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电视媒介的崛起,尼尔·波兹曼认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悲观预言
“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
而在21世纪的今天,有这么一群人,面对综艺、游戏和音乐APP等娱乐轻松向选题岿然不动,淡定地掏出小本本,说一句:“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用新闻传播学原理分析。”
全媒派(quanmeipai)精心整理本周读者干货评论,有观点有理论,带着自豪脸与朋友们一起再涨一波知识。
没见过这么“专业”的诗和远方
10月18日,全媒派就目前火爆的国产“慢综艺”做出分析,
国产“慢综艺”霸屏,以田园牧歌赚眼球,却看不到慢下来的诗与远方
,讨论这一类型节目的内涵及问题解决之道。
随即收获读者70+留言,每一条都在从不同的维度扩展着知识边界。
“慢综艺”发烧友:内行看门道
@太阳暖暖:
没记错的话,从13年
花样系列
,14年的
三餐系列
,15年的
西游记系列
,17年的
新婚日记,尹食堂
,
冷门综
“记住了也无用的神秘杂学词典”
,一路追过来的罗PD的综艺,真的很治愈! 刚开始某台开始默默搬运的时候,真的是太不能接受了,无论韩网怎么评价,都是躺平任嘲的态度, 真心拜托国内的媒体人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真的能够走得更远就好了,也不枉被骂的那么惨。
@Ki小七:
我能说
《向往的生活》
也是靠明星撑起来的吗?虽然它的确注入了些许中国式人情的文化内涵,但如果你看了韩国的
《三时三餐》
,你会更明白这种逃离城市喧嚣,遁隐乡土自然的情感。可能会更让你明白什么是“真实”。
中国的慢综艺目前面临的很大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中国式创意,同质化严重。
如果不在节目内容上做改变,慢综艺时代不会到来,慢综艺可能是只是昙花一现。
@泡泡大王Eva:
现在,韩国的综艺模式确实非常成熟,无论是剧情安排还是情绪表达都做的非常细腻、自然。但是看罗pd早期综艺
《两天一夜》
,里面也是充斥着很多刻意的排出来的情节和使劲凹出来笑点。想来中国的慢综艺也要一步步走,一步步的总结经验才行吧。
但无论如何,现在中国综艺里,明星不知道怎么定位,怎么表演;品牌商不知道怎么获利,怎么植入;剧组不知道怎么拍摄,怎么剪辑。实在太太太尬了.....
@slove:
国内综艺基本上都是靠嘉宾和后期剪辑来博人眼球。比如:
鸡条
。其实有很多类似的节目,
为啥就他爆了?因为几位嘉宾选的太好了,并且一开始没有急着立人设,是在游戏过程和团队相处过程中慢慢立起来的。
不容易倒,观众也更能接受。另一个靠剪辑的,是
花儿与少年
,
让人觉得几乎是节目组想让你看到什么,你才能看到什么,很生硬,很多还有明显bug 。
慢综艺,怎么样让人真的觉得慢下来,感觉还有很多路要走。
@moon:
分享一个罗PD对观众的看法,
“观众们都是专家,只要花十秒,就能判断这东西有不有趣。就是十秒,观众只会花这点时间抬头看。”
@徐艺丹:
国内的综艺会看出很刻意的流程设置,
主打慢生活的节目,应该呈现的是没有套路的真实生活,然后通过后期剪辑等工作帮助观众发现生活的美好,而不是嘿,这段可以有意思!
这也是张亮美少女发型产生话题的原因。 以
《向往的生活》
为例,
Henry
最开始就是泰迪人设,努力的想要表现自己,把对女嘉宾的热情作为卖点而招致一些吐槽,反倒是最后几期没什么存在感,安安静静的看着黄何做事,然后拉一首曲让人更加惬意;
白百合那一期
,对一些繁忙的人来说,向往的生活就是累了一天,我躺在暖呼呼的炕上,偶有人声喧扰,待转醒之时,炊烟袅袅,下床吃饭聊天洗碗睡觉,这才是平凡人的生活,也像极了过年时候回老家的情形,这种融入感和亲切感达到与观众的共鸣;
黄小厨的万能人设
在煮凉皮时候才显的真实;而节目时候读信的时候又是一个高潮,那种可能是要写几遍才能看起来工整的心情才是现代人所向往的。当然生硬的广告植入也是无语,谁家天天吃个早饭还要介绍一下什么功能,可以有更好的方式。所以
主打慢生活的节目可以扩展的点不是嘉宾故事的丰富而是真实的慢生活
,但是大部分节目做不到,像
《亲爱的客栈》
第一集完美勾起我在泸沽湖的回忆,抓心挠肝等更新,看到的是一层层的套路…相比起来,《向往的生活》在我看过的国产综艺里还是可圈可点的。 综上,
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
最后心火烧,心火烧,心扉呀~太魔性
隐藏的“生活家”
“慢综艺”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在节目之上,多了对生活本质的理解。评论区除了对节目的客观分析,还有读者对我们分享了生活场景,每一个都是“生活家”。
@泥巴:
大学生的我,繁忙的校园生活,自己很明显地感觉到从以前对慢歌的无感到现在越来越喜欢慢歌,喜欢细细品味歌词,好的歌词往往让我百听不厌,它写的是我们真真切切的生活,是我们和歌手共鸣的地方,
同理,我觉得慢综艺应该把节目的核心放在还原生活的真相,而不是节目里一群嘉宾忙乱的开始,浮躁的过程,以精致的方式呈现生活的真相,用每一帧的精彩抓住观众的眼球
@浪漫
萨克斯:
好的娱乐节目应该是平凡生活中自然的流露一些娱乐的元素,而不是在娱乐中生硬的表现生活乐趣。
@什锦潇:
焦虑爱情的时候,就看《孝利家民宿》,和去菜市场一样心安。
@杨小昭:
在如今讲究效率、成本的快时代,我们总会慨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慢综艺的出现正是击中了观众心中的“焦虑感”。
之前看过一期《孝利家民俗》,
不施粉黛的孝利和温暖的尚顺,一切都是淡淡的,却又是暖暖的。
@🐳🐳🐳:
个人认为慢 是对于一种心境的追求 可是忙碌的生活很难给予我们这个机会
综艺应是能帮助我们发呆 沉浸下去 而不是在我眼前凌乱的忙着 没有逻辑 说着段子 既不能洞穿我的想要 也不能带我的思绪远行
受众/传播/制作,专业分析朝这儿看
@chuu:
我觉得慢综艺带来的是一种
媒介等同
,
就像孩子看到动画片里的爆米花,会觉得电视机能倒出爆米花一样,
看着嘉宾们一起旅游、过田园生活,我们也仿佛参与在慢生活其中,时空紧张感也得以缓解。但媒介等同最重要的还是
受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替代
,故意的冲突设定和僵硬的广告植入过于突兀,会让受众发现:啊,这份慢生活是别人塑造的拟态生活。所以慢综艺还得精心耕耘,减少刻意感~
@南三四楼澡堂阿姨:
准备考研中,最近正在思考今年的热点,觉得慢综艺是一个很值得准备的问题。可以从
媒介转型、国家政策法规、受众需求、拟态环境
等等好多方面解析慢综艺。
@迩皇~:
不管是竞技类综艺还是“慢综艺”,收视高潮似乎都集中在吵架开撕上,受众的兴趣爱好给国产综艺制作提供了
“流量+撕逼=高收视率”的主流思想,这或许也是我们应该反省的。
@离谱慢:
我觉得慢综艺的核心是要能够
让观众有代入感
,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这就要求节目本身有连贯的叙事线索,冲突和矛盾在慢综艺中仍然需要,但是我们更希望看到故事演进中自然而然传达出来的一种真实感(真的觉得有些综艺节目的后期字幕提醒很累赘),从而引起共鸣,达到情感上的寄托。 一定要找到节目与观众的连接点,然后把所有元素调动起来,让观众感受到“真实”,感受到节目组的“走心”。国产综艺可以更多的注入中国元素,植根于我国本土文化,诸如《见字如面》《朗读者》之类的文化类综艺异军突起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主打“田园牧歌”主题的节目,应该更注重
形式与内容的融合
,烟火气息是“真实”的主要来源。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我国的国产剧中也总是找不到烟火气息,厨房干干净净,房间干干净净,有一种“刻意的美感”,而韩剧里却总能看到慢慢的烟火气息,韩综也是如此,给人一种能“细水长流”到远方的感觉。 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在这个充满浮躁的时代,“慢下来”成了人们迫切的需求。文化日益丰富的今天,也让人们感到无力感,因为文化同时也匮乏着。
创新驱动力不足,同质化严重,都是国产综艺所面临的现状。
但是总有人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你们看到了“游戏”,我们看到了“新闻”
周四,全媒派以“
新闻+游戏
”为引子,全景解析传媒业的交互融合技法,
“传媒业×游戏”案例打包:报道/交互/IP开发,用脑洞指挥注意力
。惊喜的是,
读者们的讨论并没有围绕“游戏”展开,而是更加关注游戏中新闻专业主义的把控。
@chuu:
其实游戏化的传媒内容也是制造一种
媒介等同
,人们虽然理性地把媒体当成工具,但他们下意识地会对媒体做出社会性的反应。游戏是社会生活的模拟演练场,在其中我们扮演着角色并遵守着规则。比起信息焦虑下的被动接受,游戏是一种让受众自愿参与的传播活动。
虽然会存在与新闻专业主义的矛盾,但游戏并不一定只有
通俗娱
乐,
就像案例中的瓦尔登湖游戏可以传达价值观、Axon可以让用户学会核查事实,
如果能够通过游戏这种自愿参与的方式传播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且对用户生活有用的信息,那我想这是与新闻专业主义不相悖的。
@鱼:
传媒+游戏模式,首先在制作成本上,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
其次在内容选材上,个人觉得新闻游戏更适用于深度新闻报道方式,不能体现时效性很强的新闻
;新闻游戏在于引起受众的注意,但是目前跨度太大,
引起受众注意也会让受众沉浸于娱乐性的形式,而忽略事物的真实,转移注意力
。游戏化,跟上了形式,但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要走。
@泡泡大王Eva:
传播的六种话语里就包括了
传播是主观的游戏
这一点。英国学者史蒂芬森在《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中对游戏的传播和工作的传播做了区分,即
游戏是愉快的,而工作是痛苦的;游戏是自由的、非现实的,而工作是强迫的、现实的。工作否定自我存在,把人当工具,而游戏促进自我存在,突出人的选择
。这一点恰好和当今的时代特点契合,所以这可能也就是现在传媒“游戏化”的一个深层的原因吧。
@cxj:
传媒游戏化是一个很好的媒介融合的案例,大数据、H5、VR等前沿技术将"新闻"与"游戏"相连接,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了解新闻、沉浸于新闻的渠道,同时这种游戏情境化也促进了不同阶层的受众群的合并。游戏新闻也让我想到了动新闻,它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以三维结合动画等方式呈现新闻的全新操作理念和信息产品,同时
它们在新闻时效性和真实性方面的缺乏也一直遭受诟病,但是二者对于新闻叙述方式和报道方式都具有一定的革新价值,
寓教于乐的理念是当下所需要的。
@杨小昭:
“传媒业×游戏”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向受众传达有效的信息,其基础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
对于经济上逐渐困顿的传统媒体而言,“传媒业×游戏”可能会是一个新的变现机会,以游戏为修辞方式,通过互动和沉浸感来传递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或有意义的信息。但在这一过程中,
“
游戏是否能为受众传达有效、有意义的信息”、“是否能让用户产生沉浸感,为用户带来娱乐”以及“媒体从业者和游戏领域的文化鸿沟和受众标签差异等是否能破除”
,这三方面都传媒领域可能会遇到的困境。
@熹微:
前几天刚好看完《游戏改变世界》•ᴗ•看到标题就迫不及待点进来了~私以为“传媒业+游戏”不适合用在硬新闻报道上,
“游戏”本身就体现着游戏的态度,玩家对于硬新闻中的5W等新闻元素不会给予过多关注,反而会更在意游戏的感官体验。
因而“传媒业+游戏”更适宜用在社会公共领域的软新闻上,引导用户玩家在体验中思考感悟,
就像《游戏改变世界》中所言“让游戏去塑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Stephanie-Liao:
国内媒体新闻游戏化的尝试好像仍以h5居多,但高质量的h5带来了巨大传播流量,类似扫码上传照片生成军装照的传播创意,
找到受众与新闻热点内容的契合与连接点并通过视觉化方式触发受众好奇、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泛媒体业的游戏化之所以能够斩获稀缺注意力的青睐,或许是因为所有交互式的表达方式都能为读者相对“孤独”的个人化阅读体验增添一剂调味,
沉浸式体验会成为亦已正成为新闻业的一大方向。
但一直在想,对于严肃、更为专业化的新闻内容而言,游戏化、娱乐化的呈现方式是否其实已使其逐渐消解? 被游戏形式吸引的受众注意力能够停留多久?
对于严肃新闻内容而言,文字仍然是不可取代的表达方式 越来越丰富的媒介载体和传播传播形式创新加快了使话语权下移的速度,
以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为纽带形成的身份认同和圈层结构正在被解构,不过,各领域的话语体系亦有其独特生态,能够触达最广泛大众的内容(如游戏化了的内容)也相对来说较浅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