹。说也奇怪,总觉得砂锅煮出来的东西更好吃一些,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同感呢?
吃饭的时候还看到老板在准备着食材,先剁再绞,纯手工,应该是包馄饨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