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互联网+教育”产业专业园区;“互联网+教育”助力创新创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观点丨倪闽景:对未来十年学校教育的8个预言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 公众号  ·  · 2024-11-16 11:30

正文




0 1


“以后的日子要用天来计算”

前段时间,“世界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推出一本新书——《5000天后的世界》。这本书里有句话打动了我:“以后的日子要用天来计算”,因为这个世界已经发展得越来越快。我们三天接触到的信息量,相当于十八世纪的人一辈子接触到的信息量。

如果我们回顾5000天以前的世界,再对比现在,这5000天里面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报纸、电视、零售业都被颠覆了。 可以想象未来的5000天,将会有更多的颠覆会发生。 比如,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银行、软件、汽车驾驶、翻译等领域都将被颠覆,甚至科技领域也会产生颠覆。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授予了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大家有没有考虑过为什么?我认为有三点值得深思:

第一, 无论此次获奖的物理还是化学领域,无论是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算法还是AlphaFold蛋白质大模型平台,其基础都来源于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 未来,物理和化学的发展将深度依赖于人工智能。

第三, 过去,物理和化学是整个自然世界研究的基础。未来,物理和化学也将成为数字世界研究的基础,科学领域会发生很大的颠覆。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 “人工智能将替代所有把人作为工具的工 作”。 如果我们把研究者作为工具的话,那科研领域也将被颠覆。



0 2


未来十多年
一定是教育大转折的实践

那5000天后的教育又是怎样的? 如今的教育已经“卷”到极限了。 现在孩子的学习时间已经够多了,不能再延长了,出现心理问题的 孩子 也很多。

未来十多年,一定是教育大转折的实践,将来的教育一定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高质量发展,而不是把聪明的孩子选拔出来。 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要强调多样化和实践性,让孩子拥有好奇、闲暇与自由。 这是未来十多年里,教育要走的路。

此外,教育的逻辑也将面临重大改变。在过去的40多年,我们国家发展逻辑是“模仿追赶”,人家远远在前面,我们要超越、追赶他们。而和这个相配套的教育逻辑,就是让大家学一样的东西,然后把考高分、满分的学生挑出来,把他们送到好的大学里继续学,将世界上先进的内容学过来。

这样的教育逻辑,在过去40多年以来是非常成功的。但现在为什么要做出改变?因为按照李政道先生的说法“我们国家也有可能走到世界前列 ,现如今我们不再是“模仿追赶”,而是“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的教育逻辑需要我们培养孩子去创新、创造,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使命感。 所以,教育将朝着“为创新而学”的方向发生改变,而不再是为了考“高分”。



0 3


关于“5000天后的学校教育”的
8个预言

教育不会一成不变,现在正处于颠簸期,它可能会有一个反转的过程。为此,我对“5000天后的学校教育”有8个预言——

第一个预言: 个性化学习知识的需求将通过机器来满足,人工智能助手(比如虚拟教师)会被普遍使用,元宇宙等场景会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新空间。

第二个预言: 教师依然存在,但其主要价值将体现在情感的连接和人生导师的角色上。

教师的职责,不再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而是作为人生导师,给予学生目标感和使命感。简单传递知识的教师岗位一定会大规模被淘汰。

第三个预言: 将来的学校课表,体育、艺术、科技活动会成为课时最多的课程。

我前面提到,人工智能将颠覆所有把人作为工具的工作。那孩子们将来干什么?人类历史上有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期——古希腊时期。那时候,贵族是自由人,因为有大量的奴隶为他们服务。那他们干什么?他们发展了哲学、科学、艺术、体育等领域,比如奥林匹克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我们也一样,未来很多事情都由机器来做,孩子主要就是从事体育、艺术、科创,这将成为未来孩子生活、工作的常态,也一定会成为教育的常态。

第四个预言: 统一要求的基础性知识将大幅度减少。

现在课程标准是“高纲 ,对学生要求很高,能完成这个课程标准的只有20%的孩子,80%的孩子都以失败而告终。但非常有意思的是, 高纲 有一个特点,即不能超纲。哪怕这20%的孩子超纲,老师教学、考试命题超纲都是违规行为,孩子的学习是被“封顶”的。

这个逻辑在过去40年里非常成功,因为只有学一样的、考一样的,才能把会学习的人挑出来。但如果按照“创新驱动”的教育逻辑,这样的做法就不合适了,必须将课程标准改成“低纲”。美国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一塌糊涂的,因为他们的标准很低,所有的孩子都觉得学了以后很有自信,但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要求较低,但学习上不封顶。

举个例子,在PISA考试中,中国孩子远比美国孩子的成绩好得多,但在创新方面为什么我们不如他们?因为我们的孩子是“一样的好 ,而他们是“不一样的差 。站在创新角度来讲,200个不一样的孩子,尽管学习很差,但创造力非常强,这是我们未来要走的方向。

第五个预言: 教育追求多样化,而非追求考试成绩。

如果教育只追求成绩好,那学习的目标就是同一个,考100分。如此逼得孩子只能内卷。但如果教育追求多样化,其好处是大家不用单一地追求分数,同时多样化发展也是创新的源泉,“犯错”是在科学家身上经常发生的事。

几个月前,我跟诺贝尔奖获得者迈克尔·莱维特先生对话的时候,他说出了我一直想表达的话:“优秀的科学家,90%的时间在犯错,顶尖的科学家,99%的时间在犯错,考100分的人从不犯错,只说明他学习能力强,并不代表他是一个创新者。”

第六个预言: 将会出现大量特色多元、形态多样、以情感连接和实践性活动为主导的小微学校,一个学校不超过150个人。

罗宾·邓巴提出过“150人现象”,即每个人能够非常熟悉地叫出名字的人数是150人。因为知识发展得太快,老师也可能会出现知识盲区。如果未来我们的学校,能够像一个家庭一样,每个人都互相认识,那所有人都可以共同成长,互相学习,这是将来必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像如今这样,学校越来越大,但大家互相都不认识。

第七个预言: 国际教育将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这个对现代人而言太重要了。我们常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确实如此,地球现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威胁,需要我们去迎接挑战,还有非常复杂的国际性难题,需要孩子们今后去破题。所以,国际理解融合教育将会成为国际教育的基本模式,只有人和人之间互相了解,才能破解当前的难题。

第八个预言: 科技馆、博物馆和校外社会实践点将成为孩子每周必去的学习空间。 我们的学校是一个世界的模拟器而非真实的世界,但校外却是世界的本身,孩子只有在真实的世界里才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找到学习的价值和自身的使命感。



关注官方视频号
获取更多教育资讯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