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哈佛商业评论 财经出品
《哈佛商业评论》是哈佛商学院标志性刊物,被誉为管理圣经。其中文版由《财经》杂志独家出品发行。在以中文呈现全球管理前沿的同时,我们也将提炼和总结更多来自中国的管理思想和案例。以全球视野,助力管理者获得成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抽水蓄能与储能技术  ·  抽水蓄能发电电动机磁轭结构形式分析 ·  5 天前  
电动车公社  ·  长城汽车,命里必带一位“铁娘子”? ·  5 天前  
电动车公社  ·  长城汽车,命里必带一位“铁娘子”?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哈佛商业评论 财经出品

比亚迪:底气来自消费者,竞争力源于技术,长期坚持成就卓越|案例

哈佛商业评论 财经出品  · 公众号  · 汽车 科技自媒体  · 2024-09-26 10:12

正文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比亚迪”)无疑是2024年最受瞩目的中国企业之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出,海外市场的拓展,不断刷新的销量纪录,以及欧洲杯、美洲杯等国际重大赛事的品牌曝光,让比亚迪逐渐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代名词。实际上,比亚迪已经连续11年稳居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龙头地位、连续两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


自1994年在中国深圳成立以来,比亚迪经历了从电池制造商到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的转变,业务横跨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领域,从能源的获取、存储到应用全方位构建零排放的解决方案。成立初期,凭借公司创始人王传福对电池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市场洞察,比亚迪在电池行业迅速崛起,成为全球充电电池的重要生产商。2003年,比亚迪通过收购秦川汽车,正式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之后的二十一年,比亚迪在汽车制造、新能源技术、供应链、产品和品牌上持续深耕,积累技术和经验,逐步在汽车行业成长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导者。


2022年,比亚迪宣布全面停止燃油汽车的生产,这一决策标志着公司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全情投入和对未来出行方式的坚定信念。随后比亚迪也终于迎来技术、产品和市场的爆发式高速增长。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超161万台,营业收入3011.27亿元,同比增长15.76%,首次成为国内上半年营收第一的汽车制造商;净利润136.31亿元,同比增长24.44%。2024年7月,比亚迪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泰国举办下线仪式,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8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比亚迪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和战略布局在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确立了重要地位。



2024年7月,比亚迪荣获德勤中国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卓越管理公司(Best Managed Companies)奖项。比亚迪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接受了《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专访,详尽分享了比亚迪在战略迭代、技术创新和协同、品牌和国际化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思考。


战略既要看全局,也要看终局


在成为电池行业的龙头企业之后,比亚迪开始基于电池技术进行相关领域延伸布局。2008年,王传福提出比亚迪的“三大绿色梦想”,即太阳能电站梦想、电动汽车梦想和储能电站梦想。近两年被广泛提及的出海新三样也正是:光伏、储能、新能源汽车。2008年比亚迪进入光伏行业,并且把光伏和储能结合,提出光储一体化,也历经行业的周期波动,坚持做到今天,在海外获得了不错的市场认可。


在汽车领域,比亚迪更是坚持耕耘了21年。李云飞2004年毕业后便加入了比亚迪,正值比亚迪刚刚进入汽车产业之际。彼时,比亚迪坚定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开始逐步进行产业布局、持续积累技术和人才。提到比亚迪在战略方面的特点,李云飞认为,战略的高度和前瞻性很重要。既要站得高,看到全局,系统性地进行资源安排和产业协同;也要看得远,看到终局,不忘初心,坚定地投入,不半途而废。



过去几年新能源汽车行业面临缺芯少电的困境,而比亚迪在2002年就开始做半导体,2008年收购宁波中纬半导体,2009年在这一领域荣获过国家级奖项。这些前瞻性布局帮助比亚迪抵御了不少外部风险,逐步形成竞争优势。围绕电动化和智能化,比亚迪也很早就有所布局。如今比亚迪的智驾团队拥有超过5000人,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未来还将在整车智能化领域投入1000亿元,持续跟电动化技术建立的优势所结合,打造更多科技赋能的产品。


同时,汽车是一个全产业链的产业,涉及到很多上下游。进入行业之初,比亚迪也希望与供应商合作,但彼时比亚迪并不具备与供应商谈判的优势,因此对于一些外部协同效率较低、成本较高的零部件,比亚迪就咬牙坚持自己做,慢慢形成全产业链的垂直整合。这为比亚迪带来的不单单是成本优势,更是效率和产业之间协同所爆发的能量,以及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如今比亚迪的智能化工厂,不到一分钟就有一辆电动汽车下线!


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战略为企业指明方向,之后就需要技术和产业来落地。李云飞表示,技术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对比亚迪而言,掌握核心技术,让核心技术落地成为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体验,消费者才会买单。在研发方面,比亚迪从来都是毫不吝啬地投入,2024年上半年度,比亚迪研发投入达到201.7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1.64%,创下历史新高。在2011年至2023年的13年间,比亚迪有12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的净利润。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研发投入近1500亿。如今比亚迪员工已突破90万人,在技术研发人员方面近11万人。近两年校招的近5万新生力量中,80%都是从事研发领域的工作。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投入为比亚迪带来了大量的技术专利,也形成了包容开放、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


如今,比亚迪有11个研究院,分别服务公司战略、产业和产品、以及一些新技术领域。每年,比亚迪都会对上一年度各个业务单元在技术创新上的突出表现进行立功授奖。此外,还有金徽工匠的评选,用来奖励帮助这些技术创新真正落地的产业线一线技术人员。



在技术创新领域比亚迪讲究协同。比亚迪的重大技术创新突破都是多个业务单元信息拉通、取长补短、互相协同的成果,例如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云辇等。比亚迪提出的模块集成化电驱e平台,将电机、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三合一,可以被看作是协同创新的典型代表。如今,比亚迪e平台3.0 Evo已经可以实现十二合一,重量更轻、线束更少、效率更高、空间更省,整车和车内空间设计有了更多优化的可能。


众多技术也为比亚迪构建多品牌矩阵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依靠技术来区隔不同的品牌。例如,搭载易四方技术的仰望品牌、搭载易三方技术的腾势品牌、搭载超级混动越野平台DMO的方程豹品牌。


消费者是品牌最大的底气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外资品牌、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发力下竞争激烈。比亚迪作为行业龙头,一举一动都被放在“放大镜”和“聚光灯”下,各种声音和评价也扑面而来。走向国际市场,竞争和挑战则更为复杂多元。对此,李云飞表示首先要客观看待,其次要积极面对,如果有一些诬陷,会采取法务手段来维护权益,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做好自己、做好技术、做好产品。


与其陷入无休止的舆论战,李云飞更相信消费者的真实评价。他指出,购买一台车时,人们除了会去网上了解测评信息,也会寻求身边亲戚朋友的意见。现在每个月有30多万的客户选择比亚迪的产品,这背后其实是30多万个家庭每个月在近距离体验和了解比亚迪的产品,消费者的体验和评价才是最重要的,这些口口相传抵得过任何诋毁。消费者就是比亚迪品牌最大的底气。


为了满足消费者越来越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比亚迪逐步推出多个品牌,拓展自己的品牌矩阵。目前,比亚迪已形成完整的“五网四品牌”的品牌矩阵:比亚迪品牌之下的王朝系列以经典大气的中国风面向广大的市场,海洋系列则为年轻追求潮流时尚的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豪华品牌腾势面向中高端市场、商务和家庭受众群体,高端品牌仰望则代表了比亚迪对技术、创新和体验的极致追求,专业个性化品牌方程豹则面向勇于探索多样驾驶体验的人群。



中国市场之外,近年来比亚迪也加快了进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步伐。1998年建立荷兰分公司开启了比亚迪首轮出海的进程,后又陆续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地建立分公司,以手机电子零部件的产品出海为主。2010年,比亚迪开启了以光伏、储能和电动大巴相关的第二轮出海。2021年开始第三轮乘用车出海,2024年上半年比亚迪海外销量超20.3万辆,同比增长173.8%,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目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已遍及全球94个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城市。接下来则是第四轮乘用车产业出海,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匈牙利、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设有乘用车生产基地,以自己的产品硬实力、技术硬实力、品牌软实力面对全球市场的竞争。


战略的前瞻和定力、技术的创新和领先、品牌的多元和信誉都是助力比亚迪登顶全球新能源汽车冠军的基石。除此之外,在李云飞看来,管理对于比亚迪而言也非常重要。比亚迪提倡竞争文化,中国市场大、参与者多、竞争激烈。在比亚迪,竞争不仅是跟市场上的同行比,也是要跟自己比,跟过去比,跟时间比。如果团队内部是和和气气的大锅饭,在内部都没有竞争力,这样的团队到市场上也不会有竞争力。因此,企业内部团队之间的良性竞争也很重要。以李云飞所领导的品牌及公关处为例,过去几年集团的重大品牌策划都是团队多轮研讨、群策群力,细致到发布会的每一句话,视频里的每一个画外音都会被反复讨论、精心打磨。最终呈现的内容,也得到了大众的认可与支持。


在比亚迪,很多人都像李云飞这样从校园毕业起就一直在比亚迪工作。单纯实干的企业文化,共同成长所培养的信任和默契,一路向前的品牌精神,让这些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能够心无旁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专注于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每一个细节的优化。正是这些长期的专注和实干,构建了比亚迪面对风起云涌的外部变化和挑战时,走向卓越的信心。


·  FIN  ·

内容来源:德勤中国举办的第六届中国卓越管理公司获奖企业

齐琦|文