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都周刊
《南都周刊》官方微信账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最难的自律,是不断突破自己 ·  昨天  
江南晚报  ·  正在搜救!12人失联 ·  4 天前  
新街派 生活报  ·  突然道歉!网友质疑“被收买”…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都周刊

中国人,能不吃野味吗?

南都周刊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2-07 23:00

正文

最近,网友@Ah_cal 一年多前发的贴子被人翻了出来,微博自称“李局长黄书记请我们到他办公室煮穿山甲吃,第一次吃,口感味道很好,已经深深的爱上这野味了”:



借公款吃喝,吃的还是野生动物!很快饭局就被义愤填膺的网友指出疑为2015年7月在广西南宁展开的“投资广西 走向东盟——2015香港企业广西行”考察活动。

在受到质疑之后,2月6日下午该网友将微博全部删除。今天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促进局回应称,“合影照片中的用餐人员,没有该局任何领导或工作人员”,投资促进局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15年7月间,“局里面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局领导班子成员姓李或者姓黄。”

人类有多爱吃“野味”,就有多少野生动物遭了殃。

2006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30%的中国人吃过野生动物;20%不知道食用野生动物是违法行为;20%不清楚所食用的野生动物是否安全。


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北京绿色指南》指出,由于人类的滥捕滥食,中华鲟、果子狸、穿山甲、苏眉鱼、高原鱼类、野生鲍鱼等野生动物在很多地区已经濒临灭绝;大鲵(娃娃鱼)、野生海参、野生蛙类、野生鸟类、麂、麝、蛤蚧等物种种群数量急剧衰减。中国有53种蛇被端上餐桌;由于人们无节制的食用,亚洲90种淡水龟中有3/4受到威胁……

根据国际野生动物贸易研究组织的报告,2007~2016年,中国共查获209起穿山甲走私案件,其中活体2405只,死体11419只。


人类早期的“野味”名单


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饮食史。远古时期,人靠猎取野生动物或采集野生植物的果实为食。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假定有300万年的时间,那么其中299万年都处在“野食状态”,动植物家养驯化的时间最多只有1万年。

在无炊具烹与石烹时期(公元前350万年至公元前57万年左右)当时中国人(其实是直立人到早期智人)与世界上所有的人类一样,都以野味为主要食物来源。在这漫长的阶段,中国人的野味有:鸟、剑齿虎、披毛犀、洞熊、野马、野驴、原始牛、鹿及小型啮齿类动物等。

在石烹时代(公元前57万年至公元前4万年左右),此时的中国人(晚期智人到新人)已经能人工取火,熟食开始出现。此时进食的有:虎、大象、洞熊、牛、羊、兔、鹿、鱼类等。

到了陶烹时期(公元前4万年至公元前6千年左右),在这一阶段的早期,中国人进入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驯化了猪、狗、牛、羊、马、鸡等。但中国人的食单上还包括:红面猴、獐、虎、貉、水獭、灵猫、花面狸、豪猪、鸬鹚、鹤、野鸭、雁、鸦、扬子鳄、乌龟、中华鳖、无齿蚌等。

铜烹时期(夏、商、周、春秋战国),此时中国人的炊具已经出现了铜、陶炊具和玉、漆、象牙等餐具。据《周礼·天官》记载,此时中国人的野味有“六畜”、“六兽”和“六禽”,它们是麋、鹿、熊、野猪、兔、豺、雁、鹑、雉、鸠、鸽、天鹅、龟等。

铁烹时期(公元前221年至明清)与中国整个封建史重合,此时中国人的饮食文化已经非常发达,张骞通西域后,食物来源进一步扩大,但野味还是中国人的喜爱,大象、骆驼、犀牛等大型动物也时常猎杀。

到了清一代,游牧民族出身的满族官员对野味情有独钟。“水陆八珍”中就有鹿筋、蛤士蟆、熊掌、鹿尾、象鼻(一说犴鼻)、驼峰、豹胎、狮乳、猕猴头等。在上中下八珍中,也包括猩唇、驼峰、猴头、熊掌、凫脯、鹿筋、黄唇胶、豹胎以及果子狸。


2013年被警方查获的熊掌。经鉴定,213只熊掌皆为棕熊熊掌。


中国人对“野味”的情有独钟


从理论上说,国人在成功地驯化了一部分动物作为蛋白质和脂肪的主要来源后,似乎没有必要再大规模地猎杀野生动物了。然而事实却不是这样,在发达的中国饮食谱系中,对野味的烹饪和食用,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比如宫廷举办的节庆活动中,野味甚至成了一种皇家规格及恩宠臣子的特别关切。官宦人家也是如此排场,读过《红楼梦》的人一定会对小说中描写的一边吃野味一边吟诗作画的场景有深刻的印象。

现如今,人道主义精神泛及动物的做法,已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的认同。但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人还在以饮食为消费终端方向大量养殖野生动物,供食客大快朵颐。

数年前的春节,我国某民间组织曾发起一项调查,了解北京、南京、云南等地餐馆的食物组成,结果令人震惊:在接受调查的414家餐馆中,有92%的餐馆经营一种以上的1类野生动物制成的菜肴。在809张餐桌上,至少消费一种野生动物的餐桌占了71.1%。

广东人是喜食野味的群体,在他们常食的野味中,除了果子狸,还有夜游(一种白鹭)、猫头鹰、蛇、穿山甲、野猪、黄猄、田鼠、巨蜥、禾花雀、鳄鱼、梅花鹿、巴西龟等。


2016年警方查获的1105只野生鸟类。


吃“野味”的风险你考虑过吗?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山医科大学教授苏宜香曾说过:“人类进食的目的包括营养、享受和健康,从这一点出发,食物的安全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出于猎奇和其它因素吃野味,所冒的风险将是人自身的健康。

的确,人类的文明包括饮食文明,而狩猎野生动物则是人们在原始社会中一种无奈的选择,因此崇尚野味并不利于文明进步。从饮食文明来说,人类不应当倒退到狩猎野生动物的时代。吃野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消极因素,野味菜谱即使琳琅满目,也一点不值得自豪。

从健康角度考虑,我们也应该自觉禁止食用野生动物:

其一,野生动物可能会受到各方面的环境污染而致病,再传给人类,形成病毒传播链。

其二,灵长类动物、兔形目动物、有蹄类动物、鸟类等多种野生动物与人的共患性疾病有100多种,如炭疽、B病毒、狂犬病、结核、鼠疫、甲肝等。现在饭店经营的野生动物大都没有经过卫生检验检疫就端上餐桌,食客们在大饱口福时,很可能被感染上类似疾病。

在科技昌明的现代社会,人的饮食状态基本上表明了他的文明程度,特别是对野生动物的态度,更可看出他对文明涵义的理解。甘地说过:如何对待动物,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道德水平。

部分内容摘自沈嘉禄著《上海吃货》,文汇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小标题重新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