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孤山鹤
冬有冬的来意,寒冷像花,花有花香,冬有回忆一把——
林徽因
《静坐》
你最近有什么痛苦的事情么?
刚刚经历过,抑或正在面对。暂时求而不得,或者正等待某一个结果。可能你早已洞悉,人生就是苦难与幸福交替起伏的过程。
人的原始情感只有两个,一个是恐惧,另一个是欲望。
所有其他的情感都是这两个原始情感的叠加或者派生以及再派生。
痛苦的最大根源源自欲望。
王小波说,
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所以,如果我们还能感知到痛苦,那是一件好事。在农耕时代,我们的祖先需要狩猎才能生存,面对凶猛的猎物,他们必然会心生恐惧,恐惧让中枢神经系统无比兴奋,带来全身的紧张,进而调动所有的感官去应对。积极而不至于崩溃的恐惧让人类得以生存,得以进化。所以心理学常说,没有一种情绪是只有一个色彩的。同样,痛苦也是有层次的,痛苦的产生意味着你有所求:你想要,想要做好,甚至更好。有所求就是生命的动能,不陷入绝望、愤怒和懈怠的“有所求”,那就去做一点什么。
情绪粒度比较高的人(也就是情商比较高的人),能体会到情绪中的细微差别,各种分层,交织互动,并予以反馈。
痛苦的事情我们还要做,一定是因为它不仅只有痛苦,一定“藏着其他的一些什么东西”?
茶者说,“苦生甜,涩生津,多喝点茶就能明白。”
攀登者说,“为什么要登山?因为山在那里。除了生死,很多痛苦其实很轻。”
创业者说,“上帝说走窄门进天堂,有挑战的事情就是为了让你进天堂。”
金融人说,“Pain past is pleasure!当下的痛苦才是痛苦,过去了则全是财富。”
还有位兄长反问,“苦后甘来,不然呢?苦上加苦。”
所以,打开帖子的你,心中一定早已有了“某一个层级的答案”,且正在做着让自己“有点痛苦的事情”。
你只是想看看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绝大多数重要的事情,都无法在当时就明白它的意义。
绝大多数的痛苦,在后来彰显了它的价值。
没有痛苦的人,是不存在的。
关键是,这种痛苦的内核是什么?以及我们自身机理对这种痛苦的反馈。
图片来源 : knowyourself
“我知道读经典很难,
但我没有想到它真的有那么难”
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觉得看书学习很痛苦,因为很想玩乐享受生活。”“这本书太难懂了,看不下去了!”
人性都是想偷懒,想要轻松获取。
这个念头很正常,然后关键是第一个念头之后的下一个念头,以及最后你选择了什么?
“读书改变命运”。
表层的改变,是你通过读书做题打通关,上大学出国留学,拿着文凭找份好工作。
而深层的改变,是改变你这个人的底层架构和人生机理。
细读经典,会帮你构架强大的人生底层逻辑。
《胜者即正义》里面有一句台词,“人类的大脑是很不可思议的,自以为不记得的事,其实就冬眠在大脑深处,然后会因为某种契机而突然苏醒,就像从抽屉中飞出来一样。”
现在你理解了,为什么那些好老师都热衷于组织读书会?
让你们聚在一块,强迫你们去读那些艰深晦涩,甚至无比拧巴的所谓经典,还让你们一读再读,读完之后交读后感,还要互相讨论。
所以,感恩那些为你组织读书会的好老师吧,珍惜那些跟你一起“痛苦读经”的小伙伴!
不要告诉我,大学毕业了,你就读过刘星老师的《西窗法雨》,还有高教社的红皮教材。出了校门,
还真没有那么多人得闲陪你,一起“痛并快乐的阅读经典”。
那些看似深陷于痛苦,却还在持续做着读书、写书这件事的人,也正享受着从别处无法得到的兴奋和获得,那是一种延迟获得,一种更大的满足感。
“入不敷出的状态,才是真正的学习状态”。
这句话乍一听荒谬,细琢磨在理。因为你清醒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输入输出”的系统,当你要驾驭更大目标,比如某个项目、比如某个论文,比如某个工程,你必须调动自己的储备,智识的、资源的,这种调动无力或者达不到应对的高度的话,必须再进一步“输入”。不知不觉中,这“入不敷出”的痛苦给你带来更大密度的能量摄入。
如何输入?看书,尤其是看经典学术书;做事,最好跟着高手学。
如何输出?自己写书,自己写文章,尤其是那种严谨的学术论文。
读书人,去寻找自己真正喜爱的经典吧!卡尔维诺说,“处于职责或敬意读经典作品是没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读它们。”
去读点经典学术吧,过那种痛并快乐的日子,那才是你我想要的生活!
如果没有那些痛苦,快乐也不会显得高级。
同样,如果没有后来那些快乐,痛苦也必毫无价值!
你看,那些学术书,总归是会有人来写,有人来读,有人来出。
“让我们最欢欣鼓舞的,是一本又一本的好书制作出来,而更有成就感的,则是让一本又一本的好书抵达了它的读者。”
——尤其是学术经典著述。
没有你的阅读和发现,这些图书以及我们,都是孤独的。
摄影:孤山鹤
如下这份书单,是我们从
法律出版社
今年一千二百多种新书中层层遴选而出的
27本学术书
。
你看看,可否称得上经典?
1.《天下· 诉权与诉的可能性:当代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
作者丨
[德] 康拉德·赫尔维格 任重 译
责编丨 韩满春
推荐丨
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学之父赫尔维格的经典作品,国内首译出版。其构建法律保护请求权论时提出的法律保护必要等概念构建了现代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根基。通过对比正反观点,阐释法律保护请求权及其对德国民事诉讼法学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