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下五千年故事  ·  曹操手下名将如云,真正被重用的却只有四位,五 ...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85岁严嵩被抄家,抄出3万多两黄金,300万 ... ·  2 天前  
鱼羊史记  ·  男女间互相生理性喜欢,才有的表现 ·  2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3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飞拳防空火箭:二战德军的革命性单兵防空武器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0-12-04 11:12

正文


在二战末期,越来越趋于守势的德国面临着人员短缺,武器不足的双重窘境。由此,他们投入了很多资源来研制单兵防御武器,以求遏制从国土东西两方滚滚而来的狂潮。这些武器构造简单,多为火箭动力,如“战车噩梦”和“铁拳”反坦克火箭,不仅给盟军装甲部队带来了很大威胁,更迫使步坦协同的作战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为战争史上全新的一章写好了提纲。

同样,当时刚刚成熟的火箭动力武器概念也被应用到了防空武器领域。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肩扛式单兵防空武器——“飞拳”防空火箭。尽管它外表粗陋,性能也不够稳定,但是它和它装有空心装药战斗部的近亲一样,引起了战后各国武器专家的瞩目。


“飞拳”由希特勒亲自下令武器局进行研制开发,整个研制过程高度保密,以至于留下的资料少得可怜。出现的太晚,没时间对其进行试验和评估,也是资料稀少的一个原因。“飞拳”的技术储备来源于先前两种火箭动力武器的研制过程,德国人通过研制这两种武器,对火箭动力武器的工作原理有了很深的了解,这两种武器就是RpzB43/54“战车噩梦”和Rz65“烟气缸”航空火箭弹。“飞拳”应用了“烟气缸”的小口径火箭弹技术和来自“战车噩梦”的推力电击发技术。由此有效的缩减了重量与体积,也使得结构变得简单。

迄今为止,关于“飞拳”的可靠信息都来自德国武器局工作通信,这种工作通信是用来向其他部门和厂方传递信息的。关于“飞拳”的工作通信被标称“绝密”,分别送往国防军和军工厂,告知了这一款正在研发中的武器的开发测试进度。1944年11月26日的工作通信写道:
“已下达生产10000具试生产型以及4000000组弹药的订单,研发工作预计于1944年12月完成,届时,射程中的弹药散布将可以被限制在10%以内。1945年1月开始批量生产。”
11/Lib 尤格(Jorg)上尉 J2 8054


“飞拳”以及后来的“飞机拳”,这两个名字都算是用词不当。其命名的初衷应该和“铁拳”似。但按照其工作原理来讲,叫“战机噩梦”会更贴切一些。(铁拳是一种近战反坦克武器,其工作原理更像是无后坐力炮,不过使用的是超口径弹药)从心理上讲,“战机噩梦”显然不如“飞拳”响亮,不利于士气,因为士兵们要的是把飞机揍下来,只是给飞机留下点心理阴影显然不太合适。出于同样考虑,“战车噩梦”的名字也被改成“火箭动力反坦克枪”。但是“战车噩梦”早已深入人心,难以改口了。
盟军没有掌握任何有关于“飞拳”的资料和情报,直到美国第三军的士兵在纽伦堡逮到了尤格上尉,才从他的口中了解到“飞拳”的开发过程、技术数据、生产情况和首批试生产型的装备状况。1945年1月初,一些试生产型“飞拳”被下发给了萨尔布吕森的前线部队进行实战测试。但不幸的是,武器局没有接受到任何来自这支部队的反馈。尤格告诉美军,莱比锡的HASAG和阿尔滕堡的HASAY这两个工厂可能已经生产了1万个“飞拳”的弹夹。美国第一军在HASAG位于莱比锡的小工厂内发现了一些发射器和弹药,并在之后进行了彻底研究。
描述:
目前已知的“飞拳”有A,B两种型号,“飞拳”A只有有四根发射管,因为火力太弱以及准头欠佳,未能投入生产。“飞拳”B是常见的“飞拳”型号,下文所说的“飞拳”也指的是这一种。整件武器分成两部分,分别是9根发射管和一个能容纳9枚20mm火箭弹的弹夹,打空了的弹夹可以迅速拆换。送往前线的新“飞拳”一般都附带8个备用弹夹,统一装在一个板条箱里。除此之外,后来还有一种大威力的“飞机拳”防空火箭,基本结构与“飞拳”相同,有6根30mm口径的发射管,使用的弹药和用于MK108 30mm航炮的机关炮弹一样,装备了每颗含75克炸药的高爆弹头--这种东西只消一两发就能把任意一款战斗机大小的飞行器打散花。由于德国战败,这种武器永远的停留在了试验阶段。
1.发射系统
发射管口径为20mm,共有9个,中间一个,其他8个围绕其呈圆周排列,所有的发射管由4块圆盘固定在一起。第一块圆盘同时也是发射口,中间两块承载着整个发射系统,尾部的圆盘包含点火器,弹夹也从这里装入。
发射管下方装有把手和保险栓,保险栓用于锁住点火系统以防走火,一旦取下保险栓,点火系统的推力杆就进入待发状态。其后是推力发电器,推力杆和压簧杆,击发装置和抵肩,把手。抵肩和击发装置在携行时可以折叠起来。在发射器的前半截有个很简单的瞄准器。
点火导线从发电器后引出,由一条金属导轨通到后部,约占发射管的1/3长度,导轨下方是抵肩,尾部的圆盘和“战车噩梦”的尾板相当接近。
2.弹夹
由前后两个圆盘组成,最初为金属制,后来改为陶瓷(德国陶瓷工业较为发达)。其作用就是让每发弹药能够顺利和对应的发射管对齐,节省装填时间。每个弹夹只够发射一次,发射完就要迅速重新装填。备用弹夹装在一个圆筒状弹夹包里,携行时挂在士兵身体一侧。
3.弹药
“飞拳”使用20mm火箭弹,带有撞击式自毁引信,这个引信在火箭弹被击发两秒之后自动引爆,或是在此之前撞击目标引爆,火箭的推进击发靠的是电击发引信,电流由推力发电器提供。由于这种火箭弹体积太小,容纳不了多少推进药,所以射程最多只能达到500米。
4.如何发射
首先,从板条箱中取出“飞拳”,展开把手,抵肩和击发装置,顺着发射管上面的导轨把弹夹装入发射管尾部,然后把弹夹的前板往后掰,直到与后板贴在一起为止,这样,弹夹就稳稳锁在发射管后边了。这时和使用“战车噩梦”一样,解除保险,形成回路,注意千万别走火,可不是好玩的。
现在,把“飞拳”的肩托放在右肩上,左手握住把手,然后瞄准。用右手向后拉动推力杆,到头为止。扳动扳机,在压簧杆的作用下,推力杆被推回原位,并推动推力发电器,产生了一股电流,电流顺着导线传到发射器后板的点火器上,点火器击发了火箭的推进引信,5枚火箭破膛而出,0.2秒后其余4枚也踏上了不归路——之所以有这么个延迟,是出于减少发射时的震动和弹药散布的考虑。这时,如果操作者还活着的话,就应该赶紧撤下空弹夹换上新的,没被击落的攻击机随时会回来。“飞拳”的特性决定了要用一定的弹药散布范围来达到最佳效果,但现在不清楚在大规模生产之前是否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改进措施来减小发射时的强烈震动,以保证适当的散布范围。
总结
毫无疑问,“飞拳”的创意太出色了,更可贵的是采取了成熟可靠的,已在“战车噩梦”上验证过无数次的工作原理,从而有效的缩短了研发时间,简化了结构,降低了造价,其瞬时火力和单管Flak 38 20mm高射炮相当,高爆弹头对于地面的软目标威胁也不小,危急时刻可能会是很好的“撒手锏”。发射装置用轻质材料制造,减小了重量,也降低了制作难度。单人能否高效的操作“飞拳”十分值得怀疑,尽管现在没有确切的资料,但配置一名装填手专门负责换弹夹肯定会大大提高发射效率——就像“战车噩梦”的双人发射组一样。要不射手就不得不在每次发射完毕后自己更换弹夹,又慢又危险。“飞拳”最大的缺点就是它那极短的射程(最远300-500米),这个射程已在航空机枪的射程之内,二战后期的盟军攻击机飞行员通常会疯狂扫射一切视野之内的活动物体……估算飞机的距离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在各类攻击机火力全开,迎面飞来的时候。这要求射手具备过人的心理素质,只有最勇敢最冷静的男人才可以很好的操作它。用“飞拳”攻击飞机的最佳方式是抓准机会,轰击飞机侧面,但这通常只有很短的时间,而且需要估算下提前量。总之,要想成为一件完美的武器,“飞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从二战时期技术水平和认知出发,我们也不能太苛求它和它的设计师们。
“飞拳”Flugfaust Ausf .B参数表

20mm口径 9管肩扛式防空火箭发射装置

全长:140CM 弹夹长15CM
全重:带弹夹6.5KG
弹长:25CM
弹种:20mm自旋稳定火箭推进高爆弹

击发装置:推力发电-电击发
初速:350M/S
射程:300-500M
线图,下面为弹夹
尺寸示意图
前半部,发射管上面的细长物体为瞄准器
中部
后部 ,可以看见扳机和可折叠的肩托
尾部特写

手柄和推力发电器
肩托可以在抵肩时展开
肩托收起
发射口,护板的形状并不规则
很不幸,这个眼镜男是个左撇子,他把“飞拳”拿颠倒了。这支“飞拳”目前收藏于俄罗斯莫斯科中央陆军博物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