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开始,普惠金融贷款达到一定标准的金融机构将享受定向降准政策。这实际上是面向普惠金融领域的“定向降准”。梳理近年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最近的一次普遍降准发生在2016年3月,最近的一次调整基准利率是在2015年10月。
也就是说,接近两年的时间内,央行没有动用过传统的全面调整存准率和基准利率的政策。诚然,这与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有关,但是放在过去十年的漫长时间里看,这种情况几乎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2013年以来央行陆续创设的多种新型工具,包括常备借贷利率(SLF)、MLF、PSL、临时流动性便利(TLF)等,根据英文简写,市场给予其“酸辣粉”、“麻辣粉”、“怕辣粉”和“特辣粉”的形象别称。
各类“粉”的期限、功能、操作不一,如SLF期限为1至3个月,以抵押方式发放;MLF期限可长达1年,以质押方式发放,已成为基础货币供给的重要渠道;PSL则专注于为开发性金融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MLF余额为45215亿元,比2016年末增长10642亿元;PSL余额达26876亿元,比2016年末增长6350亿元。截至2017年11月末,这两种工具占央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70%,高于2016年底的65%。
“作为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容工具,MLF和PSL进一步扩大成为2017年中国的重要货币政策趋势之一,目前两者均为主流货币政策工具。”穆迪日前发布的报告评价。
除此以外,公开市场操作的频次也明显提高。2016年2月开始,央行原则上每个工作日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而在此之前,公开市场操作仅限于每周二和周四。2017年10月底,央行还创新性地推出63天逆回购,弥补了期限空白。
即使是利率调整,也没有出现央行主导的基准利率上升,而是市场利率“随行就市”。2017年12月14日,央行开展的逆回购和MLF操作利率小幅上行5个基点。
随着工具的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实现了升级,央行的流动性操作愈来愈精细,有针对性地对短、中、长期流动性进行精准调节。以岁末年初流动性调节为例,2017年10月底以来央行通过28天期、2个月期逆回购提供了8700亿元跨年资金,随着年末临近又合理搭配7天期、14天期逆回购等品种继续提供跨年资金。同时,在12月6日续作1880亿元MLF基础上,央行12月14日再开展2880亿元MLF操作,在对冲月内到期的同时加量投放流动性。
打一个比方或许更为形象,曾经货币总闸门“开”和“关”都会导致大量的流动性增加或者锁住,现在总闸门上开了各式各样的小闸门,央行可根据需求选择何时开关何种小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