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蜀汉举国哀丧,其后主刘禅更是哭的死去活来,昏天黑地。 看过电视剧的三国爱好者,无不感叹父子之前的深情厚谊。却这只是表象。
一、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百官迎接吊丧,仅一人参加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激动人心的描写:“且说后主在成都寝食不安,动止不宁,忽然李福启奏丞相已亡。后主闻之大哭曰;‘天丧我也!’哭倒于龙床之上。后杨仪扶孔明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择本年十月吉日,后主亲送灵柩至定军山安葬,后主降诏致祭,令建庙与沔阳,四时享祭。……”
读到这里,我深为刘备父子和诸葛亮之间君臣相谐的‘鱼水之情’所感动,更为诸葛亮能得到这样的知己之君而高兴。想诸葛亮一生忠于王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后能得此殊荣,也算是不负此生了。但激动之余,再细读《三国志》时,却发现这一描写与事实大相径庭。
据陈寿《三国志》(樵周传)记:‘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
这段话明白的告诉我们,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不仅没有‘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反而下诏禁断文武百官前去迎接吊丧。只有周樵一人,因跑得快而先于到达。可怜诸葛亮葬礼上只有谯周孤零零一人参加。
二、诸葛亮死后刘禅禁止百信立庙祭祀
另据《三国志》(诸葛亮转)裴松之批注引(襄阳记)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仪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诸葛亮死后,中央和地方请求为其立庙,但朝廷却以与礼仪不合为借口加以拒绝。后来有许多百姓,私自在道路旁祭祀诸葛亮,也被后主刘禅所禁断。可见,后主刘禅不但不许众朝臣为诸葛吊丧,而且不许官方为诸葛亮立庙设祠。就连百姓私自为诸葛立庙祭祀也被刘禅所拒绝。
诸葛亮死后,并不像《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风光荣耀。为诸葛亮立庙,是在后主景耀六年,也就是在诸葛死后二十九年,(诸葛亮亡于公元234年,后主为亮立庙是在公元263年)并且是在魏国大举伐蜀,作为蜀国门户的汉中,已经被魏军攻破。蜀国灭亡在即的情况下,后主为了祈求诸葛神灵保佑,而被迫做出的无奈之举。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诸葛亮万万想不到自己死后会遭此冷遇。后人也万万不敢相信,但这却是铁的事实。
三、刘禅为何要如此对待自己“相父”?
诸葛当年,受皇叔三顾之礼而出山。皇叔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这是何等的崇信,何等的尊荣。诸葛也确实忠心耿耿,辅助皇叔,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先主辞世后,亮又负托孤重任,独秉国政,统揽国事一十一年。可谓呼风唤雨,随心所欲。就是当年管仲相齐,也不曾有过如此的风光权势。世人皆知孔明“忠心扶汉室未分先主后主”,只念“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只想刘备父子两代,对孔明信之,任之,敬之,重之。
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会遭到如此不公正的对待。这就存在一个巨大的疑问,刘禅为什么这样对待他的‘相父’?他为什么会做出这样既不合情,又不合理的事情?
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可以总结为四个字:敬、怕、爱、恨!
敬他德高望重、能力超群。怕他雷霆万钧、废兄立弟。爱他操劳国事、为己分忧。恨他约束自己、不得尽欢。
可叹丞相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却奈何如此身后事!
号主 简介
你好,我是李雨蒙,你可以叫我蒙蒙。
因为学习历史,所以开通个历史类公众号
希望能给大家奉送一些不同的历史知识
不求以刻奇的文章来吸引关注,只期望与志同道合的人共聚一处,把茶畅谈
如果你也喜欢历史,欢迎关注
我在这里等你。
如果你感觉到蒙蒙的诚意,点下面的广告一下,也是对蒙蒙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